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69793 阅读:4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设计方法。具体步骤为:确定截面尺寸,预估有粘结筋的总面积A↓[p],确定有粘结设计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1],有粘结预应力损失的计算σ↓[ln1],有粘结设计正常使用状态验算,有粘结设计承载力验算,确定无粘结筋的面积A↓[pn2],确定混合配筋的非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s2],无粘结筋的预应力损失σ↓[ln2]的计算,混合配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混合配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本发明专利技术对于采用有粘结设计的大跨预应力梁,在满足正常使用、抗震以及构造要求的情况下,承载力往往大量富余,将部分有粘结筋改用无粘结筋,在提高正常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减小承载力超强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给施工带来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大跨预应力框架结构在楼层平面内由于预应力双向交叉,不同方向的预应力筋(或波纹管)在梁系交叉点处交错叠放,甚至可能相交,这是设计与施工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必须对此作详尽的考虑。同样,对于大跨预应力梁单向的有粘结配筋设计,由于预留孔道比较大,对矢高的影响比较大,使得预应力效应大大减小。在大跨预应力梁框架结构中,一般要求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尤其是在地震区),有粘结预应力束由多根预应力筋集中布置于孔道中,因此孔道直径较大,很容易发生各向预应力束相交的问题。而无粘结预应力筋是单根独立成束,即使发生相交,也容易调整,同时由于无粘结配筋设计无需预留孔道,使得矢高的调整比较方便,可以得到较好的预应力效应。所以,在保证承载力以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条件下,可以将一部分有粘结预应力束改为无粘结预应力筋,由于无粘结预应力筋可以单独成束,在保持预应力束的形心线线形方程不变的条件下,非常便利的调整预应力束矢高,由于无粘结筋可以单独成束、单根锚固,有利于减小混凝土的局部承压。由此提出大跨预应力梁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跨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截面尺寸b,h对于预应力梁构件的截面尺寸宽度b,高度h,考虑结构的高跨比h/l、所受荷载因素,选定的截面尺寸符合建筑的要求;(2 )预估有粘结筋的总面积A↓[p]先按照有粘结设计,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按裂缝控制确定预应力筋总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按均质未开裂混凝土计算,设计荷载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按最大受拉纤维混凝土拉应力或名义拉应力的限值确定预应力,然后 根据有效预应力算出所需的预应力筋的总面积A↓[p];根据结构类型和正截面裂缝控制验算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学玉冯传山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上海同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