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宗林专利>正文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6572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属于铁路运输装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列车系统难以兼顾列车车厢更替时间以及占用空间的问题。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包括车筐以及用于装载乘客的车厢,所述车筐内具有能容纳所述车厢的空腔,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平推机构以及连接有连接部的升降机构,所述车筐的一侧具有侧部口,所述平推机构能带动所述车厢自所述侧部口通过,所述车筐的顶部具有顶部口,所述车厢上具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部连接或抓取的抓取部,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连接部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车厢通过所述顶部口。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能在减少占用空间的同时缩短列车上车厢的更替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本技术属于铁路运输装备
,涉及一种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列车和铁路的发展,铁路交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乃至生活习惯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列车为了满足铁路沿线旅客上下车的需要,在行驶至各个车站时均需停下,列车每停一站,均需经过“制动减速——停站等待——再启动加速”的过程。即便列车的行驶速度不断地提高,在铁路沿线停站所耗费的时间仍占到列车全程运行时间一定的比例,使得列车全程的行驶时间变长。为此,人们设计了一种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并申请了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1520776915.1;其公告号为:205059593U),该系统中的列车包括车头、普通车厢以及分散在普通车厢之间的若干改型车厢,改型车厢内设有升降台,下车过渡厢的初始位置在改型车厢的升降台上,用于集中附近车厢中的到站下车旅客,并由升降台举升至改型车厢的车厢顶,再慢速滑停到车尾顶并等待拉下车顶后停靠下客。上车过渡厢的初始位置在车站路轨出站方向的车顶高度上面,用于集中上车旅客并等待拉上车顶。该系统通过列车上的升降台配合过渡厢来实现乘客从列车顶部进行上车和下车,同时,配合车顶行进轮组以及车顶轨道来对过渡厢进行移动导向。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列车顶部的空间,大大减少了平面空间的占用,但是,上车过渡厢和下车过渡厢均通过列车顶部同一口来实现进出,为了避免两个过渡厢之间碰撞而造成安全事故,需要先将下车过渡厢举升并慢速向车尾方向滑出,使得升降台上方的位置让出后再将上车过渡厢送至升降台上方,甚至为了保证安全,还需要在两者之间预留足够的时间差,导致该列车中车厢更替的时间较长。人们还设计了一种不停站上下乘客的列车系统及列车不停站上下乘客的方法,并申请了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1710673885.5;其公布号为:CN107323463A),该列车系统包括主轨道以及沿主轨道运行的列车,还包括副轨道以及沿副轨道运行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和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装载乘客中转车厢,列车上设置有平板段并在平板段上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靠近主轨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臂用于横向伸出后与列车固连。该列车系统在进行乘客上下车时,在列车进站前,欲下车乘客提前转移至列车的乘客中转车厢做好下车准备,同时,欲上车乘客提前进入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的乘客中转车厢,做好上车准备。当列车进站时,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沿副轨道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速度一致,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的连接臂横向伸出后与列车固连并同步运行,列车平板段上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的乘客下车运载平板车的连接臂收回并脱离列车,再逐渐减速至停车。之后,装载有乘客中转车厢的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沿副轨道加速运行直至与列车速度一致,乘客上车运载平板车上的乘客中转车厢被横向推至列车的平板段,实现乘客的上车。该列车系统在主轨道旁设置副轨道,并在副轨道上设置与列车同步行进的平板车,用以将列车上的中转车厢推下,以及将平板车上的中转车厢送入列车,为了提高中转车厢上下列车的速度,甚至还要在主轨道的两侧均设置一单独的副轨道,用于在中转车厢从列车一侧推下的同时将列车另一侧平板车上的中转车厢送入列车中,该中转车厢上下列车的方式虽然能大大缩短了车厢更替的时间,但是,需要在列车行驶的主轨道两侧均设置副轨道以及平板车,还需要增加站台等结构配合使用,整体占用的平面空间较大。由此可知,上述现有技术的列车系统中,难以兼顾列车车厢更替时间长以及平面空间占用大的问题。当需要在城市中设置轨道列车时,受到城市内街道及房屋的限制,列车以及停靠站的规格将被缩小,占用过多平面空间的方案难以实施,对于需要在停靠站停留的列车来说,列车车厢更替的时间长将导致列车全程运行时间长,进而导致列车的载客量大大减少,特别是对于微型化了的列车来说,难以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缩短车厢更替时间的同时减少列车系统平面空间的占用。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包括车筐以及用于装载乘客的车厢,所述车筐内具有能容纳所述车厢的空腔,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平推机构以及连接有连接部的升降机构,所述车筐的一侧具有侧部口,所述平推机构能带动所述车厢自所述侧部口通过,所述车筐的顶部具有顶部口,所述车厢上具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部连接或抓取的抓取部,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连接部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车厢通过所述顶部口。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车筐用于与车头和/或车底架连接,可由车头或列车底部的驱动装置带动车筐沿着轨道行进,车厢用于装载乘客且车厢能通过车筐上的侧部口或顶部口从车筐中进出。这里,侧部口和顶部口均可作为进口或出口,以下以车厢从侧部口进入车筐并从顶部口取出为例进行工作过程说明。在列车进站前,欲上车的乘客可先进入平推机构处用于上车的空车厢中等待上车。在列车进站停留后,可由连接部实现对车厢上抓取部的配合连接或者抓取,再通过升降机构将连接部以及车厢向上提起,使得车厢从车筐的顶部口取出。于此同时,平推机构将待上车的车厢从车筐侧部的侧部口平推入车筐中空出的空腔内,则列车的车厢更替完成,即实现了乘客的上下车。在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列车车筐仅一侧开设有侧部口用于供车厢进入,平推机构以及升降机构均可依附列车轨道旁的站台设置,无需像
技术介绍
的现有技术中的方案,在列车行进的主轨道的两旁均另外设置辅助用的副轨道和平板车,还需要增加站台等结构,大大减少了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在水平面上的占用空间。同时,本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的车厢从车筐侧部进顶部出或者顶部进侧部出的方法避免了需要将列车上的原车厢取出并完全挪开后再往车筐内送入车厢的方案,减少了上车的车厢与列车上的原车厢之间的干涉,大大缩短了列车上车厢的更替时间。即在缩短车厢更替时间的同时减少了列车系统平面空间的占用。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降机构上的平移机构,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平移机构上且所述平移机构能带动所述连接部平移,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平移机构上下移动。在升降机构上连接平移机构,使得平移机构能配合升降机构实现对车厢上下左右位置的驱动,方便对车厢下车位置的调整,且整体的结构集成度较高,占用空间更小。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车厢上沿所述侧部口开设方向上的两侧均具有所述抓取部,所述抓取部均沿同一方向伸出。抓取部沿同一方向伸出,则可直接由平移机构沿单一方向移动即可直接实现连接部与抓取部靠近抓取以及远离松开,相对于车厢两侧的抓取部向两侧伸出需要另外设置一机构用于驱动车厢两侧的连接部相向靠近或反向远离的方案来说,结构更简单,抓取和松开的过程更便捷。在上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中,所述抓取部呈扁平状,包括设置于车厢一侧的抓取部一以及设置于所述车厢另一侧的抓取部二,所述抓取部一连接在所述车厢的顶部并水平向外伸出,所述车厢另一侧的顶部具有向上伸出车厢顶面的翻边,所述抓取部二水平连接在所述翻边上端朝向所述抓取部一的一侧。抓取部一和抓取部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包括车筐(1)以及用于装载乘客的车厢(2),所述车筐(1)内具有能容纳所述车厢(2)的空腔(11),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平推机构(8)以及连接有连接部(100)的升降机构(9),所述车筐(1)的一侧具有侧部口(12),所述平推机构(8)能带动所述车厢(2)自所述侧部口(12)通过,所述车筐(1)的顶部具有顶部口(13),所述车厢(2)上具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部(100)连接或抓取的抓取部(21),所述升降机构(9)能驱动所述连接部(100)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车厢(2)通过所述顶部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1.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包括车筐(1)以及用于装载乘客的车厢(2),所述车筐(1)内具有能容纳所述车厢(2)的空腔(11),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平推机构(8)以及连接有连接部(100)的升降机构(9),所述车筐(1)的一侧具有侧部口(12),所述平推机构(8)能带动所述车厢(2)自所述侧部口(12)通过,所述车筐(1)的顶部具有顶部口(13),所述车厢(2)上具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部(100)连接或抓取的抓取部(21),所述升降机构(9)能驱动所述连接部(100)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车厢(2)通过所述顶部口(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升降机构(9)上的平移机构(101),所述连接部(100)连接在所述平移机构(101)上且所述平移机构(101)能带动所述连接部(100)平移,所述升降机构(9)能驱动所述平移机构(101)上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2)上沿所述侧部口(12)开设方向上的两侧均具有所述抓取部(21),所述抓取部(21)均沿同一方向伸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部(21)呈扁平状,包括设置于车厢(2)一侧的抓取部一(21a)以及设置于所述车厢(2)另一侧的抓取部二(21b),所述抓取部一(21a)连接在所述车厢(2)的顶部并水平向外伸出,所述车厢(2)另一侧的顶部具有向上伸出车厢(2)顶面的翻边(23),所述抓取部二(21b)水平连接在所述翻边(23)上端朝向所述抓取部一(21a)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还包括上车平台(102)以及位于所述上车平台(102)上方的下车平台(103),所述平推机构(8)连接在所述上车平台(102)处,所述升降机构(9)和平移机构(101)能带动所述车厢(2)移动至所述下车平台(103)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平台(102)的外端相对于下车平台(103)的外端向外伸出,所述平推机构(8)连接在所述上车平台(102)外端的上侧,所述升降机构(9)和平移机构(101)能带动所述车厢(2)移动至所述平推机构(8)的上方并使车厢(2)底部的一侧与所述下车平台(103)的外端端部相抵靠。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乘客上下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9)包括支架(91)、数个竖直设立的导向柱(92)以及升降驱动件,所述支架(91)套设在数个所述导向柱(92)外且所述升降驱动件能驱动所述支架(91)沿着导向柱(92)上下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宗林
申请(专利权)人:杨宗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