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书闵专利>正文

结构改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228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结构改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现有的开伞弹簧、收伞弹簧、中棒、上巢、下巢、把手、伞骨、拉线及子弹头,把手内设置卡掣结构,可卡掣中棒及子弹头,上巢内具有内塞块,用以设置滑轮,下巢也设置有滑轮,拉线穿绕过上、下巢的滑轮,系于子弹头的顶部,上巢与下巢之间设置有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用以控制下巢的上升速度,使得拉线可以在一定速度内收缩,且下巢在向下位移实现收伞的时候,子弹头具有一定的滞后量,可实现与中棒的同步卡扣。(*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确切地说是一种进行结构改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该伞具有配合顺畅,可同时实现中棒与子弹头卡扣的效果。
技术介绍
自动开收伞,其结构包括有开伞弹簧、收伞弹簧、中棒、上巢、下巢、把手,伞骨等,其上巢内具有内塞块,用以设置滑轮,与下巢的滑轮配合,使得拉线控制子弹头的上下运动,并使子弹头能够与中棒一起进行卡扣,实现自动开收的效果。在开收伞的过程中,由于中棒的顶部是套系于上巢的内塞块上,开伞时,下巢迅速上升,直接顶持于该内塞块,由此,开伞弹簧具有足够的张力时,往往导致拉线收拢速度过快,缺乏缓冲的节奏,会出现拉线纠缠在一起的现象,而且在收伞时,子弹头的运动与中棒的收拢不能同步进行,需要足够的力量才可以实现二者完全被卡扣收拢,实现收伞,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一般情况下必须用手进行适当地控制,才可实现收拢的效果,这对于通常情况下的阳伞,没有雨水的干扰,虽然有一定的问题,但是影响并不严重,但是对于雨伞,雨水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而且自动开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方便,不必直接接触到雨水,上述的不能同步卡扣的现象必须用手来纠正,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就非常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子弹头与中棒同步卡扣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即是结构改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该伞操作方便,使用简单,具有将子弹头和中棒与把手同步卡扣的效果。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该伞在上巢与下巢之间设置缓冲,使子弹头在压缩中棒时具有一定的滞后量,达到子弹头与中棒同步卡扣的效果,实现简单,使用方便。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直结构改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该伞可实现不按收伞按钮,提供拉引下巢的方式收拢伞面,可避免收伞时雨水溅湿衣物。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现有的开伞弹簧、收伞弹簧、中棒、上巢、下巢、把手、伞骨、拉线及子弹头,把手内设置卡掣结构,可卡掣中棒及子弹头,上巢内具有内塞块,用以设置滑轮,下巢也设置有滑轮,拉线穿绕过上、下巢的滑轮,系于子弹头的顶部,其特征在于上巢与下巢之间设置有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用以控制下巢的上升速度,使得拉线可以在一定速度内收缩,且下巢在向下位移实现收伞的时候,子弹头具有一定的滞后量,可实现与中棒的同步卡扣。上述的缓冲装置为弹簧,弹簧利用本身的弹性实现上下推动,具有缓冲的作用。上述的弹簧为螺旋形弹簧。上述的弹簧也可为碟形弹簧、环形弹簧、甚至是橡胶弹簧,在其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具有纵向伸张力的弹簧。上述的弹簧可设置于上巢的内塞块上,向下伸出,可与下巢顶持;也可设置于下巢的上部,向上伸出,以与上巢顶持(通常是顶持上巢的内塞块),此时,下巢具有滑动内塞,弹簧设置于该滑动内塞上,该滑动内塞内设置有滑轮,与上巢的滑轮共同作用控制拉线的拉伸、压缩,滑动内塞可随着伞的开收而自由滑动,弹簧被固定于下巢滑动内塞的上部,向上可与上巢顶持。(此时上巢的下部或下巢的上部是一个比较笼统的位置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位置限定在上巢或者下巢上,因为在其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变量,例如另外在附加其它部件实现缓冲的作用,但是其根本的思路是将上下巢之间建立缓冲关系,所以缓冲的弹簧是必然设置在上下巢之间的。)为了防止弹簧对外部物件的划伤,上述的缓冲装置,可是弹簧顶持的顶持块,弹簧设置于上巢的内塞块内向下顶持顶持块,或者弹簧设置于下巢顶部(通常是设置于下巢的滑动内塞上),向上顶持顶持块,使上巢和下巢能够具有缓冲的配合作用。上述的顶持块,可具有柔性的顶持端。上述的顶持块,其设置部位设置有凹槽,该凹槽可容纳顶持块,弹簧设置于凹槽内,凹槽的设置部位取决于顶持块设置于上下巢那个部位。在上下巢抵靠的过程中,该顶持块可被适当地顶持于凹槽内,不阻碍上下巢的配合作用。上述的缓冲装置,可设置有多个,其可设置于上巢内塞块的一侧向下伸出,也可设置于对称的两个部位向下伸出,或者设置于下巢的顶部对称的两个部位向上伸出。总之,上巢于下巢之间可设置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一般是设置于上巢的内塞块内,向下伸出,但是也可直接设置于上巢内,也可设置于下巢内向上伸出,其具体的结构方式可以具有多种,主要作用是对收伞时下巢与上巢的收拢起一定的缓冲作用,使得中棒能够与子弹头同时卡扣。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的缓冲装置,保证在收伞过程中,上巢和下巢的收拢在中棒收缩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缓冲空间和节奏,控制中棒的过渡快速收缩,使得中棒能够与子弹头一起同时卡扣把手内它们对应的卡掣结构的部件,这样在收伞时可顺利地收拢自动开收伞,不用耗费很多力气。且本技术通过简单的缓冲装置的设置即可达到目的和效果,不用增加繁多的部件,实现简单,控制方便,便于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应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中棒结合有上巢、下巢的结构示意图,因为本技术的其他结构,如中棒、伞骨、把手、开伞弹簧、收伞弹簧、子弹头等皆为现有技术,在此,仅仅针对改进的部位上下巢做详细描述,其他的部位不再赘述。图中,上巢1位于本技术实现的自动伞的上部,其内设置有内塞块11,内塞块11主要的作用是设置滑轮21、22,与下巢3中设置的滑轮23、24(滑轮的设置多少与本技术的实施并无必然联系,是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决定的,就是说本技术可包括多种滑轮的设置方式),滑轮23、24通常设置于滑动内塞31内,配合绕系拉线4,使得拉线4可带动子弹头(图中未示)控制伞的开收。在上巢1与下巢3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5作为缓冲装置,该螺旋弹簧5用以控制下巢的上升速度,使得拉线可以在一定速度内收缩,且下巢在向下位移实现收伞的时候,子弹头具有一定的滞后量,可实现与中棒的同步卡扣。具体地说,上巢1的内塞块11下部设置有凹槽51,螺旋弹簧5固定设置于凹槽51内,并向下伸出,在收伞时可顶持下巢3,使上下巢的收拢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控制收伞速度。螺旋弹簧5通常是设置于内塞块11的靠近边缘部,以与拉线4形成适当的间距,避免拉线在收缩时缠绕到该螺旋弹簧5上。当然,螺旋弹簧可采用其它的形式,而且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可设置于下巢3内,向上伸出,收伞时顶持上巢的内塞块。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只是设置一个螺旋弹簧5的结构形式,螺旋弹簧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设置多个,共同起到缓冲的作用。图2所示,收伞时,绕系在滑轮间的拉线4带动下巢运动,上巢1通常是固定于中棒的顶部,下巢3是可以沿着中棒上下滑动的,拉线4收拢,也带动下巢3向上运动,到了快抵靠上巢1的时候,螺旋弹簧5就会顶持到下巢3的滑动内塞31,使其向上运动的速度减慢,一直到逐渐靠近上巢1,这样就可以使得中棒能够与子弹头一起同时卡扣把手内它们对应的控制装置的卡掣部件,这样在收伞时可顺利地收拢自动开收伞,不用耗费很多力气,使收伞的更加顺利。具体地说,开伞时,滑动内塞31与上巢内塞11分离,保持一定的距离,收伞时,下巢3与上巢1产生相对的位移,滑动内塞31在拉线被收紧的作用下与上巢的距离逐渐靠近,螺旋弹簧5首先顶持滑动内塞31,这样就使得螺旋弹簧5的顶持作用对子弹头的收缩产生一定的滞后量,当压缩中棒,将伞完全收回时,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改良的直骨自动开收伞,其包括现有的开伞弹簧、收伞弹簧、中棒、上巢、下巢、把手、伞骨、拉线及子弹头,把手内设置卡掣结构,可卡掣中棒及子弹头,上巢内具有内塞块,用以设置滑轮,下巢也设置有滑轮,拉线穿绕过上、下巢的滑轮,系于子弹头的顶部,其特征在于上巢与下巢之间设置有缓冲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闵
申请(专利权)人:张书闵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