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39831 阅读:2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包括主驾驶刹车部分,副驾驶刹车部分及输液管,所述主驾驶刹车部分主要有凸字架、液压筒、活塞和叉杆,通过螺栓和套筒的旋接支撑在驾驶室两壁;所述副驾驶刹车部分主要有踏板、液压筒、活塞、活塞杆,通过角形板提供支持力。副驾驶踩动或松开踏板时,压缩液体通过输液管在两个液压筒之间流动挤压,带动活塞运动,从而达到控制主驾驶刹车的目的。本装置结构简单,固定方式简便,安装方便,力学传导性能极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刹车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各种汽车副刹车装置,主、副驾驶位置均安装不同类型的金属支架,以支撑固定主、副刹车踏板之间的传动拉线。上述汽车副刹车装置均存在下述不足:(1)金属支架通过螺栓螺钉或焊接固定,对车体有破坏,影响了车体的美观和可靠性;(2)金属支架的安装与固定不易,需要对车体结构了解才能钻孔下螺钉或者焊接,在狭小的车体内焊接或者钻孔也很麻烦,不适用于非专业人士;(3)上述金属支架拆卸困难,尤其是焊接固定的部分,对于临时需要副驾驶刹车的私家车主造成困扰;(4)已有的易拆装副驾驶刹车装置需要通过夹板固定在两驾驶室之间的梁上,难以适应不同车型;(5)拉线传动方式的力学传导性能不佳,且大多使用滑轮,摩擦阻力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汽车副刹车装置的不足,提供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优化副驾驶刹车的力学性能,方便一般的私家车安装拆卸临时使用。该种装置安装方便,不需要传动件的固定装置,结构合理简单,占用空间小,性能安全可靠,适用各种私家车,支架安装、拆卸、携带十分便捷,力学传导性能较好。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螺栓、第一套筒、叉杆、第一液压筒、输液管、第一活塞、凸字架、第二套筒、第二支撑螺栓、第二液压筒、踏板、活塞杆、第二活塞、角形板,其中,叉杆放置在主驾驶刹车踏板上方,叉住主驾驶刹车踏板的传动杆,且叉杆顶部连接第一活塞,安装在第一液压筒内;第一液压筒紧密固定在凸字架中间,顶端密封,且液压筒侧上方开孔连接输液管;凸字架两端分别焊接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两套筒有内螺纹,通过螺纹分别与第一支撑螺栓、第二支撑螺栓连接;输液管一端接入第一液压筒侧上方,另一端接入第二液压筒侧下方;第二液压筒底端紧密固定在角形板上,筒内装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通过活塞杆与踏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螺栓、第二支撑螺栓处于同一水平轴线,头部端面粗糙,从而与主驾驶室壁面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保证套筒不会在工作时发生相对位移。所述第一液压筒、第二液压筒内有压缩液体,必要时可以替换为压缩气体,其压强应按照公式p=F/S充入,其中p为压强,单位pa;F为踩动主驾驶刹车踏板的力,单位N;S为输液管面积,单位cm2;其中F取值范围在10~50N为宜,输液管横截面积取0.5~1cm2为宜。所述第一液压筒底部有小孔,供叉杆出入,筒顶与凸字架密封接触。所述第二液压筒顶部有小孔,供活塞杆出入,筒底与角形板密封接触。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长度在20厘米至30厘米,两根螺栓长度不超过套筒长度15厘米,使用者可以通过扭动螺纹调节两支撑螺栓从套筒中伸出的长度,从而使支撑螺栓的头部贴紧主驾驶室两壁,产生足够支持力、摩擦力。所述角形板底面粗糙,以能与副驾驶室脚垫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不发生相对位移为准,且角形板两板面之夹角应为70°~10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装置不需要固定拉线,输液管不需要固定结构,且拆装方便,不需要工具。2.主驾驶处的组件结构简单,凸字架占用空间小,留出了驾驶员放脚的空间,不影响驾驶员脚下操作,更加安全可靠。3.副驾驶处的刹车踏板通过角形板固定,可任意放置,更加灵活、简洁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驾驶部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部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螺栓、2.第一套筒、3.叉杆、4.第一液压筒、5.输液管、6.主驾驶刹车踏板、7.第一活塞、8.凸字架、9.第二套筒、10.第二支撑螺栓、11.第二液压筒、12.踏板、13.活塞杆、14.第二活塞、15.角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包括主驾驶部件、副驾驶部件、输液管;该主驾驶部件安装在汽车主驾驶座前,副驾驶部件安装在副驾驶座位前,输液管5将主驾驶部件与副驾驶部件连接起来。参阅图2,所述主驾驶部件包括第一支撑螺栓1、第一套筒2、叉杆3、第一液压筒4、第一活塞7、凸字架8、第二套筒9、第二支撑螺栓10。其中,第一套筒、第二套筒9都有内螺纹,第一支撑螺栓1、第二支撑螺栓10分别旋入对应套筒,且两支撑螺栓头部扁平,端面粗糙,可通过扳手或者人工旋动,改变两螺栓从套筒中伸出的长度,从而使两支撑螺栓的圆形头部与主驾驶室两壁紧密接触,达到以支持力加大摩擦力的作用;两套筒之间焊接有凸字架8,其上固定第一液压筒4,并且紧密接触,以不漏气不漏液为标准;第一液压筒4侧上方接入输液管5,底部仅有一个小孔供叉杆3出入,筒内有足量压缩液体;叉杆3上连接第一活塞7,使得液体压动第一活塞7时能带动叉杆3垂直运动。参阅图3,所述副驾驶部件包括第二套筒9、第二支撑螺栓10、第二液压筒11、踏板12、活塞杆13、第二活塞14、角形板15。其中,角形板15作为整个部件的固定基础,底面粗糙,放置在副驾驶座位前,抵住副驾驶室边角,提供支持力;第二液压筒11底端紧密固定在角形板15上,筒内装有第二活塞14,液压筒及活塞之间填充满压缩液体;第二活塞14通过活塞杆13与踏板12连接,在副驾驶踩踏后能迅速地把力传导给压缩液体。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副驾驶人员踩动踏板12,带动第二活塞14下压,挤压第二液压筒11内的压缩液体,液体通过输液管5挤入第一液压筒4,从而将压力传给第一活塞7,第一活塞下滑,带动叉杆3下压,将主驾驶刹车踏板6向下压住,达到刹车目的;当松开踏板12时,压缩液体由第一液压筒4流回第二液压筒11,主驾驶刹车踏板自动回程,叉杆3及两个活塞自动复位;总体形成副驾驶人员控制刹车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螺栓(1)、第一套筒(2)、叉杆(3)、第一液压筒(4)、输液管(5)、第一活塞(7)、凸字架(8)、第二套筒(9)、第二支撑螺栓(10)、第二液压筒(11)、踏板(12)、活塞杆(13)、第二活塞(14)、角形板(15),其中,叉杆(3)放置在主驾驶刹车踏板(6)上方,叉住主驾驶刹车踏板的传动杆,且叉杆顶部连接第一活塞(7),安装在第一液压筒(4)内;第一液压筒(4)紧密固定在凸字架(8)中间,顶端密封,且液压筒(4)侧上方开孔连接输液管(5);凸字架(8)两端分别焊接第一套筒(2)、第二套筒(9),两套筒有内螺纹,通过螺纹分别与第一支撑螺栓(1)、第二支撑螺栓(10)连接;输液管(5)一端接入第一液压筒(4)侧上方,另一端接入第二液压筒(11)侧下方;第二液压筒(11)底端紧密固定在角形板(15)上,筒内装有第二活塞(14);第二活塞(14)通过活塞杆(13)与踏板(1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式汽车副驾驶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螺栓(1)、第一套筒(2)、叉杆(3)、第一液压筒(4)、输液管(5)、第一活塞(7)、凸字架(8)、第二套筒(9)、第二支撑螺栓(10)、第二液压筒(11)、踏板(12)、活塞杆(13)、第二活塞(14)、角形板(15),其中,叉杆(3)放置在主驾驶刹车踏板(6)上方,叉住主驾驶刹车踏板的传动杆,且叉杆顶部连接第一活塞(7),安装在第一液压筒(4)内;第一液压筒(4)紧密固定在凸字架(8)中间,顶端密封,且液压筒(4)侧上方开孔连接输液管(5);凸字架(8)两端分别焊接第一套筒(2)、第二套筒(9),两套筒有内螺纹,通过螺纹分别与第一支撑螺栓(1)、第二支撑螺栓(10)连接;输液管(5)一端接入第一液压筒(4)侧上方,另一端接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毛正林李乾程俊霖李仁明潘洁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