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165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其能够将保护线高效地固定于支架。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具备:保持部,其保持电梯的保护线;固定部,其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由铆钉固定于所述电梯的支架的一个面;以及遮蔽部,其与所述保持部连结,在所述支架的所述一个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面侧从外部遮蔽所述铆钉的前端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保护线高效地固定于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根据该保护线固定件,保护线由穿过捆扎线安装孔的捆扎线固定。因此,能够将保护线可靠地固定在支架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11-1486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保护线固定件中,使用螺栓和螺母来固定于支架。因此,将保护线固定于支架时的效率降低。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将保护线固定于支架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具备:保持部,其保持电梯的保护线;固定部,其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由铆钉固定于所述电梯的支架的一个面;以及遮蔽部,其与所述保持部连结,在所述支架的所述一个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面侧从外部遮蔽所述铆钉的前端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保护线固定件在保持保护线的状态下由铆钉固定于支架。因此,能够将保护线高效地固定于支架。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的轿厢侧导轨的立体图。图2是从支架的前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主视图。图3是从支架的后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主视图。图4是从支架的下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图5是从支架的上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图6是从支架的上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图7是从支架的下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图8是在图2的A-A线的截面中示出铆钉被钉入的状态的图。图9是从支架的前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0是从支架的后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1是从支架的上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2是从支架的下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立体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的立体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的俯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的主视图。标号说明1:基板;2:支架;3:夹子;4:螺栓;5:螺母;6:轿厢侧导轨;7:保护线;8:保护线固定件;9:保持部;10:固定部;10a:主体片;10b:辅助片;10c:连结片;10d:固定片;11:遮蔽部;11a:主体片;11b:辅助片;11c:连结片;11d:遮蔽片;12:定位部;13:铆钉;14:突起;15:前端部。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该部分的重复说明被适当简化甚至省略。实施方式1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的轿厢侧导轨的立体图。在图1中,多个基板1以预先设定的间隔沿铅直方向排列固定在未图示的井道的壁面。多个支架2中的每一个与多个基板1中的每一个对应地设置。多个夹子3成对地与多个支架2中的每一个对应地设置。多个螺栓4中的每一个和多个螺母5中的每一个与多个夹子3中的每一个对应地设置。多个螺栓4中的每一个和多个螺母5中的每一个将多个夹子3中的每一个固定于多个支架2中的每一个上。轿厢侧导轨6在定心状态下由多个夹子3固定于固定于支架2。之后,未图示的井道设备被安装在井道的内部。之后,保护线7通过保护线固定件8安装于支架2,使得未图示的控制电缆等长条物不会绕到支架2的背侧。此时,保护线固定件8在被定位于支架2的角部的状态下被固定。接下来,利用图2至图5,说明保护线7的固定状态。图2是从支架的前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主视图。图3是从支架的后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主视图。图4是从支架的下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图5是从支架的上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另外,在图4和图5中,支架2未图示。在图2至图5中,保护线固定件8通过弯折板状的金属而一体形成。保护线固定件8具有磁性。例如,保护线固定件8具备保持部9、固定部10、遮蔽部11以及定位部12。保持部9保持保护线7。具体地说,保持部9具有半圆形的槽。当保护线7被配置在支架2的缘部侧时,该槽沿着支架2的缘部收纳保护线7。固定部10与保持部9的一个缘部连结。固定部10配置在支架2的一个面侧。固定部10使用铆钉机通过铆钉固定于支架2的一个面。具体而言,固定部10具备主体片10a和辅助片10b。主体片10a与保持部9的上部连结。主体片10a形成为平面状。主体片10a通过铆钉13固定于支架2的前表面。辅助片10b与保持部9的下部连结。辅助片10b形成为平面状。遮蔽部11与保持部9的另一缘部连结。遮蔽部11配置在支架2的一个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面上。遮蔽部11在支架2的另一个面上从外部遮蔽贯通支架2的铆钉13的前端部。具体而言,遮蔽部11具备主体片11a和辅助片11b。主体片11a与保持部9的上部连结。主体片11a形成为平面状。主体片11a从支架2的后表面的外侧遮蔽向支架2的后表面侧突出的铆钉13的前端部。辅助片11b与保持部9的下部连结。辅助片11b形成为平面状。定位部12与固定部10的主体片10a的上缘部连结。定位部12与支架2的上缘部接触。接下来,使用图6和图7,说明保护线7的固定状态的变形例。图6是从支架的上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图7是从支架的下表面侧观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实现的保护线的固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保护线7被配置成与支架2的缘部垂直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保护线7通过保护线固定件8安装于支架2。此时,保护线7被支架2的缘部和保持部9抑制了图6和图7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保护线7在支架2的上表面侧被固定部10的主体片10a和辅助片10b抑制了图6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保护线7在支架2的下表面侧被遮蔽部11的主体片11a和辅助片11b抑制了图7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接下来,使用图8,说明利用铆钉13实现的固定部10的固定方法。图8是在图2的A-A线的截面中示出铆钉被钉入的状态的图。如图8所示,固定部10的主体片10a具备突起14。突起14是通过使主体片10a的贯通孔的缘部翘曲而形成的。铆钉机的前端部15形成为筒状。铆钉机的前端部15的内周部嵌于固定部的突起14的外侧。在这种状态下,铆钉13被钉入。其结果是,铆钉13的前端部穿过主体片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该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具备:保持部,其保持电梯的保护线;固定部,其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由铆钉固定于所述电梯的支架的一个面;以及遮蔽部,其与所述保持部连结,在所述支架的所述一个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面侧从外部遮蔽所述铆钉的前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01 JP 2017-1093441.一种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该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具备:保持部,其保持电梯的保护线;固定部,其与所述保持部连结,由铆钉固定于所述电梯的支架的一个面;以及遮蔽部,其与所述保持部连结,在所述支架的所述一个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面侧从外部遮蔽所述铆钉的前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其中,所述保持部具有槽,当所述保护线被配置在所述支架的缘部侧时,所述槽在所述支架的缘部侧收纳所述保护线,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保持部的一个缘部连结,所述遮蔽部与所述保持部的另一缘部连结,并从支架的另一个面的外侧遮蔽所述铆钉的前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保护线固定件,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麦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