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306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6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减震器,包括头垫,所述头垫底部连接有靠垫,其靠垫右侧壁设置有坐垫,所述缓冲层内部安装有缓冲板,且缓冲层底部侧壁连接有减震层,所述减震层内部设置有弹簧槽,其弹簧槽内部固定有第一滑竿,且第一滑竿外侧壁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底部侧壁连接有支撑板,其支撑板内部设置有滑竿槽,且滑竿槽右侧壁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右侧壁固定有第二滑竿,其第二滑竿外侧壁连接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末端连接有副减震杆,所述副减震杆外侧壁连接有转换器,且转换器顶部连接有主减震杆。该汽车用减震器采用多层减震结构,有效的提高了驾驶员行驶舒适度,降低驾驶员疲劳感,同时提升了汽车坐垫的使用寿命。

A shock absorber for automobil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shock absorber, which comprises a head cushion, the bottom of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 cushion, and the right side wall of the cushion is provided with a cushion. The cushion layer is internally equipped with a buffer plate, and the bottom side wall of the cushion layer is connected with a shock absorber layer. The shock absorber layer is internally provided with a spring groove, and the spring groove is internally fixed with a first cushion. A sliding rod is connected with a first spring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first sliding rod, and a supporting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side wall of the first spring. A sliding rod groove is arranged inside the supporting plate, and a fixing block is connected with the right side wall of the sliding rod groove. The right side wall of the fixing block is fixed with a second sliding rod,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second sliding rod is connected with a second spring, and the second sp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right side wall of the sliding rod A secondary shock absorber rod is connected at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 converter is connected at the outer wall of the secondary shock absorber rod, and a main shock absorber rod is connected at the top of the converter. The multi-layer shock absorber used in the automobile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driving comfort, reduces the driver's fatigue, and improve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car cush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为一种汽车用减震器。
技术介绍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汽车设计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汽车的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和革新上。到了20世纪前半期,汽车的基本构造已经全部专利技术出来后,汽车设计者们开始着手从汽车外部造型上进行改进,并相继引入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工业造型设计(工业美学)等概念,力求让汽车能够从外形上满足各种年龄、各种阶层,甚至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的不同需求,使汽车成为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最佳表现形象,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现有的汽车坐垫减震器通常采用弹簧减震结构,长时间使用过后弹簧老化损坏影响驾驶员驾驶舒适度,降低了汽车坐垫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减震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汽车坐垫减震器通常采用弹簧减震结构,长时间使用过后弹簧老化损坏影响驾驶员驾驶舒适度,降低了汽车坐垫的使用寿命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减震器,包括头垫,所述头垫底部连接有靠垫,其靠垫右侧壁设置有坐垫,且坐垫底部设置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内部安装有缓冲板,且缓冲层底部侧壁连接有减震层,所述减震层内部设置有弹簧槽,其弹簧槽内部固定有第一滑竿,且第一滑竿外侧壁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底部侧壁连接有支撑板,其支撑板内部设置有滑竿槽,且滑竿槽右侧壁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右侧壁固定有第二滑竿,其第二滑竿外侧壁连接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末端连接有副减震杆,所述副减震杆外侧壁连接有转换器,且转换器顶部连接有主减震杆。优选的,所述缓冲板为半环形结构,其缓冲板为碳素钢材质,且缓冲板关于缓冲层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优选的,所述第一滑竿和第一弹簧共设置有4组,其第一滑竿和第一弹簧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第一滑竿和第一弹簧关于支撑板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优选的,所述转换器、第二滑竿和第二弹簧共设置有2组,其第二滑竿和第二弹簧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转换器、第二滑竿和第二弹簧关于支撑板横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优选的,所述副减震杆末端为斜切面形结构,其副减震杆关于主减震杆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且主减震杆末端为倒等腰梯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用减震器采用多层减震结构,有效的提高了驾驶员行驶舒适度,降低驾驶员疲劳感,同时提升了汽车坐垫的使用寿命。缓冲板为半环形结构,其缓冲板为碳素钢材质,且缓冲板关于缓冲层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通过半环形结构的缓冲板对坐垫进行初步减震,减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减震压力,第一滑竿和第一弹簧共设置有4组,其第一滑竿和第一弹簧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第一滑竿和第一弹簧关于支撑板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通过对称安装的第一滑竿和第一弹簧对坐垫进一步减震,提高减震效果,同时滑动连接的第一滑竿和第一弹簧简化了减震器体积,增大了乘坐空间,转换器、第二滑竿和第二弹簧共设置有2组,其第二滑竿和第二弹簧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转换器、第二滑竿和第二弹簧关于支撑板横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通过对称安装的第二滑竿和第二弹簧再次对坐垫进行减震,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坐垫的使用寿命,保障了驾驶员行驶舒适度,副减震杆末端为斜切面形结构,其副减震杆关于主减震杆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且主减震杆末端为倒等腰梯形结构,通过对称安装的副减震杆将主减震杆垂直向下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力,便于第二弹簧进行减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支撑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转换器结构示意图。图中:1、头垫,2、靠垫,3、坐垫,4、缓冲层,5、缓冲板,6、减震层,7、弹簧槽,8、第一滑竿,9、第一弹簧,10、支撑板,11、滑竿槽,12、固定块,13、主减震杆,14、转换器,15、副减震杆,16、第二滑竿,17、第二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减震器,包括头垫1,头垫1底部连接有靠垫2,其靠垫2右侧壁设置有坐垫3,且坐垫3底部设置有缓冲层4,缓冲层4内部安装有缓冲板5,且缓冲层4底部侧壁连接有减震层6,缓冲板5为半环形结构,其缓冲板5为碳素钢材质,且缓冲板5关于缓冲层4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通过半环形结构的缓冲板5对坐垫3进行初步减震,减低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7的减震压力,减震层6内部设置有弹簧槽7,其弹簧槽7内部固定有第一滑竿8,且第一滑竿8外侧壁连接有第一弹簧9,第一滑竿8和第一弹簧9共设置有4组,其第一滑竿8和第一弹簧9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第一滑竿8和第一弹簧9关于支撑板10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通过对称安装的第一滑竿8和第一弹簧9对坐垫3进一步减震,提高减震效果,同时滑动连接的第一滑竿8和第一弹簧9简化了减震器体积,增大了乘坐空间,第一弹簧9底部侧壁连接有支撑板10,其支撑板10内部设置有滑竿槽11,且滑竿槽11右侧壁连接有固定块12,固定块12右侧壁固定有第二滑竿16,其第二滑竿16外侧壁连接有第二弹簧17,且第二弹簧17末端连接有副减震杆15,副减震杆15末端为斜切面形结构,其副减震杆15关于主减震杆13纵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且主减震杆13末端为倒等腰梯形结构,通过对称安装的副减震杆15将主减震杆13垂直向下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力,便于第二弹簧17进行减震,副减震杆15外侧壁连接有转换器14,且转换器14顶部连接有主减震杆13,转换器14、第二滑竿16和第二弹簧17共设置有2组,其第二滑竿16和第二弹簧17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且转换器14、第二滑竿16和第二弹簧17关于支撑板10横向对称轴左右对称安装,通过对称安装的第二滑竿16和第二弹簧17再次对坐垫3进行减震,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坐垫3的使用寿命,保障了驾驶员行驶舒适度。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汽车用减震器时,先检查减震器中各个零部件是否连接完好,检查完毕后驾驶员坐在坐垫3上方,背部和头部分别与靠垫2和头垫1相接触,由于重力的作用驾驶员会对坐垫3产生垂直向下的力,通过力的传递,坐垫3对缓冲层4内的缓冲板5施力,通过半环形结构的缓冲板5对施加的力进行缓冲,降低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7的减震强度,同时缓冲层4会对第一弹簧9施加垂直向下的力,使得第一弹簧9在减震层6和支撑板10之间开始收缩,进一步减低震动幅度,同时第一滑竿8和第一弹簧9产生相对滑动,第一滑竿8进入滑竿槽11内,防止第一弹簧9的偏移,同时主减震杆13向下位移将对此安装的副减震杆15向两侧挤压,通过向两侧位移的副减震杆15推动第二弹簧17,使得第二弹簧17在固定块12和副减震杆15之间开始收缩,进一步降低震动幅度,提高驾驶员的行驶舒适度,这就是该汽车用减震器的使用过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减震器,包括头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垫(1)底部连接有靠垫(2),其靠垫(2)右侧壁设置有坐垫(3),且坐垫(3)底部设置有缓冲层(4),所述缓冲层(4)内部安装有缓冲板(5),且缓冲层(4)底部侧壁连接有减震层(6),所述减震层(6)内部设置有弹簧槽(7),其弹簧槽(7)内部固定有第一滑竿(8),且第一滑竿(8)外侧壁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底部侧壁连接有支撑板(10),其支撑板(10)内部设置有滑竿槽(11),且滑竿槽(11)右侧壁连接有固定块(12),所述固定块(12)右侧壁固定有第二滑竿(16),其第二滑竿(16)外侧壁连接有第二弹簧(17),且第二弹簧(17)末端连接有副减震杆(15),所述副减震杆(15)外侧壁连接有转换器(14),且转换器(14)顶部连接有主减震杆(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减震器,包括头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垫(1)底部连接有靠垫(2),其靠垫(2)右侧壁设置有坐垫(3),且坐垫(3)底部设置有缓冲层(4),所述缓冲层(4)内部安装有缓冲板(5),且缓冲层(4)底部侧壁连接有减震层(6),所述减震层(6)内部设置有弹簧槽(7),其弹簧槽(7)内部固定有第一滑竿(8),且第一滑竿(8)外侧壁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底部侧壁连接有支撑板(10),其支撑板(10)内部设置有滑竿槽(11),且滑竿槽(11)右侧壁连接有固定块(12),所述固定块(12)右侧壁固定有第二滑竿(16),其第二滑竿(16)外侧壁连接有第二弹簧(17),且第二弹簧(17)末端连接有副减震杆(15),所述副减震杆(15)外侧壁连接有转换器(14),且转换器(14)顶部连接有主减震杆(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伯荣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城关东日机械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