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2323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多层扰流管组组成,扰流管组设于脱硫吸收塔内部入口烟道上方且与脱硫吸收塔内壁连接,扰流管组包括:U型管,两侧直管不等长设置,多个U型管等间隔平行排列在脱硫吸收塔内部的圆周面上,相邻的两个U型管之间通过弯头连通;冷却水入口,其与最下层扰流管组一侧的U型管连通;第一接口,其一端与最下层扰流管组另一侧的U型管连通,第一接口另一端与上一层扰流管组中的进水端连通;冷却水出口,其与最上层扰流管组一侧的U型管连通;第二接口,其一端与最上层扰流管组另一侧的U型管连通,第二接口另一端与下一层扰流管组的出水端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脱硫吸收塔烟气冷凝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火电厂经过炉内低氮燃烧改造、烟气脱硝改造、除尘器改造、脱硫改造等,烟气排放标准满足超低排放NOx、SO2和烟尘排放标准。脱硫塔(湿式电除尘器)出口湿饱和烟气直接通过烟囱排放,虽然污染物排放量有限,但在烟囱出口形成了白色烟羽,在冬季和环境湿度较大的地区,白色烟羽尾迹较长,伴随光照时,白色烟羽呈现出黑灰色,造成了严重的可凝结颗粒物污染。传统烟囱白烟深度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为对烟气先冷凝再加热,通过冷凝处理降低烟气温度,从而降低烟气含水量,进一步脱除烟气中污染物。出口烟气温度的提高有益于污染物的扩散,降低电厂周围污染物浓度,因此降低出口烟气的温度对治理烟囱白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对脱硫吸收塔烟气和浆液进行冷却,实现烟气冷凝的功能,实现白烟深度治理。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多层扰流管组组成,所述扰流管组设于脱硫吸收塔内部入口烟道上方且与脱硫吸收塔内壁连接,所述扰流管组包括:U型管,其两侧直管不等长设置,多个所述U型管等间隔平行排列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部的圆周面上,任意相邻的两个U型管之间通过弯头连通;冷却水入口,其与最下层所述扰流管组一侧的U型管连通;第一接口,其一端与最下层所述扰流管组另一侧的U型管连通,所述第一接口另一端与上一层所述扰流管组中的进水端连通;冷却水出口,其与最上层所述扰流管组一侧的U型管连通;第二接口,其一端与最上层所述扰流管组另一侧的U型管连通,所述第二接口另一端与下一层所述扰流管组的出水端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所述扰流管组上的U型管的排列方向相互垂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所述U型管的间隔为50~200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U型管为DN50~DN100的无缝钢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扰流管组设有两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头直径与所述U型管直径相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脱硫吸收塔入口烟道上方设置扰流管组,提高了脱硫效率的同时,通过在管组内通低温冷却水,对烟气和浆液进行冷却,实现烟气冷凝的功能,实现白烟深度治理。扰流管组的设置可以有效增加烟气的湍流,在提高脱硫效率的同时,增加换热系数,提高烟气同冷却水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中的下层扰流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中的上层扰流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中扰流装置A部分放大图。图中,1、冷却水入口;2、吸收塔外壁;3、扰流管组;4、第一接口;5、冷却水出口;6、第二接口;7、U型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是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多层扰流管组3组成,扰流管组3设于脱硫吸收塔内部入口烟道上方且与脱硫吸收塔内壁连接,扰流管组3包括:U型管7,其两侧直管不等长设置,多个U型管7等间隔平行排列在脱硫吸收塔内部的圆周面上,任意相邻的两个U型管7之间通过弯头连通;冷却水入口1,其与最下层扰流管组3一侧的U型管7连通;第一接口4,其一端与最下层扰流管组3另一侧的U型管7连通,第一接口4另一端与上一层扰流管组3中的进水端连通;冷却水出口5,其与最上层扰流管组3一侧的U型管7连通;第二接口6,其一端与最上层扰流管组3另一侧的U型管7连通,第二接口6另一端与下一层扰流管组3的出水端连通。多层扰流管组3组成了烟气冷凝装置,每一层的扰流管组3由多个U型管7组成,且相邻的U型管7的两侧直管通过弯头连接,使所有的U型管7形成连通。相邻两层扰流管组3也通过接口形成连通,从而整个扰流管组3也形成一个连通的整体。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入口1进入最下层扰流管组3并在该层的U型管7中流动直上一层扰流管组3中,层层向上,最终冷却水流入最上层的扰流管组3中的U型管7中。脱硫吸收塔中的烟气向上经过各层扰流管组3向上上升,热的烟气遇到存有冷却水的U型管7开始冷凝。进一步的,相邻扰流管组3上的U型管7的排列方向相互垂直。为了对脱硫吸收塔内的烟气起到更好的扰流作用,因此将相邻两层扰流管组3中的U型管7的排列方向设置为相互垂直,从而对上升的烟气可以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可以使烟气与U型管7充分接触,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冷凝。进一步的,相邻U型管7的间隔为50~200mm。本实施例中相邻U型管7之间的间隔设置为50~200mm,在实际工况中则需根据烟气的流速以及烟气的流量综合进行确定,以对烟气进行充分冷凝为依据来确定相邻两个U型管7之间的间隔。进一步的,U型管7为DN50~DN100的无缝钢管。首先能够保证冷却水能够顺畅流动同时保证不会发生冷却水的泄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选用其他比较耐烟气腐蚀的管材作为U型管7。进一步的,扰流管组3设有两层。进一步的,弯头直径与U型管7直径相等。由于弯头需对相邻的U型管7进行连接,因此应将弯头直径与U型管7的直径设置为一直,否则无法保证连接的密封性,有可能导致冷却水的泄漏,对脱硫工艺产生影响。进一步的,第一接口4与第二接口6连通。本实施例中的扰流管组3设置为两层,通过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6连接将上层和下层的扰流管组3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保证冷却水可以流至所有的扰流管组3。而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脱硫吸收塔中的烟气流量设置扰流管组3的层数,烟气流量越大则扰流管组3的层数越多,反之则可减少扰流管组3的层数。而相邻两层扰流管组3则通过设于最外侧的U型管7上的接口进行连接,使多层扰流管组3形成一个整体。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多层扰流管组(3)组成,所述扰流管组(3)设于脱硫吸收塔内部入口烟道上方且与脱硫吸收塔内壁连接,所述扰流管组(3)包括:U型管(7),其两侧直管不等长设置,多个所述U型管(7)等间隔平行排列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部的圆周面上,任意相邻的两个U型管(7)之间通过弯头连通;冷却水入口(1),其与最下层所述扰流管组(3)一侧的U型管(7)连通;第一接口(4),其一端与最下层所述扰流管组(3)另一侧的U型管(7)连通,所述第一接口(4)另一端与上一层所述扰流管组(3)中的进水端连通;冷却水出口(5),其与最上层所述扰流管组(3)一侧的U型管(7)连通;第二接口(6),其一端与最上层所述扰流管组(3)另一侧的U型管(7)连通,所述第二接口(6)另一端与下一层所述扰流管组(3)的出水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烟气冷凝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多层扰流管组(3)组成,所述扰流管组(3)设于脱硫吸收塔内部入口烟道上方且与脱硫吸收塔内壁连接,所述扰流管组(3)包括:U型管(7),其两侧直管不等长设置,多个所述U型管(7)等间隔平行排列在所述脱硫吸收塔内部的圆周面上,任意相邻的两个U型管(7)之间通过弯头连通;冷却水入口(1),其与最下层所述扰流管组(3)一侧的U型管(7)连通;第一接口(4),其一端与最下层所述扰流管组(3)另一侧的U型管(7)连通,所述第一接口(4)另一端与上一层所述扰流管组(3)中的进水端连通;冷却水出口(5),其与最上层所述扰流管组(3)一侧的U型管(7)连通;第二接口(6),其一端与最上层所述扰流管组(3)另一侧的U型管(7)连通,所述第二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轶敏魏新朱骏赵允涛程高
申请(专利权)人: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