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及包括双轮的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0158 阅读:4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对安装在车轴的两个车轮的任意一方确实地实施刹车的双轮及包括双轮的婴儿车。双轮(2)包括保持车轴(90)的支架(40)、第一车轮(20)、第二车轮、变位构件(67)、可在卡合第一车轮并禁止第一车轮旋转的卡合位置和容许第一车轮旋转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变位的第一卡合构件(70)、可在卡合第二车轮并禁止第二车轮旋转的卡合位置和容许第二车轮旋转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变位的第二卡合构件(80)、配置于第一卡合构件和变位构件之间并向第一卡合构件传递变位构件的动作的第一弹性构件、配置于第二卡合构件和变位构件之间并向所述第二卡合构件传递变位构件的动作的第二弹性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轮及包括双轮的婴儿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轮及包括该双轮的婴儿车。
技术介绍
例如,作为适用于婴儿车的双轮的一例,有日本特开2005-14894号公報(专利文献1)揭示的双轮。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以下内容,即,婴儿车的车轮由可旋转地被保持于车轴的外轮和内轮构成,外轮和内轮之间设置有车轮卡合装置。车轮卡合装置包含车轮安装构件和相对于车轮安装构件可旋转地设置的操作构件。在操作构件设置有卡合外轮的肋条和内轮的肋条的长条形的卡合构件,操作构件以销为中心地旋转并卡合肋条。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894号公報。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上述车轮卡合装置,为了使车轮的运动停止,用脚踩踏操作构件,使其以销为中心地旋转,使卡合构件同时卡合外轮和内轮的肋条。但是,例如,当行驶在弯道或者突然改变方向时,会产生外轮和内轮分别作不同的动作或两轮产生速度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车轮的肋条的位置不同,因此,会产生卡合构件仅卡合任意一方的车轮的肋条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实地使安装在车轴的两个车轮的任意一方刹车的双轮及包括该双轮的婴儿车。(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双轮包括保持车轴的支架、可旋转地被安装于车轴的一方端的第一车轮、可旋转地被安装于车轴的另一方端的第二车轮、相对于支架可变位地设置的变位构件、可在卡合第一车轮并禁止第一车轮旋转的卡合位置和容许第一车轮旋转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变位的第一卡合构件、可在卡合第二车轮并禁止第二车轮旋转的卡合位置和容许第二车轮旋转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变位的第二卡合构件、配置于第一卡合构件和变位构件之间并向第一卡合构件传递变位构件的动作的第一弹性构件、配置于第二卡合构件和变位构件之间并向第二卡合构件传递变位构件的动作的第二弹性构件。优选,变位构件包括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构件,第一卡合构件和第二卡合构件通过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的方式设置。优选,第一弹性构件为一方端安装在所述旋转构件、另一方端安装在第一卡合构件的扭簧,第二弹性构件为一方端安装在旋转构件、另一方端安装在第二卡合构件的扭簧。优选,双轮还包括通过手或脚操作的操作杆,通过操作杆的动作,旋转构件以旋转运动的方式设置。优选,双轮还包括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使第一卡合构件和第二合构件以偏向非卡合位置的方式偏置。优选,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具有以车轴为中心并放射状地延伸的多条肋条,第一卡合构件和第二卡合构件在卡合位置中位于相邻接的肋条之间。优选,包括上述双轮的婴儿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包括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对安装在车轴的两个车轮的任意一方确实地实施刹车的双轮及包括该双轮的婴儿车。有关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将参照附图在下述内容中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婴儿车的双轮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可行驶状态下的双轮取下第二车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刹车状态下的双轮取下第二车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可行驶状态下的双轮的第二车轮、支架以及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刹车状态下的双轮的第二车轮、支架以及操作构件的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操作构件、第一卡合构件、第二卡合构件之间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第一卡合构件、第二卡合构件之间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第一弹性构件、第二弹性构件之间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第一弹性构件、第二弹性构件之间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行驶状态下的双轮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刹车状态下的双轮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行驶状态下的第一卡合构件和肋条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图1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刹车状态下的第一卡合构件和肋条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图15(a)和图15(b)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构件、第一卡合构件、第二卡合构件之间的动作的概要图;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双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婴儿车2、2A、双轮10、框架部11、前脚12、后脚13、落座部支撑构件14、15、横架构件16、推杆17、枢轴18、把手部20、第一车轮21、轮胎部22、轮毂部23、肋条30、第二车轮31、轮胎部32、轮毂部33、肋条40、支架41、悬架42、连接构件43、凸部44、车轴孔50、固定体51、脚轮轴60、60A、操作构件61、销孔62、操作本体部63、操作杆64、第一凹部65、第二凹部66、突出部67、旋转构件68、复位弹簧70、70A、第一卡合构件71、本体部72、第一贯通孔73、73A、74、槽部75、第一弹性构件75A、线圈弹簧76、线圈部77、第一延伸部78、第二延伸部79A、滑动部80、80A、第二卡合构件81、本体部83、83A、突起部85、第二弹性构件85A、线圈弹簧88、第二延伸部89A、滑动部90、车轴91、销92、旋转轴671、贯通孔672、插通孔673、抵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不作反复的说明。<有关婴儿车的大致结构>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大致结构。婴儿车1例如是所谓的两面式,能够在背面推动和对面推动状态的两种状态之间切换。图1表示背面推动状态下的婴儿车1。婴儿车1包括构成前轮和后轮的四个双轮2、框架部10、一对推杆16。框架部10包含一对前脚11、一对后脚12、一对落座部支撑构件13、连接一对前脚11的横架构件14、连接一对后脚12的横架构件15。一对前脚11是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地配置的一对脚部。一对后脚12也是在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地配置的一对脚部。此外,“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意义相同,表示与行驶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双轮2分别设置在一对前脚11和后脚12的下端。也就是说,在背面推动状态下的行驶方向的前方位置和行驶方向的后方位置上,左右一对双轮2在宽度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各双轮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分开配置的第一车轮20和第二车轮30。一对推杆16向上下方向延伸,介由枢轴17安装于框架部10。一对推杆16的上端部彼此通过把手部18连接。推杆16可以所述枢轴17为中心地向前后方向转动,在图1所示的背面推动位置和图2所示的对面推动位置之间切换。如上所述,婴儿车1在其前脚11侧和后脚12侧的双方各设置有一对双轮2、2。在较普遍的具有双轮的婴儿车中,例如禁止构成双轮的一对车轮中的任意一方的车轮的旋转从而刹车。于此相对地,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通过禁止车轮20、30的双方的旋转从而实现刹车状态。以下说明该婴儿车1的双轮2。<有关双轮>参照图2~12说明婴儿车1的双轮2。图2表示从可行驶状态下的背面侧(图1的箭头II方向)观察的双轮2。图3、5、11是表示可行驶状态下的双轮2的图,图4、6、12是表示刹车状态下的双轮2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轮,其包括:支架,其保持车轴;第一车轮,其可旋转地被安装于所述车轴的一方端;第二车轮,其可旋转地被安装于所述车轴的另一方端;变位构件,其相对于所述支架可变位地设置;第一卡合构件,其可在卡合所述第一车轮并禁止所述第一车轮旋转的卡合位置和容许所述第一车轮旋转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变位;第二卡合构件,其可在卡合所述第二车轮并禁止所述第二车轮旋转的卡合位置和容许所述第二车轮旋转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变位;第一弹性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卡合构件和所述变位构件之间并向所述第一卡合构件传递所述变位构件的动作;第二弹性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卡合构件和所述变位构件之间并向所述第二卡合构件传递所述变位构件的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17 JP 2017-0056641.一种双轮,其包括:支架,其保持车轴;第一车轮,其可旋转地被安装于所述车轴的一方端;第二车轮,其可旋转地被安装于所述车轴的另一方端;变位构件,其相对于所述支架可变位地设置;第一卡合构件,其可在卡合所述第一车轮并禁止所述第一车轮旋转的卡合位置和容许所述第一车轮旋转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变位;第二卡合构件,其可在卡合所述第二车轮并禁止所述第二车轮旋转的卡合位置和容许所述第二车轮旋转的非卡合位置之间变位;第一弹性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卡合构件和所述变位构件之间并向所述第一卡合构件传递所述变位构件的动作;第二弹性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卡合构件和所述变位构件之间并向所述第二卡合构件传递所述变位构件的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其中,所述变位构件包括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的旋转构件,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思善
申请(专利权)人:爱普力卡幼儿产品合同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