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1077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和分别安装在壳体内部的控制板、隔热结构,壳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壳体的内部能够通过透气孔与外界相连通;隔热结构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第一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与控制板之间,第一隔热层位于控制板上方,且与壳体顶部具有间隙;第二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内侧未设有第一隔热层的部分上;第三隔热层安装在壳体底部内侧,且与壳体底部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装置内较小的结构空间,将壳体表面与内部电路部分进行温度隔离,有效保护内部电路,减少外部温度特别是太阳辐射对安装在设备内部传感器测量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隔热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室外应用设备,长期在太阳底下暴晒,壳体的表面受太阳辐射吸收热量,造成局部温度较高,热量向壳体内部辐射,使得壳体内部温度升高,影响壳体内部电路的稳定性及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特别是顶部为金属材质时,吸热情况更严重,内部温度更高;一般处理方法是采用多重壳体或者加大顶面受热部分与电路部分的间距,这样使得整体设备比较臃肿,同时内部空气流通,温度还是会传导到下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以解决的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和分别安装在壳体内部的控制板、隔热结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所述壳体的内部能够通过透气孔与外界相连通;所述隔热结构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与控制板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层位于控制板上方,且与壳体顶部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内侧未设有第一隔热层的部分上;所述第三隔热层安装在壳体底部内侧,且与壳体底部具有间隙。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优选的,所述装置包括监测机构,所述监测机构安装在第三隔热层上,所述监测机构通过线路与控制板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监测机构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或振动传感器。优选的,所述第一隔热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叠加的至少一层隔热膜、至少一层隔热棉和至少一层隔热板。优选的,所述第二隔热层包括至少一层隔热膜和至少一层隔热棉,所述第二隔热层覆盖在壳体顶部的内壁上。优选的,所述第三隔热层为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于通气孔上方,所述监测机构安装在隔热板的底部。优选的,所述隔热膜为聚乙烯、纳米材料或聚酯基片。优选的,所述隔热棉为石棉、岩棉或气凝胶毡。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形状为飞碟状,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将壳体托起并使通气孔保持与外界的连通状态。优选的,所述壳体底部的中央向下凹陷形成一弧面,所述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装置内较小的结构空间,将壳体表面与内部电路部分进行温度隔离,有效保护内部电路,减少外部温度特别是太阳辐射对安装在设备内部传感器测量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纵向截面剖面比例图示。本申请的附图参照实际装置各结构的比例绘制,但不限于此比例。1、壳体顶部;2、壳体底部;3、控制板;4、隔热膜;5、隔热棉;6、隔热板;7、第二隔热层;8、第三隔热层;9、监测机构;10、第一隔热腔;11、第二隔热腔;12、第三隔热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和分别安装在壳体内部的控制板3、隔热结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未在图中标出),所述壳体的内部能够通过透气孔与外界相连通;为方便描述,这里设壳体顶部的标号为1,壳体底部的标号为2;所述隔热结构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7和第三隔热层8,所述第一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1与控制板3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层位于控制板3上方,且与壳体顶部1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隔热层7安装在壳体顶部1内侧未设有第一隔热层的部分上;所述第三隔热层8安装在壳体底部2内侧,且与壳体底部2具有间隙。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层7包括至少一层隔热膜4和至少一层隔热棉5,所述第二隔热层7覆盖在壳体顶部1的内壁上。所述第三隔热层8为隔热板6,所述隔热板6设于通气孔上方,所述监测机构9安装在隔热板6的底部。具体的,所述控制板3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壳体的中部,第一隔热层设于控制板正上方,第一隔热层的边缘固定在壳体顶部1的内壁上,壳体顶部1的正投影落在第一隔热层的部分不再另外设置第二隔热层7,壳体顶部1的其余部分均覆盖有第二隔热层7。所述第三隔热层8的边缘固定在壳体底部2的内壁上,且位于通气孔的上方;第一隔热层与壳体顶部1之间形成第一隔热腔10;控制板3与第三隔热层8之间留有间隙,此间隙形成第二隔热腔11;第三隔热层8与壳体底部2之间留有间隙,此间隙形成第三隔热腔12,阳光从外界射向装置壳体,热量通过隔热结构和层层隔热腔的阻隔不断减少,有效保护了内部电路结构控制板3,同时减少了对监测机构9的干扰,使得装置运行更加稳定、准确性。在至少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8均水平设置在装置内。这样设置可以最大面积的的阻隔来自壳体顶部1向下传导的热量。具体的,所述装置包括监测机构9,所述监测机构9安装在第三隔热层8上,所述监测机构9通过线路与控制板3相连接。监测机构9能够将监测到的数据发送至控制板3进行处理。下文中的提到的用于连接的线路均未在图中标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监测机构9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或振动传感器。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传感器进行组合选用,本技术不限于此几种传感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热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叠加的至少一层隔热膜4、至少一层隔热棉5和至少一层隔热板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热层包括自上而下的隔热膜4、隔热棉5、隔热板6、隔热膜4、隔热棉5和隔热板6共6层结构,设置较多的隔热材质有效的阻止了来自太阳直射产生的红外热量,有效保护了装置内部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膜4为聚乙烯、纳米材料或聚酯基片。本技术不限于此几种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棉5为石棉、岩棉或气凝胶毡。本技术不限于此几种材质。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形状为飞碟状,所述壳体底部2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将壳体托起并使通气孔保持与外界的连通状态。当然,本技术还可以是别的形状,如圆柱型,或纵截面为长方形、正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在另一些替代方案中,也可通过吊挂装置将壳体100吊起,保持壳体100底部的通气孔外露,使壳体100内部的空气与外部空气相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底部2的中央向下凹陷形成一弧面,所述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本技术主要是对长期暴晒在太阳底下的室外装置设备进行内部隔热保护,在不增加设备体积的前提下,设置内部隔热结构,对太阳辐射的热量进行了隔离,很好的保护了内部电路,同时设计独立隔离空间,将传感器部分放在独立空间结构内,使得传感器对环境参数的测量更加准确。本技术主要是对长期暴晒在太阳底下的室外装置设备进行内部隔热保护而设计的一种结构,在不增加设备体积的前提下,对太阳辐射的热量进行了隔离,很好的保护了内部电路,同时设计独立隔离空间,将传感器部分放在独立空间结构内,使得传感器对环境参数的测量更加准确。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壳体和分别安装在壳体内部的控制板、隔热结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所述壳体的内部能够通过透气孔与外界相连通;所述隔热结构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与控制板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层位于控制板上方,且与壳体顶部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内侧未设有第一隔热层的部分上;所述第三隔热层安装在壳体底部内侧,且与壳体底部具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壳体和分别安装在壳体内部的控制板、隔热结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透气孔,所述壳体的内部能够通过透气孔与外界相连通;所述隔热结构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与控制板之间,所述第一隔热层位于控制板上方,且与壳体顶部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隔热层安装在壳体顶部内侧未设有第一隔热层的部分上;所述第三隔热层安装在壳体底部内侧,且与壳体底部具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监测机构,所述监测机构安装在第三隔热层上,所述监测机构通过线路与控制板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机构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或振动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设有隔热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叠加的至少一层隔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润泽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