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7189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包括行李架、风道、侧顶板、通风格栅、上灯带和下灯带;所述行李架包括承载板体、前沿型材、后沿型材、行李架后墙板和行李架下盖板,承载板体前端连接前沿型材,后端连接后沿型材,后沿型材后端与行李架下盖板连接,后沿型材上端与行李架后墙板连接;行李架后墙板上端连接通风格栅,通风格栅上端连接侧顶板;行李架后墙板后侧与风道连接,风道前端板体为行李架后墙板;上灯带设置在通风格栅和侧顶板的连接处,下灯带设置在行李架下盖板后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行李架分别与侧顶板、风道、通风格栅、上灯带和下灯带集成,使得整体结构紧凑、集成化程度高、重量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车内装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动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乘客对动车车厢内装的舒适性、美观性、实用性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动车内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和照明装置均为各自独立的模块,安装关系复杂,结构复杂。行李架是动车的重要内装部件之一,目前的行李架基本为拉杆结构或框架结构,结构复杂,零部件多,行李架的质量和一致性不易保证,且行李架、风道、侧顶板、照明装置之间安装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较大,且安装麻烦、产品总重量过重。目前通常是通过改进相关结构的材料,来满足动车对轻量化的要求,例如采用PC材料作为托板替代行李架的玻璃板,但是仍然存在结构复杂、结构不紧凑,安装复杂的问题。专利CN202345693U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轻量化行李架,包括安装支架、固定在安装支架前倾端部的照明灯具、安装在安装支架背部的通风管道以及安装在安装支架正面的行李架体,行李架体下端后侧面还铰接有下板,下板与通风管道连接,综合了行李架、灯具、风道等多种功能,零部件之间较多采用了插接和铰接方式,安装简单,但是重量仍然较大,结构不紧凑。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通过将行李架分别与侧顶板、风道、通风格栅、上灯带和下灯带集成,使得整体结构紧凑、集成化程度高、重量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包括行李架、风道、侧顶板、通风格栅、上灯带和下灯带;所述行李架包括承载板体、前沿型材、后沿型材、行李架后墙板和行李架下盖板,所述承载板体的前端连接前沿型材,后端连接后沿型材,后沿型材的后端与行李架下盖板连接,后沿型材的上端与行李架后墙板连接;行李架后墙板的上端连接通风格栅,通风格栅的上端连接侧顶板;行李架后墙板的后侧与风道连接,风道的前端板体为行李架后墙板;上灯带设置在通风格栅和侧顶板的连接处,下灯带设置在行李架下盖板后端。进一步地,所述后沿型材、行李架后墙板、通风格栅和侧顶板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后沿型材和行李架后墙板的连接处设置上窄下宽的梯形槽,承载板体后端插入梯形槽的下部,梯形槽的上部设置压条,行李架后墙板、后沿型材和承载板体之间通过压条塞紧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后沿型材的后端下部设置钩形槽,中部设置挡板;所述行李架下盖板的前端设置挂钩结构,与钩形槽相配合,挂钩结构和挡板之间通过压条塞紧固定。进一步地,所述行李架下盖板的后端设置第一C型槽,下灯带卡入第一C型槽中固定连接;所述通风格栅和侧顶板连接处设置第二C型槽,上灯带卡入第二C型槽中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前沿型材后端设置凹槽,承载板体前端插入凹槽中,承载板体上侧设置压条,承载板体和凹槽之间通过压条塞紧固定。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的前侧分别和行李架后墙板的下部、行李架后墙板的上部、侧顶板的下部粘接固定,风道和行李架后墙板之间形成主出风口,风道和通风格栅、侧顶板之间形成支出风口。进一步地,所述风道下侧和后沿型材、行李架下盖板之间设置支撑架,支撑架的前端与行李架后墙板之间固定连接,支撑架的后端向上弯曲并与车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侧顶板的上侧与车体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行李架下盖板的下侧设置出风口调节旋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安装时,行李架是整个集成结构的基体,其他结构与其集成;行李架后墙板的后侧与风道连接,使得行李架后墙板成为风道的前端板体,减少一面风道板体,结构紧凑、减少重量,且在行李架后墙板和风道之间形成的主出风口中出风。后沿型材、行李架后墙板、通风格栅和侧顶板一体成型,集成为一体,且风道和通风格栅、侧顶板之间形成支出风口,具有出风功能,此外,上灯带卡入通风格栅和侧顶板的连接处,下灯带卡入行李架下盖板后端,整体结构紧凑,安装简单,重量轻,功能齐全。行李架包括承载板体、前沿型材、后沿型材、行李架后墙板和行李架下盖板,其中后沿型材和行李架后墙板一体成型,设置梯形槽,承载板体插入梯形槽,并用压条固定;承载板体前端插入前沿型材,并用压条固定;后沿型材和行李架下盖板之间通过钩形槽和挂钩结构连接,并通过压条固定,从而实现行李架的无拉杆、无框架结构,使得结构紧凑、重量轻,安装简单,操作方便。支撑架设置在风道下侧和后沿型材、行李架下盖板之间,支撑架的前端与行李架后墙板之间固定连接,支撑架的后端向上弯曲并与车体固定连接,且侧顶板上侧与车体固定连接,通过支撑架对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进行支撑,增强结构强度,使得结构稳定,且仅通过支撑架和侧顶板与车体安装,减少安装接口,安装简化。行李架下盖板的下侧设置出风口调节旋钮,通过转动出风口调节旋钮,使得出风口调节旋钮对应不同的出风量档位,从而完成主出风口的出风量的个性化调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如下:(1)将行李架后墙板的后侧与风道连接,使得行李架后墙板成为风道的前端板体,减少一面风道板体,结构紧凑、减少重量,结构简单。(2)行李架为无框架结构,安装结构简单,结构紧凑,重量较轻。(3)行李架后墙板、后沿型材、通风格栅和侧顶板一体成型,且上灯带卡入通风格栅和侧顶板的连接处,下灯带卡入行李架下盖板后端,集成化程度高、重量轻、结构简单、紧凑,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承载板体、后沿型材和行李架下盖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承载板体和前沿型材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风道1、侧顶板2、通风格栅3、上灯带4、下灯带5、承载板体6、前沿型材7、后沿型材8、行李架后墙板9、行李架下盖板10、梯形槽11、压条12、钩形槽13、挡板14、挂钩结构15、第一C型槽16、第二C型槽17、凹槽18、主出风口19、支出风口20、支撑架21、车体22、出风口调节旋钮2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照图1-4中,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包括行李架、风道1、侧顶板2、通风格栅3、上灯带4和下灯带5;所述行李架包括承载板体6、前沿型材7、后沿型材8、行李架后墙板9和行李架下盖板10,所述承载板体6的前端连接前沿型材7,后端连接后沿型材8,后沿型材8的后端与行李架下盖板10连接,后沿型材8的上端与行李架后墙板9连接;行李架后墙板9的上端连接通风格栅3,通风格栅3的上端连接侧顶板2;行李架后墙板9的后侧与风道1连接,风道1的前端板体为行李架后墙板9;上灯带4设置在通风格栅3和侧顶板2的连接处,下灯带5设置在行李架下盖板10后端。所述后沿型材8、行李架后墙板9、通风格栅3和侧顶板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后沿型材8和行李架后墙板9的连接处设置上窄下宽的梯形槽11,承载板体6后端插入梯形槽11的下部,梯形槽11的上部设置压条12,行李架后墙板9、后沿型材8和承载板体6之间通过压条12塞紧固定。所述后沿型材8的后端下部设置钩形槽13,中部设置挡板14;所述行李架下盖板10的前端设置挂钩结构15,与钩形槽13相配合,挂钩结构15和挡板14之间通过压条12塞紧固定。所述行李架下盖板10的后端设置第一C型槽16,下灯带5卡入第一C型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包括行李架、风道(1)、侧顶板(2)、通风格栅(3)、上灯带(4)和下灯带(5),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包括承载板体(6)、前沿型材(7)、后沿型材(8)、行李架后墙板(9)和行李架下盖板(10),所述承载板体(6)的前端连接前沿型材(7),后端连接后沿型材(8),后沿型材(8)的后端与行李架下盖板(10)连接,后沿型材(8)的上端与行李架后墙板(9)连接;行李架后墙板(9)的上端连接通风格栅(3),通风格栅(3)的上端连接侧顶板(2);行李架后墙板(9)的后侧与风道(1)连接,风道(1)的前端板体为行李架后墙板(9);上灯带(4)设置在通风格栅(3)和侧顶板(2)的连接处,下灯带(5)设置在行李架下盖板(10)后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包括行李架、风道(1)、侧顶板(2)、通风格栅(3)、上灯带(4)和下灯带(5),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包括承载板体(6)、前沿型材(7)、后沿型材(8)、行李架后墙板(9)和行李架下盖板(10),所述承载板体(6)的前端连接前沿型材(7),后端连接后沿型材(8),后沿型材(8)的后端与行李架下盖板(10)连接,后沿型材(8)的上端与行李架后墙板(9)连接;行李架后墙板(9)的上端连接通风格栅(3),通风格栅(3)的上端连接侧顶板(2);行李架后墙板(9)的后侧与风道(1)连接,风道(1)的前端板体为行李架后墙板(9);上灯带(4)设置在通风格栅(3)和侧顶板(2)的连接处,下灯带(5)设置在行李架下盖板(10)后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沿型材(8)、行李架后墙板(9)、通风格栅(3)和侧顶板(2)为一体成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沿型材(8)和行李架后墙板(9)的连接处设置上窄下宽的梯形槽(11),承载板体(6)后端插入梯形槽(11)的下部,梯形槽(11)的上部设置压条(12),行李架后墙板(9)、后沿型材(8)和承载板体(6)之间通过压条(12)塞紧固定。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车用风道、侧顶板、行李架及照明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沿型材(8)的后端下部设置钩形槽(13),中部设置挡板(14);所述行李架下盖板(10)的前端设置挂钩结构(15),与钩形槽(13)相配合,挂钩结构(15)和挡板(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皓锋马彦庆王耀武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威奥轨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