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及基于其的合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46433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及基于其的合成方法,催化剂,包括铜源和混合有机配体,混合有机配体包括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第一配体为O‑O型配体,第二配体为N‑N型配体和N‑O型配体中的一种或两种。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有机配体,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配体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从而提高了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并且配体之间的有机组合,还大大拓展了底物的适应性,避免了复杂配体繁琐的合成过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反应成本,还可以减少有机合成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员健康伤害等问题。该催化剂具有产物转化率高、选择性高、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和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及基于其的合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催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剂及基于其的合成方法。
技术介绍
C-N键的构筑是有机合成领域内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广泛用于天然产物、医药、农药、有机光电材料等的合成,目前已成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热点之一。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成C-N键的有机单元反应,早在1903年,德国化学家Ullmann首先报道了用铜粉催化不活泼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FUllmann,JBielecki.Ber.Dtsch.Chem.Ges.,1901,34:2174),随后Goldberg等人对Ullmann反应进行了改进和拓展(IGoldberg.Ber.Dtsch.Chem.Ges.,1906,39:1691),形成了铜介导的经典Ullmann反应。然而,高温、强碱、大量铜的使用等苛刻的反应条件,以及中等的反应产率导致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Buchwald和Hartwig研究组发展成了一种基于Pd催化剂的构建C-N键的方法,该方法在产品选择性和产率等关键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称之为Buchwald-Hartwig交叉偶联反应。但是,由于钯昂贵的售价、较强的毒性以及使用高毒性的含磷配体等缺陷,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1998年,上海有机所马大为等人发展了一类α-氨基酸配体促进的铜催化C-N偶联反应,发现配体的引入提高了铜催化C-N偶联反应的活性,产率也提高。此后,许多科学家将注意力转向配体促进的铜催化化学,并发展了一系列O-O、N-N、N-O型配体。但是,目前的铜或铜盐催化的Ullmann型C-N交叉偶联反应仍面临着催化活性不够高、反应条件苛刻的问题,目前的催化剂催化合成反应温度仍然在300℃左右,反应时间长,转化率90%左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及基于其的合成方法,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混合配体的方法,提高了催化活性。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包括铜源和混合有机配体,混合有机配体包括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第一配体为O-O型配体,第二配体为N-N型配体和N-O型配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优选的,所述铜源为金属铜或铜盐,铜盐为CuI、CuBr、CuCl、CuSCN、Cu2O、CuO、Cu(CH3COO)2、CuBr2、CuCl2、CuSO4、CuCO3、Cu2SO3、Cu2(OH)2CO3、Cu(NO3)2、Cu2P2O7或Cu3(PO4)2。优选的,O-O型配体为二醇类配体、β-二酮类双齿配体、β-酮酸酯类双齿配体和冠醚类双齿配体中的一种;进一步的,二醇类配体为乙二醇、丙二醇或丁二醇;β-二酮类双齿配体为2,2,6,6-四甲基-3,5-二酮、2-丙酰基环己酮或2-乙氧甲酰基环己酮;β-酮酸酯类双齿配体为2-氧代环己基甲酸乙酯;冠醚类双齿配体为18-冠-6、15-冠-5或二环已烷并-18-冠-6。优选的,N-N型配体为乙二胺类双齿配体和2,2-联吡啶类双齿配体中的一种;N-O型配体为氨基酸配体、8-羟基喹啉、β-羰基亚胺和1,3-二(2-吡啶基)丙烷-1,3-二酮中的一种。进一步的,乙二胺类双齿配体为乙二胺、N1,N2-二甲基乙二胺、N1,N2-二甲基1,2-环己二胺、1,2-环己二胺、N-甲基乙二胺或N-正丁基乙二胺;2,2-联吡啶类双齿配体为2,2'-联吡啶或1,10-邻菲咯啉;氨基酸配体为L-脯氨酸、N-甲基甘氨酸或N,N-二甲基甘氨酸。优选的,混合有机配体总的摩尔量为铜源用量的10~200%。优选的,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之间的摩尔比为0.1~10。基于所述的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氩气保护下,向容器中加入芳胺、卤代烃、铜源、碳酸钾、混合有机配体和DMF,氩气保护下加热至150℃-180℃进行回流反应1-6h;步骤2,反应完毕后,过滤,所得固体用DMF洗涤;然后,搅拌下向所得DMF洗涤液中滴加水,有灰白色固体析出;过滤灰白色固体,洗涤、干燥;步骤3,将上述灰白色固体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洗脱剂为石油醚,收集洗脱液浓缩干燥后得到浅白色固体。优选的,步骤1中,铜源用量为卤代烃或芳胺物质的量的0.1-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有机配体,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配体之间的协同作用。本专利技术利用O-O、N-N、N-O型配体之间的有机组合,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从而提高了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并且配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使催化剂和配体之间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孔隙多,表面积大,有利于不同结构的底物和催化剂体系相互结合,形成有效的催化反应模式,大大拓展了底物的适应性,避免了复杂配体繁琐的合成过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反应成本,还可以减少有机合成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员健康伤害等问题。该催化剂具有产物转化率高、选择性高、用量少、底物适应性广、反应条件温和和成本低等优点,有望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本专利技术催化剂解决了现有催化剂活性低、催化剂用量大、底物适应性有限等缺点。本专利技术的合成方法,由于采用了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使得反应可以在较低温度、较短时间内完成,使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其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所举实施例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所述的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包括铜源和混合有机配体,混合有机配体包括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第一配体为O-O型配体,第二配体为N-N型配体和N-O型配体中的一种或两种。其中,所述铜源为金属铜或铜盐,铜盐选自CuI、CuBr、CuCl、CuSCN、Cu2O、CuO、Cu(CH3COO)2、CuBr2、CuCl2、CuSO4、CuCO3、Cu2SO3、Cu2(OH)2CO3、Cu(NO3)2、Cu2P2O7和Cu3(PO4)2等含铜化合物。所述O-O型配体为二醇类配体、β-二酮类双齿配体、β-酮酸酯类双齿配体、冠醚类双齿配体中的一种;二醇类配体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及其衍生物;β-二酮类双齿配体如2,2,6,6-四甲基-3,5-二酮、2-丙酰基环己酮、2-乙氧甲酰基环己酮等;β-酮酸酯类双齿配体如2-氧代环己基甲酸乙酯等;冠醚类双齿配体如18-冠-6、15-冠-5、二环已烷并-18-冠-6等。所述的N-N型配体是乙二胺类双齿配体、2,2-联吡啶类双齿配体中的一种;所述的N-O型配体是氨基酸配体、8-羟基喹啉、β-羰基亚胺、1,3-二(2-吡啶基)丙烷-1,3-二酮中的一种。乙二胺类双齿配体如乙二胺、N1,N2-二甲基乙二胺、N1,N2-二甲基1,2-环己二胺、1,2-环己二胺、N-甲基乙二胺、N-正丁基乙二胺等;2,2-联吡啶类双齿配体如2,2'-联吡啶、1,10-邻菲咯啉及其衍生物等;氨基酸配体如L-脯氨酸、N-甲基甘氨酸、N,N-二甲基甘氨酸等。所述的混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Ullmann 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包括铜源和混合有机配体,混合有机配体包括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第一配体为O‑O型配体,第二配体为N‑N型配体和N‑O型配体中的一种或两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包括铜源和混合有机配体,混合有机配体包括第一配体和第二配体,第一配体为O-O型配体,第二配体为N-N型配体和N-O型配体中的一种或两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源为金属铜或铜盐,铜盐为CuI、CuBr、CuCl、CuSCN、Cu2O、CuO、Cu(CH3COO)2、CuBr2、CuCl2、CuSO4、CuCO3、Cu2SO3、Cu2(OH)2CO3、Cu(NO3)2、Cu2P2O7或Cu3(PO4)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O-O型配体为二醇类配体、β-二酮类双齿配体、β-酮酸酯类双齿配体和冠醚类双齿配体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二醇类配体为乙二醇、丙二醇或丁二醇;β-二酮类双齿配体为2,2,6,6-四甲基-3,5-二酮、2-丙酰基环己酮或2-乙氧甲酰基环己酮;β-酮酸酯类双齿配体为2-氧代环己基甲酸乙酯;冠醚类双齿配体为18-冠-6、15-冠-5或二环已烷并-18-冠-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催化剂,其特征在于,N-N型配体为乙二胺类双齿配体和2,2-联吡啶类双齿配体中的一种;N-O型配体为氨基酸配体、8-羟基喹啉、β-羰基亚胺和1,3-二(2-吡啶基)丙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生军戚文博薛其才殷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