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8578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包括浮渣井,二沉池内的接渣斗的输出管口通过浮渣输出管与所述浮渣井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浮渣井的池壁的中上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溢流管;还包括潜水排污泵,该潜水排污泵固定安装在浮渣井的底部,且该潜水排污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絮凝搅拌罐的进料管相连接,所述絮凝搅拌罐用于为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带式压滤脱水机供入污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施,浮渣去除效果好且更为彻底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二级处理工艺中,沉淀池池面不可避免的存在浮渣(成分:生物泡沫、厌氧污泥、悬浮态杂质等),现目前设计去除方式为:通过回转式浮渣刮渣机将其推入安装在池壁上的接渣斗内,接渣斗内浮渣通过管道输送至浮渣井,目前,除部分较大漂浮物在浮渣井内被提篮滤斗过滤,通过人工捞出外,剩余的浮渣流回到厂内低区泵站,经提升泵提升再次回到系统循环,从而导致沉淀池池面浮渣漂浮,严重影响感官。一些污水厂为此进行了相应改进,通过增加砂滤等其它过滤装置对这部分浮渣进行滤除处置,但不管何种过滤装置都要通过反冲洗工艺来维持其滤除效果,所以反冲洗过程中仍有较大部分浮渣会随着反冲洗水流回系统循环。基于此,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实施,浮渣去除效果好,浮渣去除更为彻底的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实施,浮渣去除效果好,浮渣去除更为彻底的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包括浮渣井,二沉池内的接渣斗的输出管口通过浮渣输出管与所述浮渣井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浮渣井的池壁的中上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溢流管;还包括潜水排污泵,该潜水排污泵固定安装在浮渣井的底部,且该潜水排污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絮凝搅拌罐的进料管相连接,所述絮凝搅拌罐用于为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带式压滤脱水机供入污泥。不同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将浮渣井内收集的浮渣通过潜水排污泵将其送往带式压滤浓缩脱水机脱水,最终形成固态污泥(80%左右含水率),从而使其从污水处理系统彻底分离,从根本上减少沉淀池面浮渣漂浮和改善感官。且上述浮渣处理形成固态污泥可通过“填埋”、“焚烧”和“堆肥”的方式来处理或再利用,处置起来非常便捷。此外,在以上技术方案中,直接利用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带式压滤浓缩脱水机(用于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脱水,污泥是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水站污水处理后的必然产物)。这样,就能够大幅降低本技术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的实现成本。其中,带式压滤浓缩脱水机由上下两条张紧的滤带夹带着污泥层,从一连串有规律排列的辊压筒中呈S形经过,依靠滤带本身的张力形成对污泥层的压榨和剪切力,把污泥层中的毛细水挤压出来,从而实现污泥脱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浮渣井处的放大图。图中标记为:1二沉池;2浮渣输出管;3浮渣井;4溢流管;5潜水排污泵;6絮凝搅拌罐;7带式压滤脱水机;8进水泵房内的蓄水池;9回流旋流冲洗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时: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包括浮渣井3,二沉池1内的接渣斗的输出管口通过浮渣输出管2与所述浮渣井3连通;在浮渣井3的池壁的中上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溢流管4;还包括潜水排污泵5,该潜水排污泵5固定安装在浮渣井3的底部,且该潜水排污泵5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絮凝搅拌罐6的进料管相连接,所述絮凝搅拌罐6用于为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带式压滤脱水机7供入污泥。不同于现有技术,上述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将浮渣井内收集的浮渣通过潜水排污泵将其送往带式压滤浓缩脱水机脱水,最终形成固态污泥(80%左右含水率),从而使其从污水处理系统彻底分离,从根本上减少沉淀池面浮渣漂浮和改善感官。且上述浮渣处理形成固态污泥可通过“填埋”、“焚烧”和“堆肥”的方式来处理或再利用,处置起来非常便捷。此外,在以上技术方案中,直接利用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带式压滤脱水机7(用于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脱水,污泥是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水站污水处理后的必然产物)。这样,就能够大幅降低本技术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的实现成本。其中,带式污泥脱水机:由上下两条张紧的滤带夹带着污泥层,从一连串有规律排列的辊压筒中呈S形经过,依靠滤带本身的张力形成对污泥层的压榨和剪切力,把污泥层中的毛细水挤压出来,从而实现污泥脱水。其中,所述溢流管4的出口端与进水泵房内的蓄水池8连通。这样一来,即使浮渣井内提升泵或者带式脱水机检修或停运,也能使得浮渣井3内污水通过该管道输送至厂内低区进水泵房。其中,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还包括浮渣井3旋流冲洗结构,所述浮渣井3冲洗结构包括回流旋流冲洗管,所述回流旋流冲洗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连通。采用上述浮渣井3旋流冲洗结构,即能够有效清洁冲洗浮渣井3的内壁,避免浮渣粘附,同时还对井内浮渣与污水进行混合与搅拌,提高浮渣清除有效性。其中,所述潜水排污泵5的输出管道上通过三通接头连接有一根旁通管,该旁通管上固定安装有一个阀门,该旁通管的输出端与浮渣井3的内部连通并构成所述回流旋流冲洗管9。采用上述旁通管后,即可直接利用潜水排污泵5的做工来对浮渣井3进行冲洗、混合和搅拌,使得浮渣井3冲洗结构更为简化易用,且易于实施。其中,所述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为圆筒形,所述回流旋流冲洗管沿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的切向与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连通。这样一来,经回流旋流冲洗管进入的水流,能够使得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形成旋流,该旋流的形成,能够增大浮渣井3内部的储水对浮渣井3井壁的冲洗、混合和搅拌力度,提升浮渣粘附至浮渣井3井壁难度,提高浮渣清除率。其中,所述潜水排污泵5固定安装在浮渣井3的内底部的中心位置处,且所述潜水排污泵5的输入口的朝向与回流旋流冲洗管沿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的其中一个切向平行。采用上述方案后,即能够通过“潜水排污泵5的输入口的朝向与回流旋流冲洗管沿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的其中一个切向平行”与“回流旋流冲洗管沿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的切向与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连通”相结合的结构来,进一步提升浮渣井3内部形成旋流的旋转速度,增强混合搅拌和最终的清除效果。与此同时,当浮渣井3内部形成旋流的旋转速度提升后,即可使得浮渣能够更为充分地汇聚至离心力最小的“浮渣井3的内底部的中心位置处”,故在“浮渣井3的内底部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潜水排污泵5后,能够获得最佳的排污效果。其中,所述浮渣输出管2的出口端邻近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底部,且所述浮渣输出管2的出口端的朝向与回流旋流冲洗管沿浮渣井3内部的储蓄空间的其中一个切向平行。同理,采用上述方案后,同时具有提升浮渣井3内部形成旋流混合搅拌的作用,增强浮渣清除效果。其中,所述回流旋流冲洗管与浮渣井3的井壁连接处、所述潜水排污泵5的输入口朝向与浮渣井3的井壁交汇处和所述浮渣输出管2的出口端的朝向与浮渣井3的井壁交汇处在圆周方向等夹角间隔分布。这样一来,使得“回流旋流冲洗管与浮渣井3的井壁连接处、所述潜水排污泵5的输入口朝向与浮渣井3的井壁交汇处和所述浮渣输出管2的出口端的朝向与浮渣井3的井壁交汇处”能够在圆周方向相隔120度的夹角,共同作用于浮渣井3内部的储水,使得浮渣井内污水连续获得最佳的混合搅拌效果,增强浮渣清除效果。以上仅是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包括浮渣井,二沉池内的接渣斗的输出管口通过浮渣输出管与所述浮渣井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浮渣井的池壁的中上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溢流管;还包括潜水排污泵,该潜水排污泵固定安装在浮渣井的底部,且该潜水排污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絮凝搅拌罐的进料管相连接,所述絮凝搅拌罐用于为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带式压滤脱水机供入污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包括浮渣井,二沉池内的接渣斗的输出管口通过浮渣输出管与所述浮渣井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浮渣井的池壁的中上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溢流管;还包括潜水排污泵,该潜水排污泵固定安装在浮渣井的底部,且该潜水排污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絮凝搅拌罐的进料管相连接,所述絮凝搅拌罐用于为污水处理厂中脱水机房内的带式压滤脱水机供入污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的出口端与进水泵房内的蓄水池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渣井回流旋流冲洗结构,所述浮渣井冲洗结构包括回流旋流冲洗管,所述回流旋流冲洗管的出水端与所述浮渣井内部的储蓄空间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淀池浮渣收集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水排污泵的输出管道上通过三通接头连接有一根旁通管,该旁通管上固定安装有一个阀门,该旁通管的输出端与浮渣井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涛方建飞田洁魏敏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三峡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