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续接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5395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钢筋续接调整装置,用以快速续接并简单组合两钢筋,其包含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及续接器。第一钢筋一端具有第一续接段,第二钢筋一端具有第二续接段。以及续接器供连接第一续接段及第二续接段,其中续接器分别包覆第一续接段及第二续接段,并分别与第一续接段与第二续接段密合。(*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钢筋混凝土施工法的钢筋续接的调整装置,且特别有关于一种适用于现场预铸或浇铸混凝土的钢筋续接的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习知现场预铸或浇铸混凝土的施工法中,藉由连接套管套合两钢筋后,施以灌浆的成形法。连接套管具有一个管状的金属筒,两侧的开口供钢筋嵌入,再分别以螺栓径行锁固后灌浆。特别是,这个连接套管约中间位置具有一个灌浆口,用以将砂浆注入筒中。然而,习知的连接套管,为了符合并套合两侧的钢筋,金属套管的长度较长、尺寸也较大。基此,恐造成预铸梁的钢筋的比重大于混凝土的比重,如此不仅可能使成本增加,而且又有违反建筑相关法令之虑。新型内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连接钢筋的续接调整装置。本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螺纹调整、锁固的钢筋续接调整装置。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连接钢筋的预铸梁的续接结构。本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若干延伸段钢筋,以续接至少一端露出筋的预铸梁续接结构。本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螺纹调整、锁固的预铸梁续接结构。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钢筋续接调整装置,包含第一钢筋、第二钢筋及续接器。第一钢筋一端具有第一续接段,第二钢筋一端具有第二续接段,以及续接器,供连接第一续接段及第二续接段,其中续接器分别包覆第一续接段及第二续接段,并分别与第一续接段与第二续接段密合。此外,本技术更提供一种预铸梁的续接结构,包含第一预铸梁、复数根延伸段钢筋及复数个续接器。第一预铸梁一端具有复数根露出筋,露出筋更分别具有第一续接段。复数根延伸段钢筋一端分别具有第二续接段。以及复数个续接器,分别连接上述第一续接段及上述第二续接段,其中上述续接器分别包覆上述第一续接段及上述第二续接段,并分别与上述第一续接段与上述第二续接段密合。本技术更包含第二预铸梁一端具有复数根露出筋,这些钢筋分别具有第三续接段。复数个第四续接段,成形于上述延伸段钢筋的另一端,上述第四续接段与第三续接段相对应设置。以及复数个续接器,分别连接第三续接段及第四续接段,其中续接器分别包覆上述第三续接段及上述第四续接段,并分别与上述第三续接段与上述第四续接段密合。附图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绘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图;图2为绘示图1的连接状态完成图;图3为绘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图;图4为绘示图3的连接动作步骤图;图5为绘示图3的连接状态完成图;图6为绘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图;图7为绘示图6的连接动作步骤图;及图8为绘示图6的连接状态完成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续接器11圆孔12第一钢筋14第二钢筋16、24第一续接段 18、30第二续接段19焊接部分20第一预铸梁22、46(上排)露出筋23、45(下排)露出筋28、48延伸段钢筋32两对应预铸梁34上、下排露出筋40第二预铸梁42第三续接段43第四续接段50预铸柱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及其步骤如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钢筋续接调整装置,包含第一钢筋12、第二钢筋14及续接器10。第一钢筋12一端具有第一续接段16,第二钢筋14一端具有第二续接段18。以及续接器10设有圆孔11,其可连接第一续接段16及第二续接段18并可适当地调整其位移。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续接器10形状较佳为呈圆柱状,且续接器10的圆孔11周缘表面较佳为设有内螺纹,第一续接段16及第二续接段18外周缘较佳为设有外螺纹。然而于其它实施例中,续接器10形状亦可为方形、多角形或其它利于转动的形状。此外,续接器10可以视施工状况或便利性,而配置于第一续接段16或第二续接段18的一侧,再行续接另一钢筋的续接段。续接器10才得以藉由内螺纹螺接调整并密合于第一续接段16及第二续接段18的外螺纹,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螺合两钢筋12、14的第一续接段及第二续接段16、18时,第一续接段16的端面较佳为与第二续接段18的端面对接,并以续接器10螺接、密合。然而于其它可预期的实施例中,两续接段16、18的端面亦可先行焊接后,再以续接器10螺合,以强化固定关系。其焊接方式包含以摩擦焊焊接或其它适合现场施工的焊接法焊接。其中,本技术中的续接器10内螺纹及第一续接段16/第二续接段18的外螺纹均车制成细牙,牙距(pitch)较佳为0.5~2.5mm,以达到密合的目的。此外,第一续接段16/第二续接段18的成形较佳为直接车制成形并具一定长度,且其直径较佳为小于或等于第一钢筋12/第二钢筋14的直径。然而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续接段16/第二续接段18亦可焊接成形,又其直径可大于或等于第一钢筋12/第二钢筋14的直径。扩大来说,使用于预铸工法的预铸梁时,其续接方式大致包含两种态样,即三预铸梁或四预铸梁间的续接状态。如图3所示,其绘示三预铸梁的续接结构。一般而言,各预铸梁的吊装顺序,是在预铸柱50端面上,分别吊装第一预铸梁20及两相对应的预铸梁32,令第一预铸梁20与两相对应的预铸梁32的露出筋23(下排露出筋)、34(上下排露出筋)交错于浇铸部位。然而第一预铸梁20的下排露出筋23或上、下排露出筋34的交错方式属习知,在此不赘述。需说明的是,第一预铸梁20一端进一步具有至少一露出筋22,且露出筋属于上排露出筋22,其一端具有第一续接段24,第一续接段24周缘设有外螺纹。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上排露出筋22的数量一般均设置复数根露出筋,其数量为依据第一预铸梁20的断面尺寸而左右。此外,为了符合建筑相关法规的规定,上排露出筋22的长度必须符合钢筋与混凝土间的比例,基此,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与露出筋22相对数量的延伸段钢筋28,以供延长。其中,这些延伸段钢筋28一端分别具有第二续接段30,其周缘设有与第一续接段24相似牙距的外螺纹。藉由复数个续接器26将上排露出筋22的第一续接段24及延伸段钢筋28的第二续接段30续接。当然续接器26的内螺纹牙距需与第一续接段24/第二续接段30的外螺纹牙距相似,才能彼此螺合、续接。又,在调整续接的过程中,可以将续接器26事先螺合于第一续接段24的一侧,待与第二续接段30的端面接触后,调整续接器26至适当位置,如图4所示。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将两端面进行焊接后,再以续接器26螺接、密合。如图5所示,为了节省工时或达到更快速续接的目的,第一续接段24及第二续接段30的外螺纹长度不宜过长,一般而言,当续接器26调整至适当位置时,左右两侧的螺牙约多出3~4个牙距。在如图5的实施例中,续接器26的长度较佳为10~15cm左右,第一续接段26/第二续接段30的长度则约15~20cm左右。因此,当分别完成螺合续接器26后,即可搭模、灌浆,以完成此三预铸梁的续接结构。其二,说明四预铸梁的续接态样,如图6所示。同理,在预铸柱50端面上,分别吊装第一预铸梁20、第二预铸梁40及两相对应的预铸梁32。然而,在此仅说明对应于第一预铸梁20的第二预铸梁40,其它详细结构或步骤请参考上述各实施例的说明。第二预铸梁40一端具有至少一露出筋46,露出筋46一端具有第三续接段42,而续接段42周圆设有外螺纹。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露出筋46较佳包含复数根露出筋,其数量依据第二预铸梁40的断面尺寸而左右。为了符合法规或其它理由,同样必须延长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筋续接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钢筋,第一钢筋一端具有一第一续接段;    一第二钢筋,第二钢筋一端具有一第二续接段;以及    一续接器,供连接第一续接段及第二续接段,其中续接器分别包覆第一续接段及第二续接段,并分别与第一续接段与第二续接段密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衍樑
申请(专利权)人:评辉营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