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8560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在笛管卡上开设吸风口,吸风口位于笛管卡的中部,笛管卡本体上开有接插口,选择式吸附器由吸风管体、网格板、可调撑纱器构成,吸风管体的一插入端固定接插在接插口中,吸附端的吸风管体管壁上固定设置有网格板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经吸风笛管7负压抽吸作用,网格板吸附牵引毛羽,紧紧卷绕到扭转的纱体上。吸风管体上U形槽座位于网格板前端,可调撑纱器的固定轴两端活动插入U形槽座中,可调撑纱器撑纱槽的上方槽底与网格板上表面相切,可调撑纱器向上调整高度范围为0mm‑3mm,创新实现了对不同长度毛羽进行选择式降低。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易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属于纺织加工

技术介绍
毛羽是衡量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纱线毛羽不仅影响机织、针织等后工序的生产效率,而且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质量,特别是高速无梭织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减少纱线毛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纱线毛羽产生于环锭纺纱的细纱加工工序。普通环锭纺纱的细纱工序关键问题在于:前罗拉钳口将纤维须条压持呈扁平带状,在加捻扭转力作用下,扁平带状纤维须条内的纤维发生内外转移,当纤维某部位通过内外转移已经进入纱体,此时该纤维露出纱体的头端部分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作用后,无法再次进入或包缠在纱体主干上,于是形成毛羽;大量的纱线毛羽会对后续织造工序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长度大于等于3毫米以上的毛羽,当纱线后续进行机织时,纱线容易相互纠缠而造成开口不清;在纱线后续进行针织时,长毛羽容易缠绕织针而导致钩针断裂,不仅降低织造效率,而且影响布面的产品质量。基于上述原因,大于等于3毫米以上的纱线毛羽被纺织界认定为有害毛羽;而较短的绒毛状短纤维,反而对纱线以及后续织物外观有利。因此,如何降低纱线有害毛羽、保留纱线有利毛羽,是纺织企业最关心的热点技术难题。针对环锭细纱工序毛羽和纱线品质差的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做过大量的研究。通常采用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常规方法优化普通环锭纺纱工艺,该方法只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纱线毛羽,作用效果有限;另一种是采用新型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来消除毛羽,大幅改善环锭纺纱品质。新型环锭纺纱技术或专用消除毛羽装置是目前环锭纺纱技术研究的热点。目前新型环锭纺纱技术代表是紧密纺纱技术,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84年12月18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stretching,condensingandtransportingaroveoffibersduringaspinningoperation”,专利号US4488397;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6月13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6月13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Device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73314;美国知识产权局2000年7月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rrangement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专利号6082089;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1月9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Transportbeltfortransportingafiberstrandtobecondensed”,专利号US6170126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7月2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rrangementandmethodforcondensingadraftedfiberstrandandmethodformakingyarnthereform”,专利号US6263656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8月14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Apparatusforcondensingadraftedstrand”,专利号US6272834B1;美国知识产权局2001年5月29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Condensingzoneforaspinningmachine”,专利号US6237317B1。上述紧密纺纱技术专利公案的核心原理都是针环锭纺纱过程,聚集扁平带状纤维须条以消除纺纱三角区,增加边缘纤维与加捻须条主体间的附着抱合作用力,加强对纤维须条边缘纤维控制,有效降低纺纱过程纤维头端外露和逃逸,降低纱线毛羽和纤维丢失,抑制飞花产生。然而实践应用结果显示:紧密纺纱技术不仅降低纱线3毫米以上的有害毛羽,而且也大大减少了3毫米以下的有利毛羽;大量研究表明紧密纺纱线内部结构致密,纱线刚度大、不易弯曲,即使有害毛羽非常少,仍然不适合做针织等产品;特别是目前通过气流集聚的紧密纺纱技术,只对高支纱毛羽降低效果明显,对粗特纱线毛羽降低效果差。目前使用的专用降低毛羽装置是采用气流喷射形式,安装在前罗拉和导纱钩之间,利用额外施加回转气流的作用使已形成的毛羽贴伏在纱线表面,如美国知识产权局1979年4月10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apparatusyarntreatment”,专利号41481779、美国知识产权局1989年8月22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apparatusformodifyingspuntextileyarn”,专利号5263311。这些专利主要差别在于由于气流喷射装置的不同导致纱线表面纤维受力方向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卷绕效果而导致纱线毛羽消除效果的不同。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专用降低毛羽装置也是同时降低了3毫米以上的有害毛羽和3毫米以下的有利毛羽,不能选择性地降低纱线的降低纱线有害毛羽,保留纱线有利毛羽。中国知识产权局2007年07月11日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改善纱线性能的熨烫纺纱方法”,专利号200610166509.9;美国知识产权局2009年6月30日公开专利技术专利“Methodandapparatusforproducinghighqualityyarnonaring-spinningmachine”,专利公开号7552580B2。这两项申请案共同提供了一种能够对纺纱三角区内纤维进行加热以改善成纱质量的熨烫纺纱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熨烫装置仅局限降低纤维模量以提高纤维易扭转、易弯曲性能,仍属于不加选择地对纱体表面有害毛羽、有利毛羽同时进行降低,并且无法解决扁平带状边缘纤维易于逃逸形成落纤和飞花的关键问题。同样,熨烫装置仍旧带来额外耗能问题,而且对一些热敏感较差的纤维(如羊毛纤维)进行熨烫纺纱作用效果差,成纱品质得不到改善。特别地,上述方法所涉及的装置都采用在须条加捻成纱区额外加装熨烫装置,对成纱加捻过程中的须条表层纤维进行边加热柔化、边握持缠绕,以达到提高成纱表面的光洁度的目的;但是熨烫纺纱额外加装的装置,只能靠近或接近前罗拉钳口,不能全部覆盖囊括纺纱三角区在内的全部须条加捻成纱区,因此握持包缠须条纤维的有效区长度不够;熨烫纺纱额外加装的装置都为固定的部件,不能实现对处理段纱条的表面外露毛羽进行弹性双面压持包缠,产生了矛盾性技术难题:单一高温陶瓷工作面、或单一高温陶瓷工作面与集聚槽(或约束杆)串联使用时,增加装置处理部位与纱条的接触紧度,能够增加纱条毛羽包缠紧度和耐磨性,但同时也增加了纺纱捻陷,阻止了捻度向前罗拉钳口段纱条的有效传递,导致纺纱断头率增高;降低装置处理部位与纱条的接触紧度,纺纱捻陷减小,纺纱断头率降低,但纱条毛羽的包缠紧度和耐磨性下降,纱线后续加工中表面毛羽反弹多,最终产生了“加热装置工作面重压纱高紧度包缠毛羽与轻压纱减少纱线断头”的矛盾性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它由选择式吸附器、笛管卡组成,笛管卡两端形成卡口,笛管卡上设有吸风口,吸风口位于笛管卡的中部,笛管卡本体上开有接插口,接插口为通孔状,选择式吸附器由吸风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由选择式吸附器(1)、笛管卡(3)组成,笛管卡(3)两端形成卡口,笛管卡(3)上设有吸风口(8),吸风口(8)位于笛管卡(3)的中部,笛管卡(3)本体上开有接插口(6),接插口(6)为通孔状,选择式吸附器(1)由吸风管体、网格板(2)、可调撑纱器构成,吸风管体呈中空L状,吸风管体的一端为插入端,插入端呈开口状,插入端固定接插在接插口(6)中,吸风管体的另一端为吸附端,吸附端呈封闭状,吸附端的吸风管体管壁上固定设置有网格板(2),网格板(2)呈矩形状,吸风管体的中部外壁面上设有U形槽座,U形槽座位于网格板(2)的前端,可调撑纱器由固定轴(5)、走纱槽轮(4)构成,固定轴(5)中部活动安装有走纱槽轮(4),固定轴(5)两端活动插入在U形槽座中,固定轴(5)一端设有锁紧螺帽,走纱槽轮(4)中部沿圆周方向开设撑纱槽,当固定轴(5)位于U形槽座的槽底时,撑纱槽的上方槽底与网格板(2)上表面相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选择吸附式降低毛羽的纺纱装置由选择式吸附器(1)、笛管卡(3)组成,笛管卡(3)两端形成卡口,笛管卡(3)上设有吸风口(8),吸风口(8)位于笛管卡(3)的中部,笛管卡(3)本体上开有接插口(6),接插口(6)为通孔状,选择式吸附器(1)由吸风管体、网格板(2)、可调撑纱器构成,吸风管体呈中空L状,吸风管体的一端为插入端,插入端呈开口状,插入端固定接插在接插口(6)中,吸风管体的另一端为吸附端,吸附端呈封闭状,吸附端的吸风管体管壁上固定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治刚张慧霞郭沁生刘辉唐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