注油机以及注油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46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油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注油机以及注油机组件。注油机包括注油机本体、双作用增压缸、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和进气管组件,注油机本体内设置油箱,双作用增压缸与油箱连通;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通过进气管组件与双作用增压缸连接,双作用增压缸、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均设置于注油机本体内,并与注油机本体连接;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和双作用增压缸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切换的控气管组件。该注油机仅通过一个增压缸便可实现往复重复持续注油,简化注油机的结构,便于检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油机以及注油机组件
本技术涉及注油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注油机以及注油机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注油机基本都是采用多个油缸或者气缸连用实现注油机持续注油,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620056090.0的专利便需要使用2个油缸和1个气缸才能实现连续的注油,使得整个注油机的结构过于复杂,不便于安装和检修注油机。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同时可以持续注油的注油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油机,该注油机仅通过一个增压缸便可实现往复重复持续注油,简化注油机的结构,便于检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油机组件,其可以持续进行注油,同时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有效防止油液逆流。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注油机,其包括注油机本体、双作用增压缸、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和进气管组件,注油机本体内设置油箱,双作用增压缸与油箱连通;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通过进气管组件与双作用增压缸连接,双作用增压缸、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均设置于注油机本体内,并与注油机本体连接;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和双作用增压缸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切换的控气管组件。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双作用增压缸包括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三活塞和缸本体,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三活塞均设于缸本体内,第二活塞和第三活塞分别与活塞杆的两端连接,第二活塞与缸本体滑动连接并形成第一油腔;第三活塞与缸本体滑动连接形成第二油腔;第一活塞位于活塞杆的中部,并与缸本体滑动连接,并与第二活塞和第三活塞形成位于第一活塞两侧的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均与油箱连通,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均通过进气管组件与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连通,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与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之间均设置有控气管组件。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进气管组件包括气管件和气泵,气泵与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连通,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均与气管件连通,气管件与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连通。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气管件包括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分别通过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与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连通。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控气管组件包括第一控气管和第二控气管,第一控气管设置于第一进气管和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之间,第二控气管设置于第二进气管和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之间;第一控气管上设置有第一顺序阀,第二控气管上设置有第二顺序阀。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油箱与第一油腔通过第一进油管连通,第一进油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油箱和第二油腔通过第二进油管连通,第二进油管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注油机还包括出油管组件,出油管组件与双作用增压缸连通。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出油管组件上设置有防止油液回流的出油止回阀。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注油机还包括监测油箱内油液剩余量的监测装置,监测装置设置于油箱内,并与油箱连接,监测装置与注油机本体连接。一种注油机组件,其包括上述的注油机。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注油机通过双作用增压缸能够持续往复进行注油,保证注油的持续性,并简化了注油机的结构,便于维修。而通过设置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实现了自动换向,继而实现了自动注油,进一步节约了人力物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注油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双作用增压缸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2提供的注油机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A-注油机;100B-注油机;110-注油机本体;111-油箱;120-双作用增压缸;121-第一油腔;122-第二油腔;123-第一气腔;124-第二气腔;125-活塞杆;126-第一活塞;127-第二活塞;128-第三活塞;129-缸本体;130-第一进油管;130a-第一单向阀;131-第二进油管;131a-第二单向阀;140-出油管组件;141-第一出油管;142-第二出油管;143-出油止回阀;150-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160-进气管组件;161-气管件;162-气泵;161a-第一进气管;161b-第二进气管;163-单向变量泵;170-控气管组件;171-第一控气管;172-第二控气管;171a-第一顺序阀;172a-第二顺序阀;180-监测装置;181-浮球;182-透明杆;183-连接件;162a-水泵;190-水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通”、“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注油机100A,其包括注油机本体110,注油机本体110内设置油箱111,油箱111用于呈装油液。注油机100A还包括双作用增压缸120,双作用增压缸120与油箱111连通,双作用增压缸120设置于注油机本体110内并与注油机本体110连接。使得油箱111内的油液通过双作用增压缸120后被运输出,具体地,双作用增压缸120包括第一油腔121、第二油腔122、第一气腔123和第二气腔124,第一油腔121和第二油腔122分别位于第一气腔123和第二气腔124组成的气腔的两侧。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2,双作用增压缸120包括活塞杆125、第一活塞126、第二活塞127、第三活塞128和缸本体129,活塞杆125、第一活塞126、第二活塞127、第三活塞128均设于缸本体129内,第二活塞127和第三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油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注油机本体、双作用增压缸、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和进气管组件,所述注油机本体内设置油箱,所述双作用增压缸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通过所述进气管组件与所述双作用增压缸连接,所述双作用增压缸、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均设置于所述注油机本体内,并均与所述注油机本体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和所述双作用增压缸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切换的控气管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油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注油机本体、双作用增压缸、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和进气管组件,所述注油机本体内设置油箱,所述双作用增压缸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通过所述进气管组件与所述双作用增压缸连接,所述双作用增压缸、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均设置于所述注油机本体内,并均与所述注油机本体连接,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和所述双作用增压缸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切换的控气管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作用增压缸包括活塞杆、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三活塞和缸本体,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所述第三活塞均设于缸本体内,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第三活塞分别与所述活塞杆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缸本体滑动连接并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第三活塞与所述缸本体滑动连接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所述活塞杆的中部,并与所述缸本体滑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第三活塞形成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两侧的第一气腔和第二气腔,所述第一油腔和所述第二油腔均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一气腔和所述第二气腔均通过所述进气管组件与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连通,所述第一气腔和所述第二气腔与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控气管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组件包括气管件和气泵,所述气泵与所述三位四通气动换向阀连通,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进王伟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