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转换器及其电连接器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5052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转换器,包含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电路板、电连接器及电源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组接且定义形成内部空间。电路板容置于内部空间内。电连接器电连接于电路板且包含绝缘本体及多个接触端子,其中绝缘本体与第一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且包括凹部及底壁。每一接触端子系部分位于凹部,部分嵌设于底壁,且部分从底壁向外延伸。电源线电连接于电路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转换器及其电连接器模块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电源转换器,尤指一种轻薄的电源转换器及其电连接器模块。
技术介绍
电源转换器为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电源供应器,用于转换并提供电能予电子装置。为了适用于各种环境及条件,电源转换器的组装结构通常具有特别的设计。图1A为现有电源转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的电源转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A及图1B所示,电源转换器1包含一上壳体11、一下壳体12、一电路板13、一电连接器14及一电源线15。其中,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可相互卡接,且于卡接时定义一容置空间以容置电路板13。电连接器14及电源线15分别电连接于电路板13,且固定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第一凹槽111及第二凹槽(未图示)分别位于上壳体11的前后两侧,第三凹槽121及第四凹槽122分别位于下壳体12的前后两侧,当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互卡接时,第一凹槽111与第三凹槽121相连接而定义一第一孔洞,用以固定电连接器14于其中,而第三凹槽则与第四凹槽122相连接而定义一第二孔洞,用以固定电源线15的接头151于其中。电连接器14包含一绝缘本体141及多个接触端子142。绝缘本体141包含一卡合部143及一内凹口144。卡合部143沿着绝缘本体141前端的外表面向外延伸,且包含与第一凹槽111及第三凹槽121的边缘相对应的沟槽145。接触端子142位于绝缘本体141的内凹口144中。上壳体11、下壳体12及电连接器14通常利用超音波熔接技术相互结合。由于电连接器14独立于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之外,故电连接器14必须包含卡合部143,以与第一凹槽111及第三凹槽121的边缘卡合,藉此固定电连接器14于第一孔洞之中。然而,前述卡合结构会导致电连接器14产生额外体积,并进一步影响电源转换器1的尺寸,尤其是电源转换器1的厚度h,会因电连接器14的特定尺寸而无法减小,换言之,电源转换器1的厚度h受限于电连接器14的尺寸及外形,因而影响电源转换器1的薄化及小型化,亦使电源转换器1不易于组装。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电源转换器及其电连接器模块,实为目前迫切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薄的电源转换器及其电连接器模块,使得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第一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而无须利用卡合结构相互连接,藉此减小电源转换器的厚度,以实现电源转换器的小型化及薄化,同时使电源转换器更易于组装。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转换器,包含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电路板、电连接器及电源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组接且定义形成内部空间。电路板容置于内部空间内。电连接器电连接于电路板且包含绝缘本体及多个接触端子,其中绝缘本体与第一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且包括凹部及底壁。每一接触端子部分位于凹部,部分嵌设于底壁,且部分从底壁向外延伸。电源线电连接于电路板。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及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含绝缘本体及多个接触端子。绝缘本体与第一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且包括凹部及底壁。每一接触端子部分位于凹部,部分嵌设于底壁,且部分从底壁向外延伸。附图说明图1A为现有电源转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的电源转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转换器的前侧、顶面及右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电源转换器的后侧、底面及左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2A所示的电源转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2A所示的电源转换器于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A所示的第一壳体与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沿图4中的平面A所视的剖面图;图6为图4所示的第一壳体与电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转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电源转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电源转换器11:上壳体12:下壳体13:电路板14:电连接器15:电源线111:第一凹槽121:第三凹槽122:第四凹槽141:绝缘本体142:接触端子143:卡合部144:内凹口145:沟槽151:接头h:厚度2、2a、2b:电源转换器3:电连接器模块21:第一壳体211:前面板212:侧壁213:容置空间214:开口215:第一连接部216:第一卡扣件217:凸缘218:凹陷22:第二壳体221:套体222:底面板223:第二连接部224:第二卡扣件225:沟槽23:电路板24:电连接器241:绝缘本体2411:底壁2411a:第一侧边2411b:第二侧边2412:第一侧壁2413:第二侧壁2414:凸出部242:凹部243:接触端子2431:第一部2432:固定部2433:第二部244:导接片2441:孔洞2442:夹持件245:导线2451:裸线部246:绝缘遮盖25:电源线26:内部空间H:厚度A:平面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架构于限制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2A、图2B、图3A及图3B,其中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转换器的前侧、顶面及右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电源转换器的后侧、底面及左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2A所示的电源转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2A所示的电源转换器于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2A、图2B、图3A及图3B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源转换器2包含一第一壳体21、一第二壳体22、一电路板23、一电连接器24及一电源线25。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相组接且定义形成一内部空间26,以容置电路板23于该内部空间26之中。电连接器24电连接于电路板23,且包含一绝缘本体241及多个接触端子243,其中每一接触端子243与其他接触端子243相分离且部分嵌入绝缘本体241中。电源线25电连接于电路板23。其中,第一壳体21与电连接器24构成一电连接器模块3,且第一壳体21与绝缘本体241为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并且无使用任何卡合结构,藉此减小电源转换器2的厚度H,而厚度H以不大于23mm为佳。于某些实施例中,藉由射出成型技术使第一壳体21与绝缘本体241为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由上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电源转换器2及其电连接器模块藉由第一壳体21与电连接器24的绝缘本体241一体成型,而无需通过卡合结构相互连接,相较于现有的电源转换器皆需藉由卡合结构组装电连接器与壳体,可省去卡合结构的厚度,进而减小电源转换器的厚度,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电源转换器2可实现小型化与薄化,且易于组装。请参阅图4及图5,并参酌图3A及图3B,其中图4为图2A所示的第一壳体与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沿图4中的平面A所视的剖面图。如图3A、图3B、图4及图5所示,第一壳体21包含一前面板211、一侧壁212及一容置空间213。前面板211包含一开口214,侧壁212由前面板211的周围沿轴向延伸,容置空间213由前面板211及侧壁212定义形成。电连接器24的绝缘本体241连接于前面板211,且位于第一壳体21的容置空间213中。于此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相组接,其中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定义形成一内部空间;一电路板,容置于该内部空间内;一电连接器,电连接于该电路板,且包含:一绝缘本体,与该第一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且包括一凹部及一底壁;以及多个接触端子,每一该接触端子部分位于该凹部,部分嵌设于该底壁,且部分从该底壁向外延伸;以及一电源线,电连接于该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02 US 62/514,2871.一种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相组接,其中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定义形成一内部空间;一电路板,容置于该内部空间内;一电连接器,电连接于该电路板,且包含:一绝缘本体,与该第一壳体为一体成型的单一部件,且包括一凹部及一底壁;以及多个接触端子,每一该接触端子部分位于该凹部,部分嵌设于该底壁,且部分从该底壁向外延伸;以及一电源线,电连接于该电路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包含一前面板、一侧壁,以及由该前面板与该侧壁所定义形成的一容置空间,其中该绝缘本体连接于该前面板,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接触端子包含一第一部、一固定部及一第二部,该固定部连接于该第一部与该第二部之间,其中该第一部位于该凹部,该固定部嵌设于该底壁,且该第二部从该底壁向外延伸且位于该容置空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前面板包含一开口,该开口与该电连接器的该凹部相连结,且该开口的形状与该凹部的形状相匹配。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含:多个导线,电连接于该电路板,且每一该导线具有一裸线部;以及多个导接片,与该多个接触端子个别对应且贴附于该绝缘本体的该底壁,其中每一该导接片包含一孔洞及一夹持件,该孔洞系与对应的该接触端子的该第二部连接,该夹持件夹持对应的该导线的该裸线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遮盖,固设于该底壁上,并遮盖该多个接触端子及该多个导接片。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包含由该底壁凸出的多个凸出部,该多个凸出部架构于使该多个导接片定位于该底壁且使该多个导接片相隔离。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的该底壁包含一第一侧边,以及与该第一侧边相对的一第二侧边,其中每一该导接片贴附于该底壁且沿着该底壁朝该第一侧边或该第二侧边延伸,且该绝缘本体包含一第一侧壁,以及与该第一侧壁相对的一第二侧壁,其中每一该导接片的该夹持件邻近于该第一侧壁或该第二侧壁。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与该第一壳体藉由射出成型技术一体成型,其中该第一壳体包含多个凹陷,邻近于该第一壳体的该侧壁与该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睿廷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