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明仕专利>正文

折伞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607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折伞结构改良包括固定于上中棒上的卡勾组、固定于下中棒上部的定位组、固定于下中棒下部的弹簧卡、安设于下中棒内并受弹簧卡控制的拉杆组及设于折伞蜂巢体上的配重。当折伞的上巢朝下并压下弹簧卡,待伞撑骨与副伞撑骨相互撑开、副伞撑骨将伞骨撑开后再松开按压部,便可自动开启伞篷,反之,折伞的上巢朝上,使蜂巢体的定位槽被弹簧卡的勾部扣固定位,即可自动关闭伞篷。(*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折伞结构,与折伞的伞篷作自动开启或自动关闭有关,其系针对各式折伞的伞具而设计的,可运用于折伞式的遮阳伞、海滩伞、油纸伞、雨伞…等。习式最常用的折伞1(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多为手动式,即藉人手按压下中棒10的弹簧卡101后,再将下巢11的滑环111推向上巢12,使伞撑骨13将第一至第三伞骨14-16撑开,并使上中棒17能上滑至下中棒10的上部,让固定于下中棒10的棒卡勾102可将上中棒17的下部卡槽171扣住定位,并让滑环111的定位槽112被上中棒17的簧卡勾172所扣住定位,进而将伞篷18开启,若要将伞篷18关闭,则直接藉人手将簧卡勾172压入上中棒17内,便可将滑环111下拉,当滑环111未能滑至棒卡勾102时,可用力拍击把手103,使其朝向上巢12,使棒卡勾102被上中棒17压入下中棒10内,让下中棒10可同时被带入上中棒17内,并使滑环111上的定位槽112被下中棒10的弹簧卡101所定位。经过人类改良设计,终于出现了自动折伞2(如图2所示),当人手按压下中棒20的弹簧卡201,使其下巢21的滑环211内所设的定位槽212可脱离弹簧卡201,借助弹簧213的恢复力,使中巢214与下巢21的间距拉开,以推动中巢214上升,让伞撑骨22与副伞撑骨221相互撑开,再让伞撑骨22将第一至第三伞骨23-25撑开,进而位中巢214的顶部上缘抵住上巢26下缘,以致伞篷27开启,若要将伞篷27关闭,则需手持下巢21的滑环211后再下拉,当滑环211未能滑至棒卡勾202时,可用力拍击把手203,使其朝向上巢26,使棒卡勾202被上中棒28压入下中棒20内,让下中棒20可同时被带入上中棒28内,并使滑环211上的定位槽212能为下中棒20的弹簧卡201所定位;由于该半自动折伞2仅具自动开启伞篷27的功能,且该弹簧213的弹性系数过高(用以防止伞篷27打不开),故于开启伞篷27的刹那,常让第三伞骨25的末端打伤周围的人员,再者,目前流通的半自动折伞2仍无法做到仅用单手操作即可完成全自动开启与关闭伞篷27的动作,殊为憾事。虽然目前仍可看到采用动力的原理,完全做到轻轻一按开关就达到开启或关闭伞篷,但是该伞需配置有马达、电池、控制电路及传动机构等等,非常繁琐,由于其造价昂贵,不符经济效益,难以在市场上流通,所以没有人去开发。鉴于上述,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开启与自动关闭的折伞结构,其不但操作简单,价格也低。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本技术系在伞的蜂巢体上设一配重,并于上中棒的近上部设有一定位组,且于上中棒上部增设至少一组的卡勾组,该卡勾组包括有一侧边上方设有缺槽且另一侧边的下方为设有柱槽的定位座、一端可被插销轴设于缺槽内且另端内侧设有簧座孔的卡勾、二条分设于柱槽与簧座孔内的弹性体以及部分可置放于柱槽内的凸形定位柱,上中棒内设有一拉片,该拉片的顶部及一适当处设有压杆,可控制卡勾内缩至上中棒内,再者,该拉片的两侧设有导槽,且该下中棒内增设一拉杆,此拉杆的顶部二侧向上延伸出一拉柱,此拉杆的下部设有纵槽孔,又于纵槽孔的下部轴设一滚轴,可供弹簧卡后底端的反楔部推压。本技术的优点是由于伞骨与伞撑骨乃利用简易的四连杆机构原理,并配合下巢的配重设置,再藉弹簧卡控制卡勾组的卡勾,透过上巢朝下或朝上的位置及弹簧卡控制卡勾组的卡勾与定位组的棒卡勾,使蜂巢体能将卡勾推入上中棒内,进而达成上中棒可伸缩于下中棒间,故可实现自动开启、关闭伞篷的功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图1是公知手动折伞的剖视图。图2是公知自动折伞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于自动折伞的剖视图。图3A是本技术图3的A局部放大图。图3B是本技术图3的B局部放大图。图3C是本技术图3的C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伸缩中棒部份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配重、中巢、弹簧与下巢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开启伞篷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关闭伞篷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棒又一结构的部份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于半自动折伞另一造型的剖示图。请同时参阅图3、图4,系本技术实施于手自动折伞的剖视图、伸缩中棒部份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折伞结构改良被安装于至少具有一上中棒30、一下中棒31、一上巢32、一下巢(蜂巢体)33、数支伞骨34、数支伞撑骨35及伞篷36所组成的自动折伞3上,该上巢32固定于上中棒30上部,该上巢32下设有中巢(蜂巢体)37,且中巢37下设有弹簧38,该弹簧38下设有下巢33,又上巢32环设复数支伞骨34,该伞骨34可包括数节不同长度规格的伞骨,图中揭示伞骨34包括第一至第三伞骨341-343,即于上巢32环复数支第一伞骨341,于第一伞骨341的适当处枢设有第二伞骨342,于第二伞骨342的末端与第三伞骨343的一端枢合,于第三伞骨343的适当处枢设有一伞撑骨35,该伞撑骨35的一端与中巢37枢合,且该伞撑骨35的适当处与第一伞骨341的另端枢合,撑开伞骨34时第二伞骨342能与伞撑骨35保持平行,又,于伞撑骨35适当处与下巢33间枢设有副伞撑骨351,并于伞骨34间铺设有伞篷36,而折伞结构改良,其包括至少一组固定于上中棒30上的卡勾组40、一固定于下中棒31上部的定位组50、一固定于下中棒31下部的弹簧卡60、一安设于下中棒31内并可受弹簧卡60控制的拉杆组70以及一设于下巢33上的配重80。其中卡勾组40(请同时参阅图3A)包括有一侧边上方设有缺槽41且另一侧边的下方设有柱槽42的定位座43、一端可被插销轴44设于缺槽41内且另端内侧设有簧座孔45的卡勾46、二条分设于柱槽42与簧座孔45内的弹性体47、48以及部分可置放于柱槽42内的凸形定位柱49,该卡勾组40的卡勾46可与下巢33的定位槽331定位(如图3B)。定位组50(请同时参阅图3C)包括有一侧边上方设有缺槽51且另一侧边的下方设有柱槽52的定位座53、一端可被插销轴54设于缺槽51内且另端内侧设有簧座孔55的棒卡勾56、二条分设于柱槽52与簧座孔55内的弹性体57、58以及部分可置放于柱槽52内的凸形定位柱59,该定位组50的棒卡勾56可与上中棒30下部的穿槽301定位,让卡勾56的凹部561可确实让上、下中棒30、31相卡合定位,由于该棒卡勾56具有斜面562、563可供下巢33将棒卡勾56压入下中棒31内,且凹部561的两侧长度大于定位槽331,故定位槽331不会与棒卡勾56卡合。弹簧卡60为背面下部具反楔部61的弓形片,该弹簧卡60的正面下部突设有勾部62与按压部63。拉杆组70为可控制卡勾组40的卡勾46,亦或可同时控制定位组50的棒卡勾56分别内缩于上中棒30与下中棒31内,该拉杆组70包括一拉杆71及一拉片72,该拉杆71为顶部二侧向上延伸出一拉柱711,此拉杆71的下部设有纵槽孔712,可供弹簧卡60活动,于该纵槽孔712的下部内安设滚轴713,再穿以固定销714固定,以降低摩擦系数(亦可直接仅于纵槽孔712的下部穿设有一固定销714),又,滚轴713可供弹簧卡60后底端的反楔部61推压;拉片72为两勾片721的适当处设有压杆722,可同时触及卡勾46,该压杆722上垂设有勾杆724,且于该勾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被安装于至少具有一上中棒、一下中棒、一上巢、一蜂巢体、数支伞骨、数支伞撑骨及伞篷所组成的折伞上的折伞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组固定于上中棒上的卡勾组,该卡勾组与蜂巢体定位;一固定于下中棒上部的定位组,该定位组与上中棒的 下部定位;一固定于下中棒下部的弹簧卡;一设于下中棒内并受弹簧卡控制的拉杆组,且该拉杆组控制卡勾组;一设于蜂巢体上的配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仕
申请(专利权)人:张明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