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4241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简单地进行支撑腿的高度调节的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儿童座椅本体和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腿(12),支撑腿包含第一筒状构件(20)、第二筒状构件(30)、第三筒状构件(40)、抵接地板的抵接部(70)、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二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的第一调节机构(50)、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三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的第二调节机构(60)。第二调节机构具有设置在抵接部的操作部(67)。

Child sea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hild seat which can simply adjust the height of the supporting leg. The child seat includes the child seat body and the adjustable height support leg (12). The support leg includes the first cylindrical member (20), the second cylindrical member (30), the third cylindrical member (40), the butt part (70) against the ground plate, the first adjusting mechanism (50) for adjusting the pull-out length of the second cylindrical member pulled out from the first cylindrical member, and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50) for adjusting the pull-out length of the second cylindrical member. The second adjusting mechanism (60) of the pull-out length of the third cylindrical member pulled out from the second cylindrical member. The second regulating mechanism has an operation unit (67) arranged at the butting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儿童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儿童座椅,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支撑腿的儿童座椅。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在急刹车时或前方发生冲撞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儿童座椅前倾而不稳定,在儿童座椅的底座构件的前端安装有支撑腿。由于从汽车的地板到座位的高度根据车型等不同,因此,支撑腿通常具有调节高度的功能。例如,日本特开2003-94994号公报(专利文献1)揭示了能够通过外管和内管两个构件形成并通过设置在外管和内管之间的长度调节构件调节高度的支撑腿。揭示了使内管相对于外管滑动,调节拉出长度。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16-7933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以下内容,即,通过第一筒状构件、第二筒状构件、第三筒状构件这三个构件形成,通过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和第二筒状构件之间的第一调节构件进行对第一筒状构件和第二筒状构件之间的长度调节,通过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和第三筒状构件之间的第二调节构件进行对第二筒状构件和第三筒状构件之间的长度调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94994号公报(特许489803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793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上所述,由于支撑腿具有调节高度的功能,因此,能够向多种车型的汽车安装。专利文献1的支撑腿能够通过设置在外管和内管之间的长度调节构件调节高度。但是,由于专利文献2的支撑腿设置有两个长度调节构件,将会产生犹豫到底对哪一个操作构件进行操作的情况。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进行支撑腿的高度调节的儿童座椅。(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形态的儿童座椅包括包括固定并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的儿童座椅本体和其上方端连接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可对应从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调节高度的支撑腿。支撑腿包含:第一筒状构件,其连接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并向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筒状构件,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第一筒状构件内;第三筒状构件,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第二筒状构件内;抵接部,其连接第三筒状构件的下方端并抵接地板;第一调节机构,其调节从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二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第二调节机构,其调节从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的第三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第一调节机构包含:多个第一承接孔,其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第一筒状构件;第一卡合构件,其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内,在卡合第一承接孔的第一卡合位置和从第一承接孔脱出的第一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一移动构件,其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内,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使第一卡合构件在第一卡合位置和第一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二调节机构包含:多个第二承接孔,其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第二筒状构件;第二卡合构件,其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内,在卡合第二承接孔的第二卡合位置和从第二承接孔脱出的第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二移动构件,其设置在第三筒状构件内,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使第二卡合构件在第二卡合位置和第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操作部,其设置在抵接部,控制第二移动构件的上下方向的变位。第一调节机构在第三筒状构件被第二筒状构件承接的状态下,当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第二移动构件向上方移动并抵接第一移动构件,第一移动构件由此向上方移动,第一卡合构件切换至第一非卡合位置。优选,第一调节机构具有将第一移动构件的上下方向的运动转换成第一卡合构件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并传递至第一卡合构件的第一运动转换元件,第二调节机构具有将第二移动构件的上下方向的运动转换成第二卡合构件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并传递至第二卡合构件的第二运动转换元件。优选,第一运动转换元件包含设置在第一卡合构件并向斜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孔和位于设置在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一长孔内的第一轴,第二运动转换元件包含设置在第二卡合构件并向斜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孔和设置在第二移动构件的第二长孔内的第二轴。优选,第一调节机构包含使第一移动构件向下方位置偏置的第一弹性构件,第二调节机构包含使第二移动构件向下方位置偏置的第二弹性构件。优选,第二移动构件包含对应操作部的操作并移动的下方移动构件和位于下方移动构件的上方并随着下方移动构件向上方的移动从而移动的上方移动构件,在上方移动构件设置有第二轴。优选,第二弹性构件包含使上方移动构件向下方位置偏置的上方弹性构件和使下方移动构件向下方位置偏置的下方弹性构件,下方弹性构件的偏置力比上方弹性构件的偏置力更大。优选,第一卡合构件具有朝向第二筒状构件内且向斜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第二卡合构件具有朝向第三筒状构件内且向斜下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进行支撑腿的高度调节的儿童座椅。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儿童座椅固定在汽车的座位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最大长度的支撑腿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向将第三筒状构件收容至第二筒状构件的状态的支撑腿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状态向将第二筒状构件收容至第一筒状构件的状态的最小长度的支撑腿的主视图。图6是图3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图7是放大并表示图6的VII部分的剖面图。图8是放大并表示图6的VIII部分的剖面图。图9是放大并表示图6的IX部分的剖面图。图10是沿着图3的线X-X观察的剖面图。图11是放大并表示图10的XI部分的剖面图。图12是放大并表示图10的XII部分的剖面图。图13是图4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图14是沿着图4的线XIV-XIV观察的剖面图。图15是图5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图16是沿着图5的线XVI-XVI观察的剖面图。图17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操作操作部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8是图17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图19是放大并表示图18的XIX部分的剖面图。图20是放大并表示图18的XX部分的剖面图。图21是沿着图17的线XXI-XXI观察的剖面图。图22是放大并表示图21的XXII部分的剖面图。图23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状态操作操作部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4是图23的支撑腿的纵向剖面图。图25是放大并表示图24的XXV部分的剖面图。图26是沿着图23的线XXVI-XXVI观察的剖面图。图27是放大并表示图26的XXVII部分的剖面图。图28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拉出第三筒状构件的状态的支撑腿的剖面图。符号说明:1、座位10、儿童座椅本体10a、底座构件10b、座位本体12、支撑腿13、地板下收纳部14、15、地板20、第一筒状构件21、22、第一承接孔23、33、挡止30、第二筒状构件31、32、第二承接孔33、34、41、42、贯通孔40、第三筒状构件45、第三轴50、第一调节机构51、52、第一卡合构件53、第一移动构件54、第一固定构件55、56、第一弹性构件60、第二调节机构61、62、第二卡合构件63、上方移动构件64、第二固定构件65、上方弹性构件66、下方移动构件67、操作部68、下方弹性构件70、抵接部80、指示器100、儿童座椅201、301、401、前侧面202、302、402、左侧面203、303、403、右侧面204、304、404、侧面510、520、第一底座体511、521、第一长孔512、522、第一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儿童座椅,其包括:固定并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的儿童座椅本体;及其上方端连接所述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可对应从所述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调节高度的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包含:第一筒状构件,其连接所述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并向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筒状构件,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内;第三筒状构件,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抵接部,其连接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下方端并抵接所述地板;第一调节机构,其调节从所述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的所述第二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及第二调节机构,其调节从所述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的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含:多个第一承接孔,其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第一卡合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所述第一承接孔的第一卡合位置和从所述第一承接孔脱出的第一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及第一移动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卡合构件在所述第一卡合位置和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含:多个第二承接孔,其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第二卡合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所述第二承接孔的第二卡合位置和从所述第二承接孔脱出的第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二移动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卡合构件在所述第二卡合位置和所述第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及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抵接部,控制所述第二移动构件的上下方向的变位;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被所述第二筒状构件承接的状态下,当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时,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向上方移动并抵接所述第一移动构件,所述第一移动构件由此向上方移动,所述第一卡合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29 JP 2017-1053501.一种儿童座椅,其包括:固定并安装在汽车的座位上的儿童座椅本体;及其上方端连接所述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可对应从所述儿童座椅本体到汽车的地板的距离调节高度的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包含:第一筒状构件,其连接所述儿童座椅本体的前方端并向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筒状构件,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内;第三筒状构件,其以可向上下方向变位的方式被承接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抵接部,其连接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下方端并抵接所述地板;第一调节机构,其调节从所述第一筒状构件拉出的所述第二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及第二调节机构,其调节从所述第二筒状构件拉出的所述第三筒状构件的拉出长度;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含:多个第一承接孔,其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构件;第一卡合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所述第一承接孔的第一卡合位置和从所述第一承接孔脱出的第一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及第一移动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内,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卡合构件在所述第一卡合位置和所述第一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含:多个第二承接孔,其在高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构件;第二卡合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在卡合所述第二承接孔的第二卡合位置和从所述第二承接孔脱出的第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第二移动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内,通过向上下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卡合构件在所述第二卡合位置和所述第二非卡合位置之间切换;及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抵接部,控制所述第二移动构件的上下方向的变位;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在所述第三筒状构件被所述第二筒状构件承接的状态下,当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时,所述第二移动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裕司西川直志
申请(专利权)人:爱普力卡幼儿产品合同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