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健隆专利>正文

自动收折伞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020 阅读:4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收折伞具,包括: 一多节伸缩中棒,除最下节中棒外每节中棒都设置具有作用的卡勾组,卡勾组可使上下二节中棒定位而不脱离; 一设在多节中棒内并可将中棒收合的弹性体,其一端固定在上蜂巢,另端则固定在最下节中棒下端; 一固定在中棒上端的上蜂巢,内设一弹性推键,推键连接拉线,拉线另端延伸转入于中棒内,并与最下节中棒内的扣榫连接着; 一端连接在扣榫底端又另端固定在最下节中棒内的弹性体; 一可在中棒上活动升降的下蜂巢,下蜂巢内设有与中棒产生定位关系的扣勾组,该扣勾组可受弹性推键压制; 一设在最上节中棒外且位在上、下两蜂巢之间的弹性体; 一固定在最下节中棒底端的握把; 一设在握把内并与扣榫产生扣合关系的控制开关; 一由多根伞骨搭配上、下蜂巢的伞骨总成及铺于伞骨上的伞布; 其特征在于:卡勾组为开口形弹性夹环可环设在中棒的下端外缘,并藉夹环开口处之左、右二倒勾片嵌入中棒对应之二切槽内固定,又夹环上延伸出弹性扣片,在扣片上端设有弧凸部、适当处设有扣勾,扣勾可穿入二中棒相对应之勾孔内,而使二中棒固定结合。(*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收折伞具,尤指在使用者单手控制下,使伞具由开伞状态自动收折成收伞状态,并使多节中棒自动收缩、伞骨与伞面也一同收折的伞具设计。有鉴于此,即有业者研发出一种可自动开伞、收伞的伞具,其不但具有开伞动作,更有着收伞功能;唯其缺点在于伞具在收伞时,只有伞布与伞骨收合,但中棒仍呈展开状态,不能收缩,所以中棒需藉由双手将其收缩,倘若中棒不收缩,则之后的伞具就不再具有自动开伞功能,因此一定要将中棒收缩完成,才能使之后的伞具具有开伞功能;此外,结构复杂不易组装,零件多易故障等也都是缺点之一;因此该种伞具虽具开伞与收伞功能,却还是无法达到收折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自动收折伞具,包括一多节伸缩中棒,每节中棒(最下节中棒除外)都设置具有定位作用的卡勾组,卡勾组可使上下二节中棒定位而不脱离;一设在多节中棒内并可将中棒收合的弹性体,其一端固定在上蜂巢,另端则固定在最下节中棒下端;一固定在中棒上端的上蜂巢,内设一弹性推键,推键连接拉线,拉线另端延伸转入于中棒内,并与最下节中棒内的扣榫连接着;一端连接在扣榫底端又另端固定在最下节中棒内的弹性体;一可在中棒上活动升降的下蜂巢,下蜂巢内设有与中棒产生定位关系的扣勾组,该扣勾组可受弹性推键压制;一设在最上节中棒外且位在上、下两蜂巢之间的弹性体;一固定在最下节中棒底端的握把; 一设在握把内并与扣榫产生扣合关系的控制开关;一由多根伞骨搭配上、下蜂巢的伞骨总成及铺于伞骨上的伞布;其特征在于卡勾组为开口形弹性夹环可环设在中棒的下端外缘,并藉夹环开口处之左、右二倒勾片嵌入中棒对应之二切槽内固定,又夹环上延伸出弹性扣片,在扣片上端设有弧凸部、适当处设有扣勾,扣勾可穿入二中棒相对应之勾孔内,而使二中棒固定结合。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由于采有以上设计,在收伞状态时,使用者以单指按压握把之弹性控制开关,以使卡榫与扣榫产生脱离,进而使下蜂巢之扣勾组脱离上节中棒,且下蜂巢受上、下二蜂巢间的弹性体复张作用或伞骨间的弹性体收缩作用而下降,进而冲击设在中棒前端的卡勾组,以使二节中棒脱离固定关系,而中棒受到棒内弹性体之收缩作用而陆续下降,且卡勾组触碰卡勾组而使各中棒间的卡勾关系解除,让多节式的中棒能自动收缩,而伞布在伞骨折收下而自动折叠,达到自动还原的功能。因此本技术可由单手控制而使伞具由开伞状态自动收折还原成短截状态。如附图说明图1、图2所示,上、下二蜂巢20、30间设置一具有复张作用的弹性体70(如压簧),此弹性体70受到上、下蜂巢压缩后而产生复张作用。如图3所示,上蜂巢20内设有滑轮52,也可不设置滑轮,但有设置滑轮52比未设置为佳,此滑轮52供拉线51导入上节中棒11内,拉线51的一端是与设在下蜂巢穿孔21内受弹性体23复推的推键22连接,另端则与位在最下节中棒14内的扣榫54连接(如图4所示)。而下蜂巢30除了与多根伞骨61结合外,内设有扣勾组33,其结构包括一垂直穿梭在下蜂巢30直穿孔301内的插杆36、一设在直穿孔内并使插杆36弹性升降的弹性体37、一横设在下蜂巢横孔302内并受弹性体39复推影响的定位销38、一横设在下蜂巢横孔303内并受弹性体35复推影响的推钮34所组合而成;其中,定位销38被插杆36垂直穿过,而插杆36下端又被推钮34穿入;前述定位销38后端受弹性体39复推而使前端嵌入上节中棒11之定位孔111内,使得下蜂巢30固定在上节中棒11上端而不脱离;又推钮34后端受弹性体35复推而使前端外露在横孔303之外。前述的插杆栓孔361在推钮34移动时受锥面341影响而使插杆36产生升降作用;又定位销38在插杆36升降时受斜面362影响而产生横移作用。如图4所示,拉线51由下蜂巢30直接连接至下节中棒14内的扣榫54,扣榫54下端则连接着弹性体57,弹性体57底端则固定在下节中棒14内(例如插销58固定);藉由弹性体57可拉引扣榫54及拉线51;前述扣榫54具有挡环542,挡环受到与按钮501同体的卡勾502阻挡而位于其上。按钮501是属于控制开关50的一部份,其结构如图5所示,它包括一环状片503、一设在环状片内的卡勾502以及一与环状片连接的按钮501所组成,环状片503设在握把的环槽42内,按钮501则嵌入于嵌槽43内,另在环状片503后端更以一位在簧槽44内小压簧55顶抵着;当下节中棒14穿入握把之直孔45后,底端所设的穿孔141会与环槽42水平对称设置,这时环状片503内的卡勾502可穿过穿孔141而阻挡扣榫之挡环542;当伞具呈开伞状态时,挡环542是位在卡勾502下,但当按钮501被按压后,卡勾502退缩,而使扣榫54受上蜂巢20内弹性体23收缩影响而自动上升(弹性体23的弹力大于弹性体57),所以扣榫挡环542会位于卡勾502上。如图6所示,上、下蜂巢20、30构造已在前述中已说明,致于位在中棒10内的弹性体56是以上端561固定在上蜂巢20,下端562固定在最下节中棒14下部;又各节中棒展开后,拉线51是呈拉直状态的。另每节中棒(最下节中棒14除外)的卡勾组90结构则由图7所示可获进一步了解,图中揭示卡勾组90为开口形弹性夹环91上延伸出弹性扣片92,在弹性扣片上端设有弧凸部96、适中处设有扣勾97,又夹环91是环设在每节中棒下端(以中棒11为例)外缘,并藉夹环开口处之左右二倒勾片98勾入中棒11对应之二切槽116内固定(如图8所示);又为了避免夹环91脱落,可在夹环91外增设护套99固定之;其次,扣勾97可穿入相对应之中棒勾孔117内,并同时穿入下节中棒12的勾孔125内而使上、下二中棒固定结合。如图9所示,下蜂巢30受到弹性体70扩张影响而下降,当底端触碰到卡勾组90外露的弧凸部96后可迫使扣片92外移,使扣勾97脱离中棒12勾孔125,而使上、下二中棒不再卡固,并使上节中棒11持续下降。同理,当中棒12下降时触碰到中棒13的卡勾组90时,也会解除卡固关系而使中棒12持续下降;故余此类推,最后使三节中棒11~13皆落在下节中棒14而收合成为单节中棒。如图10所示,使用者以单指按压握把40处的按钮501后,拉线51受到上蜂巢20内的弹性体23扩张影响而上升,使得上端推键22得以下降,推键22再下压插杆36使其下降,进而迫使定位销38后退而脱离定位孔111,解除下蜂巢30与上节中棒11的固定关系;此时下蜂巢30受到弹性体70之复张作用而立即下降,之后即可解除各中棒卡勾组90的卡固状态以及使中棒10受内部弹性体56收缩作用而自动收合,有如如图11所示,在各节中棒10收合成单节后,拉线51也呈松弛状态,所以扣榫54这时受到底端弹性体57收缩作用而下降,并使挡环542滑过卡勾502而位在其下;当使用者单指离开按钮501的瞬间,按钮501即受到后端弹性体55复张作用,而使控制开关50还原。又,此时伞骨总成60的各节伞骨61会随着下蜂巢30下降而自动折叠收缩。如图12所示,使用者以单手将下蜂巢30往上推升后,伞骨总成60之各伞骨61即会随着下蜂巢30的上升而展开,直至下蜂巢30与上节中棒11定位为止。本技术之实施,可获得下列结果1、使用者以单手操控就能使伞具自动收折,而且中棒能由多节自动收缩还原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健隆
申请(专利权)人:吴健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