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728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2:09
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开口处的一级门和二级门,一级门的顶部位于车厢的开口处的顶部,一级门的底部铰接在二级门的顶部,二级门的底部铰接在车厢的底部;二级门的顶部还设有锁紧装置,车厢侧壁上设有与锁紧装置相匹配的锁紧槽;还包括自动弹门机构、控制单元和设置在车厢侧壁上的绕线机构,自动弹门机构设置在一级门朝向车厢一侧的上部与车厢之间,控制单元分别与自动弹门机构、绕线机构和锁紧装置相连,绕线机构与一级门的顶部相连。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安全系数,可以方便的实现自动控制及精度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
本技术涉及厢式车的车门结构,具体涉及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
技术介绍
在厢式车的运输过程中,为了方便货物的装卸,常将厢式车的侧门设置成对开门的形式或卷帘门的形式,然而将车门设置成对开门时,打开车门,车厢下部的货物在搬运过程中容易被碰撞而从车厢中掉落在地;采用卷帘门结构时,卷帘门在开启时,会使车厢内的货物整体暴露在外,当搬运货物时,车厢下方的货物也容易被碰落地;现有的对开门或卷帘门多设置为液压控制或人力控制门的开闭,然而人力控制门的开闭其效率不高,且当车门较重时,打开车门需要较大力量,而液压控制动在工作过程中会有较多的能量损失,且液压传动会有一定的液体泄漏,容易导致门开闭时动力不足,且液压系统故障的诊断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通过绕线机构带动车厢门开闭,即可提高效率,且设有两级车门,可根据需要打开相应的车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开口处的一级门和二级门,一级门的顶部位于车厢的开口处的顶部,一级门的底部铰接在二级门的顶部,二级门的底部铰接在车厢的底部;二级门的顶部还设有锁紧装置,车厢侧壁上设有与锁紧装置相匹配的锁紧槽;还包括自动弹门机构、控制单元和设置在车厢侧壁上的绕线机构,自动弹门机构设置在一级门朝向车厢一侧的上部与车厢之间,控制单元分别与自动弹门机构、绕线机构和锁紧装置相连,绕线机构与一级门的顶部相连。本技术通过绕线机构控制一级门的开闭,相比于传统的液压控制和人力控制,可以提高人力开闭门的效率,减轻人力负担,同时可以减少液压控制门开闭时产生的泄漏;一级门和二级门、车厢之间通过锁紧装置控制,当需要单独打开一级门时,可以通过锁紧装置将二级门与车厢固定,然后通过自动弹门机构将一级门顶部打开,然后通过绕线机构放线,使一级门绕与二级门的连接处向车厢外打开;当需要将一级门和二级门同时打开时,通过锁紧装置将二级门与车厢脱开,然后通过自动弹门机构将一级门与二级门绕二级门与车厢底部的连接处向车厢外打开;自动弹门机构可以在一级门打开时依靠弹簧的收缩,提供一个开门的推力,使一级门可以更顺畅的打开。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有效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安全系数,可以方便的实现自动控制及精度控制,车厢门设有两级门,可根据需要打开车厢上部的车门或整体打开车厢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一级门单独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一级门、二级门同时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自动弹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锁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一级门的和二级门的连接处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在图中:1、一级门;2、二级门;3、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第一绕线轴;6、第二绕线轴;7、锁紧装置;71、锁紧油缸;72、锁紧活塞杆;73、第一油口;74、第二油口;75、第一锁紧杆;751、第一锁紧槽;76、第二锁紧杆;761、第二锁紧槽;8、限位及信号装置;9、自动弹门机构;91、上固定板;92、中间杆;93、弹簧;94、滚轮;95、抵靠装置;10、第二拉线;11、第一链轮;12、铰链;13、车厢侧壁;14、支座;15、定滑轮;16、凸起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包括一级门1、二级门2、自动弹门机构9、控制单元和设置在车厢侧壁上的绕线机构,一级门1和二级门2设置在车厢的开口处,一级门1的顶部位于车厢的开口处的顶部,一级门1的底部铰接在二级门2的顶部,二级门2的底部铰接在车厢的底部,二级门2的顶部还设有锁紧装置,车厢侧壁上分别设有与锁紧装置相匹配的第二锁紧槽761;自动弹门机构9设置在一级门朝向车厢一侧的上部与车厢之间,绕线机构与一级门1的顶部相连,控制单元分别与自动弹门机构9、绕线机构和锁紧装置相连。如图1-3所示,所述绕线机构设有两个且分别与一级门1的顶部两端相连,车厢内顶壁上靠近侧部开口两侧处分别设有定滑轮15,一级门左侧的绕线机构包括第一绕线轴5、第一拉线、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一动力装置,一级门右侧的绕线机构包括第二绕线轴6、第二拉线10、第二传动装置和第二动力装置,第一绕线轴5和第二绕线轴6分别通过轴承座固定在车厢侧部开口两侧内壁的支座14上;第一拉线一端固定在第一绕线轴5上,另一端穿过车厢内顶部上与第一拉线同一侧的定滑轮并连接在一级门顶部的左端;第二拉线10一端固定在第二绕线轴6上,另一端穿过车厢内顶部上与第二拉线同一侧的定滑轮并连接在一级门顶部的右端。第一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链轮11,第一链轮11固定在第一绕线轴5上,第二传动装置与第一传动装置结构相同;第一动力装置为第一电机3,第二动力装置为第二电机4,第一链轮11与第一电机3相连,用于控制第一绕线轴5转动,第二传动装置中的链轮与第二电机4相连,用于控制第二绕线轴6转动。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分别与控制单元相连,控制单元可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同时启动同时停止,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可以同时通过拉线控制一级门顶部左右两端同时开闭。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10均设为提拉钢丝。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4分别为大功率电机。如图2-4所示,自动弹门机构包括中间杆92、弹簧93、滚轮94和抵靠装置95,车厢侧壁上部还设有上固定板91,中间杆92位于上固定板91的下方且靠近一级门面朝车厢的一侧,中间杆92的下端向远离一级门的方向弯折,中间杆92的顶部与滚轮94相连且滚轮94与一级门的上部相接触,中间杆92弯折的下端远离一级门的一侧与弹簧93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93的另一端朝向中间杆92的顶部延伸并固定在上固定板91底部,抵靠装置95位于中间杆92和一级门之间且抵靠装置95朝向一级门的一侧固定在车厢的侧壁上,抵靠装置95朝向中间杆92的一端与中间杆92弯折的下端的上方相连且中间杆92可沿着抵靠装置95转动。所述抵靠装置95可以采用定滑轮,定滑轮的轴向垂直于中间杆92和弹簧93所在的平面,中间杆可在定滑轮的凹槽内绕定滑轮的轴线转动。当一级门打开时,由于一级门竖直放置在车厢的开口处,且绕线轴只是提供放线开门的功能,因此需要设置自动弹门机构,在一级门打开时提供施加在一级门上部的一个推力,使一级门能够顺畅地打开,而本技术中一级门打开前,中间杆上部的滚轮94是贴合在一级门的上部,与中间杆92底部相连且另一端固定在上固定板91底部的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当一级门需要打开时,绕线轴放线,此时一级门顶部没有被拉紧,中间杆在弹簧弹力收缩的作用下,绕着定滑轮转动,中间杆的顶部的滚轮即可在中间杆的转动下给一级门顶部一个推力,使一级门能够得到一个打开的推力。锁紧装置可以为两种结构,第一种结构的锁紧装置包括锁紧油缸和锁紧活塞杆,锁紧活塞杆设置在锁紧油缸内,锁紧活塞杆的一端设有伸出锁紧油缸的锁紧杆,锁紧杆与车厢侧壁上的锁紧槽相配合,锁紧油缸与控制单元相连。第二种锁紧装置的结构如图1、3、5、6所示,一级门1的底部也设有与锁紧装置相匹配的第一锁紧槽751,锁紧装置均包括锁紧油缸71和锁紧活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开口处的一级门和二级门,其特征在于:一级门的顶部位于车厢的开口处的顶部,一级门的底部铰接在二级门的顶部,二级门的底部铰接在车厢的底部;二级门的顶部还设有锁紧装置,车厢侧壁上设有与锁紧装置相匹配的锁紧槽;还包括自动弹门机构、控制单元和设置在车厢侧壁上的绕线机构,自动弹门机构设置在一级门朝向车厢一侧的上部与车厢之间,绕线机构与一级门的顶部相连,控制单元分别与自动弹门机构、绕线机构和锁紧装置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包括设置在车厢开口处的一级门和二级门,其特征在于:一级门的顶部位于车厢的开口处的顶部,一级门的底部铰接在二级门的顶部,二级门的底部铰接在车厢的底部;二级门的顶部还设有锁紧装置,车厢侧壁上设有与锁紧装置相匹配的锁紧槽;还包括自动弹门机构、控制单元和设置在车厢侧壁上的绕线机构,自动弹门机构设置在一级门朝向车厢一侧的上部与车厢之间,绕线机构与一级门的顶部相连,控制单元分别与自动弹门机构、绕线机构和锁紧装置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机构设有两个且分别与一级门的顶部两端相连,车厢内顶壁上靠近侧部开口两侧处分别设有定滑轮,各绕线机构均包括绕线轴、拉线、传动装置和动力装置,绕线轴分别固定在车厢侧部开口两侧内壁上,拉线一端分别固定在各绕线轴上,另一端分别穿过车厢内顶壁上与拉线同一侧的定滑轮并连接在一级门上与拉线同一侧的顶部,动力装置分别通过传动装置与绕线轴相连,动力装置分别与控制单元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车二级侧门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弹门机构包括中间杆、弹簧、滚轮和抵靠装置,车厢侧壁上部还设有上固定板,中间杆位于上固定板的下方且靠近一级门面朝车厢的一侧,中间杆的下端向远离一级门的方向弯折,中间杆的顶部与滚轮相连且滚轮与一级门的上部相接触,中间杆弯折的下端远离一级门的一侧与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朝向中间杆的顶部延伸并固定在上固定板底部,抵靠装置位于中间杆和一级门之间且抵靠装置朝向一级门的一侧固定在车厢的侧壁上,抵靠装置朝向中间杆的一端与中间杆弯折的下端的上方相连且中间杆可沿着抵靠装置转动。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锋谢模毅唐梦优刘元首谯成周吉夫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铁马专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