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0876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涉及风洞试验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支撑套筒,支撑套筒用于套设于模型支撑系统的支杆的周面。第一翼刀,第一翼刀的一端连接于支撑套筒的外周面。第一翼刀连接片,第一翼刀连接片连接于第一翼刀的另外一端,第一翼刀连接片用于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第二翼刀,第二翼刀的一端连接于支撑套筒的周面,第二翼刀与第一翼刀位置对称。第二翼刀连接片,第二翼刀连接片连接于第二翼刀的另外一端,第二翼刀连接片用于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该装置能够以简单实用的结构,有效提升模型支撑系统的刚度,避免风洞试验中发生强烈振动,从而提升试验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洞试验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风洞是研制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摇篮,而各种飞行器模型在风洞试验中大多采用悬臂支撑方式进行测力及其它试验,但是采用悬臂支撑的模型在风洞试验中容易产生振动,给试验安全带来很大影响、给试验数据带来一定干扰。为了减小模型的振动,目前,国内风洞通常采用如下两种做法:传统的应对模型振动的方法包括:1.更换支杆、修改模型质量等改变支撑系统结构动力学特性。更换直径更大的支杆虽然可以提高支撑系统刚度,减小振动幅度,但会引入较大的支撑气动干扰,造成数据准度下降;而修改模型质量的方法(如加铅块、或更换模型材料等)并不能保证修改后振动幅度下降,而且成本和时间周期都较高。2.人工及传感器实时监测模型振动水平,采取紧急中止试验等措施。该方法虽然解决了试验安全问题,但是却会限制试验条件,不能获得完整的飞行器包线内试验数据。随着现代飞行器对风洞试验数据精准度及试验包线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始研究各种抑制模型振动问题的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减振方式主要是基于压电陶瓷作动器的主动减振控制方法。但主动减振方法存在系统复杂、研制成本高、容易出现系统发散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其能够以简单实用的结构,有效提升模型支撑系统的刚度,避免风洞试验中发生强烈振动,从而提升试验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包括: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用于套设于模型支撑系统的支杆的外周面;第一翼刀,所述第一翼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套筒的外周面;第一翼刀连接片,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第一翼刀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用于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第二翼刀,所述第二翼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套筒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翼刀与所述第一翼刀位置对称;第二翼刀连接片,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第二翼刀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用于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刀与所述支撑套筒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翼刀与所述支撑套筒通过螺栓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刀与所述支撑套筒焊接;所述第二翼刀与所述支撑套筒焊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套筒具有内锥面,所述支撑套筒能够通过所述内锥面与模型支撑系统的支杆的外锥面部分锥面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均为双耳片结构,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均通过螺栓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刀包括刀体和卸能减振组件;所述刀体的内部具有减振腔室,所述减振腔室的位置靠近所述支撑套筒;所述卸能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势能球,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减振腔室的靠近所述支撑套筒处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势能球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减振腔室的远离所述支撑套筒处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势能球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回复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弹簧的回复力的方向共线,所述势能球通过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力悬设于所述减振腔室内。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劲度系数。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卸能减振组件的数量为三组。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三组所述卸能减振组件各自的所述势能球的质量依次递增,三组所述卸能减振组件各自的所述第一弹簧的总圈数、长度以及劲度系数相同,三组所述卸能减振组件各自的所述第二弹簧的总圈数以及长度依次递增,三组所述卸能减振组件各自的所述第二弹簧的劲度系数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翼刀与所述第一翼刀的结构相同且结构的布设位置对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能够提升模型支撑系统的刚度,安装简单且成本低,避免对试验造成气动干扰,不破坏原有支杆结构,实现有效地降低模型振动幅度的目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提供的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以及环境元件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的轴测图;图3为图2的主视图;图4为图3的支撑套筒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的第一翼刀的局部剖视图。图标:100-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10-支撑套筒;11-内锥面;20-第一翼刀;201-刀体;2011-减振腔室;202-卸能减振组件;2021-第一弹簧;2022-第二弹簧;2023-势能球;21-第一翼刀连接片;30-第二翼刀;31-第二翼刀连接片;200-模型支撑系统的支杆;300-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用于套设于模型支撑系统的支杆的外周面;第一翼刀,所述第一翼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套筒的外周面;第一翼刀连接片,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第一翼刀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用于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第二翼刀,所述第二翼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套筒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翼刀与所述第一翼刀位置对称;第二翼刀连接片,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第二翼刀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用于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用于套设于模型支撑系统的支杆的外周面;第一翼刀,所述第一翼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套筒的外周面;第一翼刀连接片,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第一翼刀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用于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第二翼刀,所述第二翼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套筒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翼刀与所述第一翼刀位置对称;第二翼刀连接片,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第二翼刀的另外一端,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用于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刀与所述支撑套筒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翼刀与所述支撑套筒通过螺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刀与所述支撑套筒焊接;所述第二翼刀与所述支撑套筒焊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筒具有内锥面,所述支撑套筒能够通过所述内锥面与模型支撑系统的支杆的外锥面部分锥面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洞常规试验模型尾支杆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均为双耳片结构,所述第一翼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翼刀连接片均通过螺栓与模型支撑系统的弯刀机构连接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波寇西平曾开春余立杨兴华沈星郭洪涛吕彬彬吴继飞闫昱雷鹏轩刘刚马涛罗太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