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系统、装配式叠合框架柱及柱底模块支设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支撑系统、装配式叠合框架柱及柱底模块支设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越来越好。其中,装配式叠合框架柱结构是目前住宅建筑应用越来越受关注的结构形式。装配式叠合框架柱结构吸收了现浇混凝土结构与预制混凝土结构的优点,整体性能良好。作为竖向承重构件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是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承重传力构件,其整体性和抗震性能是影响结构安全的决定型因素。目前,结合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我国陆续已颁布了相应的装配式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但仍有不少技术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现有装配式框架柱连接节点受力形式复杂,刚度分布不均匀,节点连接不可靠,结构的安全性不容易保证,这将成为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存在的框架柱形式一般包括三种:一种是传统的现浇框架柱,这种形式节点连接可靠,但是劳动效率低,环保差,成本高。一种是全预制混凝土框架柱,这种工厂批量生产,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但节点连接技术不成熟,现场安装成本较高。还有一种是装配式叠合框架柱,这种形式既能够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支撑单元,四个所述支撑单元围绕装配式叠合柱柱底四周;每个所述支撑单元均包括钢模板、方钢管水平次龙骨,L型支撑组件;其中,所述钢模板呈竖直状态设置;所述方钢管水平次龙骨沿着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钢模板的表面上;所述L型支撑组件呈“∠”形形状,所述L型支撑组件的右侧上端连接在钢模板的顶部,所述L型支撑组件的右侧下端对应连接在钢模板的底部,所述L型支撑组件的底边与地面贴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支撑单元,四个所述支撑单元围绕装配式叠合柱柱底四周;每个所述支撑单元均包括钢模板、方钢管水平次龙骨,L型支撑组件;其中,所述钢模板呈竖直状态设置;所述方钢管水平次龙骨沿着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钢模板的表面上;所述L型支撑组件呈“∠”形形状,所述L型支撑组件的右侧上端连接在钢模板的顶部,所述L型支撑组件的右侧下端对应连接在钢模板的底部,所述L型支撑组件的底边与地面贴合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支撑组件为多组,多组L型支撑组件连接在一个钢模板的表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钢模板的表面上对应连接的所述L型支撑组件的具体数量为两组;且两组所述L型支撑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钢模板的左右两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L型支撑组件包括斜支撑、水平支撑;所述水平支撑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钢模板垂直,且所述水平支撑的一端与所述钢模板的底部连接,所述水平支撑的另一端与所述斜支撑的一端连接,所述斜支撑的另一端则与所述钢模板的顶部连接;所述斜支撑、所述水平支撑之间的连接处为焊接连接;所述方钢管水平次龙骨与钢模板之间焊接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支撑单元两两一组相对设置并呈矩形形状环绕装配式叠合柱柱底的四周;两两相对设置的一组支撑单元之间通过对拉螺栓组件实现固定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栓组件包括对拉螺栓、钢垫片、螺母;所述对拉螺栓两端分别穿过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计栓,王洪强,孙伯禹,李伟,马荣全,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