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6345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5 01:00
构成整流装置的第一整流单元、电路板、第二整流单元以如下方式配置:它们的径向外侧的大小在远离旋转电机主体的框架的方向上逐渐变小,且被隔开规定的间隔,将整流装置覆盖的盖具有:盖端壁部,上述盖端壁部位于比整流装置更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盖外壁部,上述盖外壁部位于比整流装置更靠径向外侧位置;以及盖中间部,上述盖中间部夹在盖端壁部与盖外壁部之间,在盖端壁部形成有内周侧进气部,在盖中间部形成有外周侧进气部,另外,外周侧进气部由轴向覆盖部和径向覆盖部形成,其中,上述轴向覆盖部存在于比盖端壁部更靠近旋转电机主体的位置,上述径向覆盖部将轴向覆盖部与盖端壁部的外周部连接。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The first rectifying unit, circuit board, and second rectifying unit are configured as follows: their radial lateral size is gradually smaller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rame far away from the main body of the rotating motor, and is separated by the prescribed interval, the cover cover of the rectifying device is covered by the end wall of the cover, and the above cover end wall is located at the ratio. The rectifying device is more dependent on the lateral direction of the axis directi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cover is located more radial outside of the specific rectifying device;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over is sandwiched between the end wall of the cover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cover, and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intake part is formed at the end wall of the cover, and the outer side intake part is form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over. In addition, the peripheral air inlet is formed by the axial cover part and the radial cover part, in which the axial cover is located closer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rotating motor at the end wall of the lid, and the radial cover section connects the axial cover to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cover end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旋转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提高整流装置的散热性能的旋转电机。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旋转电机,已知一种结构,包括:定子;转子,上述转子与上述定子相对配置;以及支承框架,上述支承框架对这些定子和转子进行支承,将负极侧二极管设于支承框架,并且将正极侧二极管设于与支承框架相对配置的散热板,使外部气体在形成于支承框架与散热板之间的流路中流动,对各二极管进行冷却。此外,已知一种结构,将与盖的外周面相对的相对板设于对散热板进行覆盖的盖的径向外侧,使外部气体经过形成于盖的外周面与相对板之间的轴向流路而被引导至支承框架与散热板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723875号公报(特别是图5)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由于在上述这种现有的旋转电机中,需要将相对板配置在比盖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存在旋转电机大型化的缺点。此外,为了抑制旋转电机的大型化,还考虑到以使相对板接近盖外周面的方式缩窄轴向的流路,但由于此时在轴向流路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压力损失会增大,因此,外部气体朝旋转电机内的供给量会减少,从而对旋转电机内的二极管等元件进行冷却的冷却性能降低。此外,支承框架侧的冷却风从盖的进气口沿轴向流动,并流向支承框架与散热板之间,且在入口处将流动的方向改变90度。此时,支承框架位于内侧,散热板位于外侧,因此,冷却风在离心力的影响下通过支承框架而在散热板表面形成剥离区域。上述剥离区域将流路堵塞,因此,成为大阻力,从而使冷却风的风量减小,以致对二极管等的冷却性降低。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旋转电机,能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提高对整流装置的冷却性能。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旋转电机包括:旋转电机主体,上述旋转电机主体具有定子、转子、风扇和框架,其中,上述转子与上述定子相对配置,并以转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上述风扇设置于上述转子的轴线方向端部,上述框架对上述定子和上述转子进行支承;整流装置,上述整流装置在上述旋转电机主体的轴线方向外侧安装于上述旋转电机主体;以及盖,上述盖安装于上述旋转电机主体,并将上述整流装置覆盖,上述整流装置包括:平板状的第一整流单元,上述第一整流单元设于上述盖一侧;平板状的第二整流单元,上述第二整流单元设于上述框架一侧;以及平板状的电路板,上述电路板设于第一整流单元与第二整流单元之间,上述第二整流单元、上述电路板、上述第一整流单元形成为径向外侧的大小沿远离上述框架的方向逐渐变小,且被配置成隔开规定的间隔,上述盖由盖端壁部、盖外壁部和盖中间部构成,其中,上述盖端壁部位于比上述整流装置更靠上述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上述盖外壁部位于比上述整流装置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述盖中间部夹在上述盖端壁部与上述盖外壁部之间,在上述盖端壁部形成有具有进气孔的内周侧进气部,在上述盖中间部形成有具有进气孔的外周侧进气部,并且,上述外周侧进气部具有:径向覆盖部,上述径向覆盖部存在于比上述盖端壁部在轴线方向上更靠近上述框架的位置;以及轴向覆盖部,上述轴向覆盖部将上述径向覆盖部与上述盖端壁部的外周部连接,使构成上述轴向覆盖部的进气口的圆周方向肋部的一部分的上表面位于比上述电路板与上述第一整流单元之间的间隙更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使构成上述径向覆盖部的进气口的圆周方向肋部的一部分的上表面位于比上述电路板与上述第二整流单元之间的间隙更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将第二整流单元、电路板、第一整流单元的径向外侧的大小形成为沿远离框架的方向逐渐变小,因此,能将冷却风的流动引导至第一整流单元与电路板的间隙和第二整流单元与电路板的间隙中,从而能增加在间隙中流动的冷却风的风量,并能提高安装于第一整流单元和第二整流单元的发热元件的冷却性。此外,通过将第二整流单元、电路板、第一整流单元的径向外侧的大小形成为沿远离框架的方向逐渐变小,从而能抑制旋转电机整体的大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用交流发电机的示意结构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从盖侧观察图1的车用交流发电机的整流装置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发电机主体侧观察图1的整流装置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盖侧沿轴线观察图1的整流装置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用盖覆盖图2的整流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1的整流装置与盖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剖视图。图7是用于对图6的冷却风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8是用于对图7的冷却风的流动特性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车用交流发电机的示意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用于对图9的冷却风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至图8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另外,在此,作为旋转电机,例如以装设于汽车等车辆上的车用交流发电机为例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用交流发电机的概略结构的纵剖视图。在图中,车用交流发电机1具有:作为旋转电机主体的发电机主体2;分别安装于上述发电机主体2外周的电压调节器3、电刷装置4和整流装置5;以及盖6,上述盖6安装于发电机主体2,并将电压调节器3、电刷装置4和整流装置5覆盖。此外,发电机主体2具有:转轴7,上述转轴7以轴线A为中心旋转;筒状的定子8,上述定子8与上述转轴7同轴地配置;转子9,上述转子9配置成与上述定子8的内侧相对,并安装于转轴7;框架10,上述框架10对转轴7、定子8和转子9进行支承;以及一对风扇11,一对上述风扇11设置在转子9的沿轴线A方向的两端部。在此,转子9和各风扇11以轴线A为中心与转轴7一体旋转,并通过各风扇11的旋转产生对车用交流发电机1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此外,转子9包括:励磁线圈12,上述励磁线圈12通过励磁电流的供电而产生磁通;以及磁极铁心13,上述磁极铁心13供上述励磁线圈12设置并通过励磁线圈12的磁通而形成磁极。此外,定子8具有:圆筒状的定子铁心14,上述定子铁心14固定于框架10,将转子9的外周包围;以及多个定子线圈15,多个上述定子线圈15设置于定子铁心14。因励磁线圈12的磁通随着转子9的旋转而发生变化,而在各定子线圈15中产生交流电动势。另外,各定子线圈15两端的线圈边端15a从定子铁心14沿轴线方向突出设置。此外,框架10由铝制的前托架16和后托架17构成,前支架16和后支架17分别通过与轴线A正交的端壁部和沿着轴线A的外周面形成为大致碗形的形状,并在夹着定子铁心14的状态下通过多根螺栓彼此被固定在一起。藉此,固定在转子9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风扇11被前支架16覆盖,固定在转子9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风扇11被后支架17覆盖。此外,在前支架16和后支架17各自的中央处设有轴承安装部18和安装于上述轴承安装部18的轴承19,并经由各个轴承19将转轴7支承成能自由旋转。此外,在前支架16设有多个前侧排气孔16a和多个前侧进气孔16b。各前侧排气孔16a设于前支架16的外周部,各前侧进气孔16b设置在比各前侧排气孔16a靠内周侧的、位于轴承安装部18周围的前支架16的端壁部分处。此外,在后支架17设有多个后侧排气孔17a和多个后侧进气孔17b。各后侧排气孔17a设于后支架17的外周部,各个后侧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电机主体,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具有定子、转子、风扇和框架,其中,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相对配置,并以转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端部,所述框架对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进行支承;整流装置,所述整流装置在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轴线方向外侧安装于所述旋转电机主体;以及盖,所述盖安装于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并将所述整流装置覆盖,所述整流装置包括:平板状的第一整流单元,所述第一整流单元设于所述盖一侧;平板状的第二整流单元,所述第二整流单元设于所述框架一侧;以及平板状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第一整流单元与第二整流单元之间,所述第二整流单元、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整流单元形成为径向外侧的大小沿远离所述框架的方向逐渐变小,且被配置成隔开规定的间隔,所述盖由盖端壁部、盖外壁部和盖中间部构成,其中,所述盖端壁部位于比所述整流装置更靠所述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盖外壁部位于比所述整流装置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盖中间部夹在所述盖端壁部与所述盖外壁部之间,在所述盖端壁部形成有具有进气孔的内周侧进气部,在所述盖中间部形成有具有进气孔的外周侧进气部,并且所述外周侧进气部具有:径向覆盖部,所述径向覆盖部存在于比所述盖端壁部在轴线方向上更靠近所述框架的位置;以及轴向覆盖部,所述轴向覆盖部将所述径向覆盖部与所述盖端壁部的外周部连接,使构成所述轴向覆盖部的进气口的圆周方向肋部的一部分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整流单元之间的间隙更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使构成所述径向覆盖部的进气口的圆周方向肋部的一部分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二整流单元之间的间隙更靠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电机主体,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具有定子、转子、风扇和框架,其中,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相对配置,并以转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转子的轴线方向端部,所述框架对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进行支承;整流装置,所述整流装置在所述旋转电机主体的轴线方向外侧安装于所述旋转电机主体;以及盖,所述盖安装于所述旋转电机主体,并将所述整流装置覆盖,所述整流装置包括:平板状的第一整流单元,所述第一整流单元设于所述盖一侧;平板状的第二整流单元,所述第二整流单元设于所述框架一侧;以及平板状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第一整流单元与第二整流单元之间,所述第二整流单元、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整流单元形成为径向外侧的大小沿远离所述框架的方向逐渐变小,且被配置成隔开规定的间隔,所述盖由盖端壁部、盖外壁部和盖中间部构成,其中,所述盖端壁部位于比所述整流装置更靠所述轴线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盖外壁部位于比所述整流装置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盖中间部夹在所述盖端壁部与所述盖外壁部之间,在所述盖端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吉雅夫小林让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