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7976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所述基片的正反两面的表面均设有加硬层,各加硬层的外表面均设有防近红外膜层,防近红外膜层的表面均设有增透减反射膜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加硬层和增透减反射膜层中间设一层防近红外膜层,从而达到防近红外的目的。防近红外膜层不需要真空镀制,减少真空镀膜的膜层及材料,加工方法简单便捷易操作,节省成本,且防近红外效果好,同时保证可见光透过率,700~1000nm的近红外吸收率可以达到70%,可见光透过率可达9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
本技术涉及树脂镜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
技术介绍
在生产环境中,对眼造成伤害的光线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紫外线与红外线是诱发人眼白内障的主要诱因,强烈的阳光或者特殊的生产环境中都存在着高强度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日常生活中,人们较少有机会接触激光或者人造强光光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的眼睛不需要日常防护。已经知道太阳辐射中10%是紫外光能量,40%左右是可见光,剩余50%左右全部是红外光。一直以来,人们对紫外线的防护非常重视,而对可见光和红外线(特别是近红外短波)却疏于防范,紫外光本身因为大气穿透能力低,普通树脂镜片又对紫外光具有较强吸收,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树脂镜片已经可以吸收到410nm左右的蓝光波段,所以自然界中对人眼的损伤有限。相反,红外光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现有镜片材料对其吸收很小,结果大量的红外光能够照射或者被反射到人眼中。近红外光可到达眼底,主要被视网膜吸收;中远红外光和远红外光以眼角膜吸收为主,不能到达眼底。所以,红外防护镜片应主要给人眼提供近红外波段的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防红外效果好,同时保证可见光透过率,且不需要真空镀制防红外膜层,减少真空镀膜的膜层及材料,加工方法简单便捷易操作,节省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所述基片的正反两面的表面均设有加硬层,各加硬层的外表面均设有防近红外膜层,防近红外膜层的表面均设有增透减反射膜层。本技术所述基片为折射率为1.50的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基片、折射率为1.56的丙烯酸酯基片、1.60的聚氨酯系列基片或者1.67的聚氨酯系列基片。本技术所述加硬层为有机硅加硬层,所述加硬层厚度为2~6μm。本技术所述防近红外膜层为含稀土元素氧化物的聚氨酯类膜层,优选含Sm2O3、Eu2O3或Gd2O3的聚氨酯膜层,采用浸涂、喷涂、淋涂的方式镀制上去,固化温度为100~120℃,时间为1-3小时。所述防红外膜层3的厚度为1~10μm,优选厚度为2~7μm。本技术所述增透减反膜层厚度为300~500nm,由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分层交互堆积,所述分层优选设置7个,采用真空镀膜方法镀制。所述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分层包括氧化硅层、氧化锆层、氧化铟锡层和防水层。优选的增透减反膜层从内向外(指从防近红外膜层的表面向外)依次包括氧化硅层、氧化锆层、氧化硅层、氧化锆层、氧化铟锡层、氧化硅层和防水层,优选设置第一氧化硅层的厚度控制在150~200nm,第一氧化锆层的厚度控制在25~35nm,第二氧化硅层的厚度控制在8~15nm,第二氧化锆层的厚度控制在60~80nm,氧化铟锡层的厚度控制在6~8nm,第三氧化硅层的厚度控制在95~120nm,防水层的厚度控制在10~15n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和使用真空镀膜方法产生防近红外效果的镜片相比,本技术通过在加硬层和增透减反射膜层中间设一层防近红外膜层,从而达到防近红外的目的。防近红外膜层不需要真空镀制,减少真空镀膜的膜层及材料,加工方法简单便捷易操作,节省成本,且防近红外效果好,同时保证可见光透过率,700~1000nm的近红外吸收率可以达到70%,可见光透过率可达90%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防近红外树脂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片,2-加硬层,3-防近红外膜层,4-增透减反射膜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实施例1根据图1所示的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所述基片1的正反两面的表面均设有加硬层2,各加硬层2的外表面均设有防近红外膜层3,防近红外膜层3的表面均设有增透减反射膜层4。本实施例所述基片1为1.50的聚碳酸酯系列基片。本实施例所述加硬层2为有机硅加硬层,厚度为6μm。本实施例所述防近红外膜层3为含稀土元素氧化物的聚氨酯类膜层(上海沪正科技纳米材料有限公司,AMS-99),厚度为7μm,采用浸涂的方式镀制,固化温度为100℃,时间为2小时。本实施例所述增透减反射膜层4真空镀膜方法镀制,包括7个分层,从内向外依次包括氧化硅层,厚度为200nm;氧化锆层,厚度为25nm;氧化硅层,厚度为8nm;氧化锆层,厚度为60nm;氧化铟锡层,厚度为6nm;氧化硅层,厚度为95nm;防水层,厚度为10nm。实施例2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所述基片的正反两面的表面均设有加硬层,各加硬层的外表面均设有防近红外膜层,防近红外膜层的表面均设有增透减反射膜层。本实施例所述基片为1.67的聚氨酯系列基片。本实施例所述加硬层为有机硅加硬层,厚度为4μm。本实施例所述防近红外膜层为含稀土元素氧化物的聚氨酯类膜层(上海沪正科技纳米材料有限公司,AMS-99),厚度为5μm,采用喷涂的方式镀制,固化温度为100-120℃,时间为2.5小时。本实施例所述增透减反膜层采用真空镀膜方法镀制,包括7个分层,从内向外依次包括氧化硅层150nm、氧化锆层35nm、氧化硅层15nm、氧化锆层80nm、氧化铟锡层8nm、氧化硅层120nm和防水层15nm。对比例1一种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基片的正反两面的表面均设有加硬层,各加硬层的外表面均设有增透减反射膜层。所述基片为1.50的聚碳酸酯系列基片,加硬层为有机硅加硬层,厚度为6μm。所述增透减反膜层的分层包括第一氧化硅层、第一氧化锆层、第二氧化硅层、第二氧化锆层、氧化铟锡层、第三氧化硅层和防水层,优选采用第一氧化硅层的厚度控制在200nm,第一氧化锆层的厚度控制在25nm,第二氧化硅层的厚度控制在8nm,第二氧化锆层的厚度控制在60nm,氧化铟锡层的厚度控制在6nm,第三氧化硅层的厚度控制在95nm,防水层的厚度控制在10nm,采用真空镀膜方法镀制。对比例2一种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基片的正反两面的表面均设有加硬层,各加硬层的外表面均设有防红外膜层。所述基片为1.67的聚氨酯系列基片,加硬层为有机硅加硬层,厚度为4μm。所述防近红外膜层为真空镀制膜层,包括第一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10nm,第二层二氧化钛层厚度为60nm,第三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150nm,第四层二氧化钛厚度为20nm,第五层二氧化锆层厚度为40nm,第六层氧化铟锡层厚度为5nm,第七层二氧化硅层厚度为60nm,第八层防水层厚度为15nm。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镜片光学性能及镜片质量见表1。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镜片光学性能及镜片质量对比近红外吸收率可见光透过率膜层盐水煮百格试验实施例170%91%OKOK实施例268%93%OKOK对比例15%98%OKOK对比例245%97%OKOK注:测试仪器HunterLabUltraScanPRO,膜层测试标准QB/T2506-20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1)的正反两面的表面均设有加硬层(2),加硬层(2)的外表面均镀有防近红外膜层(3),防近红外膜层(3)的表面均镀有增透减反射膜层(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1)的正反两面的表面均设有加硬层(2),加硬层(2)的外表面均镀有防近红外膜层(3),防近红外膜层(3)的表面均镀有增透减反射膜层(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1)为折射率为1.50的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基片、折射率为1.56的丙烯酸酯基片、1.60的聚氨酯系列基片或者1.67的聚氨酯系列基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硬层(2)为有机硅加硬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红外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硬层(2)厚度为2~6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近红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传宝严清波黄添鸟曹根庭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上海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