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9021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包括变速箱的箱体、收集润滑油的槽体以及固定槽体的夹托机构,所述夹托机构与箱体固定连接,所述槽体与夹托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槽体整体为一个仿扇形的异形凹槽,所述槽体包括集油端和出油端,所述集油端的宽度大于出油端的宽度,所述出油端向集油端呈凹曲线过渡,所述出油端伸向并贴近轴承。槽体近似于扇形,再配合凹曲状的半径,使大的一端便于最大限度的收集油滴,小的一端为润滑油的出油端,可伸向并贴近轴承处,使其形成高低落差便于润滑油直接汇流入轴承。保证了轴承的持续润滑,提高了变速箱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
本技术涉及烟草加工设备
,尤其是一种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
技术介绍
YL22成型机组在国内广泛应用。其工作效率以及设备良好的稳定性备受卷烟及滤棒成型业界青睐。但是,目前使用的YL22成型机组有多套机组其YL22-103.1主变速箱内的个别部位的轴承总是周期性损坏。起初是噪音增大,而后机身出现震动且伴随着产品质量急剧下降,滤棒出现长短不齐现象。究其原因是变速箱内个别轴承长时间缺油运行所致。YL22-103.1主变速箱内的轮系的润滑是喷淋式润滑,由本机组润滑系统加压后通过管路供给,可直接喷射到动力输入级的齿轮上,利用润滑油的黏附作用可逐级润滑到各级齿轮副。而变速箱内各部位轴承的润滑属于是飞溅润滑,是靠齿轮旋转时的离心力把黏附的润滑油甩成油滴飞溅到变速箱内壁在反弹到轴承处完成的润滑,此润滑方式只适应于轴承在靠近变速箱的内表面或齿轮的端面位置时,但在同轴上多个齿轮形成的齿轮塔(塔轮),由于轴承嵌入轴向横深大,再加上齿轮旋转时离心力的作用,飞溅的润滑油滴不能落到轴承处,造成轴承长时间在缺油状态下运转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保持设备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本实用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变速箱内部润滑油集油槽,把收集所飞溅的润滑油滴汇聚到一起,利用高低位的落差,将飞溅的油滴收集后延伸导引至轴承处,直接流入缺油的轴承处,对轴承予以充分润滑。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包括变速箱的箱体、收集润滑油的槽体以及固定槽体的夹托机构,所述夹托机构与箱体固定连接,所述槽体与夹托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槽体整体为一个仿扇形的异形凹槽,所述槽体包括集油端和出油端,所述集油端的宽度大于出油端的宽度,所述出油端向集油端呈凹曲线过渡,所述出油端伸向并贴近变速箱的轴承。所述夹托机构固定在箱体的加强筋上。用变速箱内部原有就铸造而成的加强筋为基础,做一永久式夹托固定牢固,再把集油槽安装到夹托上,并且能使其形成高低落差便于润滑油直接流入轴承。所述夹托机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加强筋上。所述槽体为对称结构。所述槽体的集油端的高度高于出油端的高度。所述槽体倾斜设置。该集油槽根据变速箱内部空间位置所需,槽体近似于扇形,再配合凹曲状的半径,使大的一端便于最大限度的收集油滴,小的一端为润滑油的出油端,可伸向并贴近轴承处,依靠夹托机构固定牢固,并且能使其形成高低落差便于润滑油直接汇流入轴承。保证了轴承的持续润滑,提高了变速箱运行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槽体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图2所示,一种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包括变速箱的箱体1、收集润滑油的槽体2以及固定槽体2的夹托机构3,所述夹托机构3与箱体1固定连接,所述槽体2与夹托机构3固定连接,所述槽体2整体为一个仿扇形的异形凹槽,所述槽体2包括集油端21和出油端22,所述集油端21的宽度大于出油端22的宽度,所述出油端22向集油端21呈凹曲线过渡,所述出油端22伸向并贴近变速箱的轴承。所述夹托机构3固定在箱体1的加强筋11上。用变速箱内部原有就铸造而成的加强筋11为基础,做一永久式夹托固定牢固,再将槽体2安装到夹托上,并且能使其形成高低落差便于润滑油直接流入轴承。所述夹托机构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加强筋11上。所述槽体2为对称结构。所述槽体2的集油端21的高度高于出油端22的高度。所述槽体2倾斜设置。实际工作时,用0.2MM抛光不锈钢薄板,按变速箱箱体1内部空间位置所需,剪切成近似于扇形的预备料,再钳工加工成如图1示的凹曲状的成品,该成品即为槽体2该集油槽根据变速箱内部空间位置所需,槽体2近似于扇形,再配合凹曲状的半径,使大的一端便于最大限度的收集油滴,小的一端为润滑油的出油端22,可伸向并贴近轴承处,依靠夹托机构3固定牢固,并且能使其形成高低落差便于润滑油直接汇流入轴承。保证了轴承的持续润滑,提高了变速箱运行的稳定性。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箱的箱体、收集润滑油的槽体以及固定槽体的夹托机构,所述夹托机构与箱体固定连接,所述槽体与夹托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槽体整体为一个仿扇形的异形凹槽,所述槽体包括集油端和出油端,所述集油端的宽度大于出油端的宽度,所述出油端向集油端呈凹曲线过渡,所述出油端伸向并贴近变速箱的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箱的箱体、收集润滑油的槽体以及固定槽体的夹托机构,所述夹托机构与箱体固定连接,所述槽体与夹托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槽体整体为一个仿扇形的异形凹槽,所述槽体包括集油端和出油端,所述集油端的宽度大于出油端的宽度,所述出油端向集油端呈凹曲线过渡,所述出油端伸向并贴近变速箱的轴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成型机主变速箱润滑油集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江李金林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