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753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包括上板与下板,所述上板包括第一本体,所述下板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本体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本体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到第一折边的距离自靠近第一本体一侧向远离第一本体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本体两侧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四折边,所述上板组装于下板上时,所述第四折边的上端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折边、第三折边的内侧面相抵接。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进,第四折边上端的外侧面分别与第一折边、第三折边的内侧面相抵接,从而在装配过程中下板不与上板错开,装配更加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是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
技术介绍
汽车底盘性能主要围绕着舒适性、操控性两大主题做文章。而这两大功能又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矛盾。为了能更好的调和这对矛盾,从而引入了副车架这一部件。副车架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车桥、悬挂通过它与车身相连。发动机通过设置在副车架上的悬置机构与副车架相连,而副车架与车身相连,发动机的震动通过悬置机构的作用被隔绝,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小传入车身内的震动,给驾乘者以良好的驾乘体验。同时副车架还提高了悬挂连接的刚度,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在副车架出现之前由于悬挂是直接与车身相连的,因此前后车桥的悬挂摇臂机构都为散件,并非总成。在副车架诞生以后,前后悬挂可以先组装在副车架上,构成一个车桥总成,然后再将这个总成一同安装到车身上。目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总成,前横梁总成包括组装在一起的上板与下板,在组装时,先将上板的边与下板的边相互抵接在一起,然后用固定件对上板与下板进行固定,在组装过程中,上板的边与下板的边容易错开,给装配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方便的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包括上板与下板,所述上板包括第一本体,所述下板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左端部、第一右端部以及连接第一左端部与第一右端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左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右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本体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本体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到第一折边的距离自靠近第一本体一侧向远离第一本体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左端部、第二右端部以及连接第二左端部与第二右端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左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二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二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右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二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二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本体两侧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四折边,所述上板组装于下板上时,所述第四折边的上端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折边、第三折边的内侧面相抵接,所述第一左端部与第二左端部相对应,所述第一右端部与第二右端部相对应。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第一折边、第二折边以及第三折边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第二本体与第四折边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第一左端部与第二右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左端部与第二右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上板盖设于下板上时,所述第一装配孔与第二装配孔相对应。进一步,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折边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折边的下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对应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本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本体的下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凹部相对应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凹部与第一凸部相互错开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进,在装配前横梁上下板时,下板的第四折边上端的外侧面分别与第一折边、第三折边的内侧面相抵接,从而使装配过程中下板不与上板错开,装配更加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上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上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下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下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上下板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5所示,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包括上板1与下板2,所述上板1包括第一本体3,所述第一本体3包括第一左端部31、第一右端部32以及连接第一左端部31与第一右端部32的第一连接部33,所述第一左端部31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连接部33一端向远离第一连接部33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右端部32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连接部33一端向远离第一连接部33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本体3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折边4,所述第一本体3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折边5,所述第二折边5远离第一本体3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折边6,所述第二折边5到第一折边4的距离自靠近第一本体3一侧向远离第一本体3一侧逐渐增大。所述下板2包括第二本体7,所述第二本体7包括第二左端部71、第二右端部72以及连接第二左端部71与第二右端部72的第二连接部73,所述第二左端部71的宽度自靠近第二连接部73一端向远离第二连接部73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右端部72的宽度自靠近第二连接部73一端向远离第二连接部73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本体7两侧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四折边8。所述上板1组装于下板2上时,所述第四折边8的上端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折边4、第三折边6的内侧面相抵接,所述第一左端部31与第二左端部71相对应,所述第一右端部32与第二右端部72相对应,通过第一折边4、第三折边6以及第四折边8的配合,上板1与下板2在装配时不会发生错位,使装配更加简单方便。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3、第一折边4、第二折边5以及第三折边6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本体2与第四折边8一体成型,保证前横梁上下板的使用寿命。为了方便前横梁上下板的组装,所述第一左端部31与第二右端部32上分别设有第一装配孔9,所述第二左端部71与第二右端部72上分别设有第二装配孔10,所述上板1盖设于下板2上时,所述第一装配孔9与第二装配孔10相对应。所述第一本体3与第二折边5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凹部11,所述第一本体3与第二折边5的下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凹部11相对应的第一凸部12,所述第二本体4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部13,所述第二本体4的下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凹部13相对应的第二凸部14,所述第二凹部13与第一凸部12相互错开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包括上板与下板,所述上板包括第一本体,所述下板包括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左端部、第一右端部以及连接第一左端部与第一右端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左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右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本体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本体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到第一折边的距离自靠近第一本体一侧向远离第一本体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左端部、第二右端部以及连接第二左端部与第二右端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左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二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二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右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二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二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本体两侧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四折边,所述上板组装于下板上时,所述第四折边的上端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折边、第三折边的内侧面相抵接,所述第一左端部与第二左端部相对应,所述第一右端部与第二右端部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上下板,包括上板与下板,所述上板包括第一本体,所述下板包括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左端部、第一右端部以及连接第一左端部与第一右端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左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右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一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本体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本体一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第三折边,所述第二折边到第一折边的距离自靠近第一本体一侧向远离第一本体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左端部、第二右端部以及连接第二左端部与第二右端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左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二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二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右端部的宽度自靠近第二连接部一端向远离第二连接部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本体两侧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四折边,所述上板组装于下板上时,所述第四折边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爱玲应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宁海万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