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回油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9307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油回油冷却器,包括冷却腔和套设在所述冷却腔外侧的油腔,所述油腔的外壁的外侧设置有周向布置的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一环形凸台上设置有与所述油腔连通的进油管接头,所述第二环形凸台上设置有与所述油腔连通的出油管接头。上述燃油回油冷却器,由于环形凸台与油腔的外壁周向布置固定更加稳定可靠,不会因为油腔外壁的壁厚薄而容易开裂,同时环形凸台的厚度可以明显优于油腔壁厚,进而环形凸台与管接头的连接无论是焊接还是螺纹连接均会比较稳定,从而避免了燃油回油冷却器燃油入口管和燃油出口管容易断裂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油回油冷却器
本技术涉及燃油回油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燃油回油冷却器。
技术介绍
随着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燃油喷射系统压力越来越高,造成回流的燃油的温度也逐步升高,所以回油燃油进入油箱后会提高进油的温度,使柴油机性能和排放受到影响,所以燃油回油冷却对高速柴油机成为必需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的燃油回油冷却器的结构,一般包括油腔1和冷却腔2,其中,油腔1套设在冷却腔2的外侧,冷却过程为向冷却腔2内接通冷却流体,冷却流体通过流入口7流入从流出口8流出,通过油腔1与冷却腔2共用的腔壁进行热传递对燃油进行冷却。其中,油腔1是由油层外壳3和冷却层外壳4构成,并且油层外壳3和水层外壳4均为圆管结构,燃油入口管5和燃油出口管6均焊接在油层外壳3上,且燃油入口管5和燃油出口管6的位置均布置在冷却器的截面圆的径向方向上。由于油层外壳3本身的壁厚一般均较薄,而燃油入口管5和燃油出口管均6为直接焊接在油层外壳3上,当连接上对应的回油管路后,发动机的振动很容易引起焊接处出现断裂,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燃油入口管5和燃油出口管6的位置均布置在冷却器截面圆的径向方向上,燃油进入冷却器对应的油腔后会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油回油冷却器,包括冷却腔(31)和套设在所述冷却腔(31)外侧的油腔(32),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腔(32)的外壁(33)的外侧设置有周向布置的第一环形凸台(34)和第二环形凸台(35),所述第一环形凸台(34)上设置有与所述油腔(32)连通的进油管接头(36),所述第二环形凸台(35)上设置有与所述油腔(32)连通的出油管接头(3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油回油冷却器,包括冷却腔(31)和套设在所述冷却腔(31)外侧的油腔(32),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腔(32)的外壁(33)的外侧设置有周向布置的第一环形凸台(34)和第二环形凸台(35),所述第一环形凸台(34)上设置有与所述油腔(32)连通的进油管接头(36),所述第二环形凸台(35)上设置有与所述油腔(32)连通的出油管接头(3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回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34)和所述第二环形凸台(35)分别位于靠近所述油腔(32)的两端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回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接头(36)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34)之间和所述出油管接头(37)和所述第二环形凸台(35)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回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接头(36)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34)和所述出油管接头(37)和所述第二环形凸台(35)之间均为螺纹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回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34)和所述第二环形凸台(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萌李光辉庄士俊周仁杰张英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