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前无人下板器及其SMT生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00203 阅读:195 留言:1更新日期:2018-11-28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炉前无人下板器及其SMT生产设备。炉前无人下板器包括:支架、主动轮、从动轮、传送带。支架包括:连接板、第一安装轴、第二安装轴,第一安装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上设有第一螺栓,第一螺栓上套设有第一螺母,连接板的一端抵持于第一凸块与第一螺母之间;主动轮安装于第一安装轴上,从动轮安装于第二安装轴上;主动轮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及第二环形凹槽,从动轮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传送带绕设于第二环形凹槽与第三环形凹槽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特别是对炉前无人下板器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将接驳台中的PCB板自动传导至回流炉中,一方面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炉前无人下板器及其SMT生产设备
本技术涉及SMT(SurfaceMount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
,特别是涉及一种炉前无人下板器及其SMT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SMT(SurfaceMount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它是一种将无引脚或短引线表面组装元器件安装在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通过回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组装的电路装连技术。在SMT生产过程中,其中的一道生产工序是PCB板过回流炉。通常情况下,会在回流炉前设置一个接驳台,PCB板在接驳台上流动并进入到与之衔接的回流炉中,从而实现PCB板上的锡膏固化。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一些型号的PCB板尺寸较小,而接驳台与回流炉之间的间隔较大,从而导致接驳台上的PCB板不能顺畅的进入到回流炉中。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在接驳台与回流炉之间增加一位操作员,操作员通过手动的方式将接驳台上的PCB板拿取至回流炉中。在这一过程中,操作员的手指不可避免的与PCB板上的元器件接触,从而导致元器件发生移位,进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炉前无人下板器及其SMT生产设备,用于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实现将接驳台中的PCB板自动传导至回流炉中,一方面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是企业的研发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炉前无人下板器及其SMT生产设备,用于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实现将接驳台中的PCB板自动传导至回流炉中,一方面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产品的质量。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炉前无人下板器,包括:支架、主动轮、从动轮、传送带;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板、第一安装轴、第二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及所述第二安装轴分别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上设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上套设有第一螺母,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螺母之间;所述主动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上,所述从动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轴上;所述主动轮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及第二环形凹槽,所述从动轮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所述传送带绕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轴的一端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上设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上套设有第二螺母,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二螺母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相互间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环形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轮呈圆柱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轮呈圆柱体结构。一种SMT生产设备,包括:两个上述的炉前无人下板器,还包括:接驳台、回流炉,所述接驳台与所述回流炉之间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炉前无人下板器安装于所述接驳台上;所述接驳台包括左侧支撑架及右侧支撑架,所述左侧支撑架与所述右侧支撑架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左侧支撑架上设有左侧输送带,所述右侧支撑架上设有右侧输送带;其中一个所述炉前无人下板器的第一安装轴固定于所述左侧支撑架上,所述左侧输送带绕设于所述炉前无人下板器的主动轮的第一环形凹槽中;另一个所述炉前无人下板器的第一安装轴固定于所述右侧支撑架上,所述右侧输送带绕设于所述炉前无人下板器的主动轮的第一环形凹槽中。本技术的一种SMT生产设备,通过设置两个炉前无人下板器、接驳台、回流炉,特别是对炉前无人下板器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将接驳台中的PCB板自动传导至回流炉中,一方面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SMT生产设备的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的SMT生产设备的局部图(一);图3为图1所示的SMT生产设备的局部图(二);图4为图1所示的SMT生产设备的局部图(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一种SMT生产设备10,包括:两个炉前无人下板器100、接驳台200、回流炉300。接驳台200与回流炉300之间间隔设置,两个炉前无人下板器100安装于接驳台200上。下面,对炉前无人下板器100的具体结构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炉前无人下板器100包括:支架110、主动轮120、从动轮130、传送带140。支架110包括:连接板111、第一安装轴112、第二安装轴113。第一安装轴112及第二安装轴113分别设于连接板111的两端,第一安装轴112的一端设有第一凸块112a,第一凸块112a上设有第一螺栓112b,第一螺栓112b上套设有第一螺母112c,连接板111的一端抵持于第一凸块112a与第一螺母112c之间。主动轮120安装于第一安装轴112上,从动轮130安装于第二安装轴113上。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轮120呈圆柱体结构,从动轮130呈圆柱体结构。主动轮120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21及第二环形凹槽122,从动轮130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131,传送带140绕设于第二环形凹槽122与第三环形凹槽131之间。如图2及图3所示,下面,对接驳台200的具体结构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接驳台200包括左侧支撑架210及右侧支撑架220,左侧支撑架210与右侧支撑架220相互间隔设置,左侧支撑架210上设有左侧输送带211,右侧支撑架220上设有右侧输送带221。其中一个炉前无人下板器100的第一安装轴112固定于左侧支撑架210上,左侧输送带211绕设于炉前无人下板器100的主动轮120的第一环形凹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炉前无人下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动轮、从动轮、传送带;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板、第一安装轴、第二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及所述第二安装轴分别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上设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上套设有第一螺母,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螺母之间;所述主动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上,所述从动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轴上;所述主动轮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及第二环形凹槽,所述从动轮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所述传送带绕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炉前无人下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动轮、从动轮、传送带;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板、第一安装轴、第二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及所述第二安装轴分别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上设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上套设有第一螺母,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螺母之间;所述主动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轴上,所述从动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轴上;所述主动轮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及第二环形凹槽,所述从动轮的轮面上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所述传送带绕设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前无人下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轴的一端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上设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上套设有第二螺母,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二螺母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前无人下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耀杰叶东辉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东日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湖南省张家界市电信] 2018年11月28日 11:27
    zdcfz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