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书闵专利>正文

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90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其是由弹簧构成,其弹簧具有不同紧密度的结构,即弹簧本身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弹簧有效圈数,采用上述的具有不同密度的弹簧结构,使得弹簧改变了以往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其应用的场所及时调整其应用的密度,保证了弹簧在受压收缩过程中弹簧本身的稳定性,使弹簧不易发生扭曲、变形的情形,从而保证了中棒在收拢过程中的顺利进行,使得弹簧内的子弹头可顺利卡扣把手内的卡掣部件。(*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的组装部件,准确地说是一种新型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该结构可保证伞在开收过程中弹簧顺利伸张和压缩,不会卡住其它部件,收合顺利。
技术介绍
在自动开收伞的设计中,由于要达到伞的中棒收拢于把手内,而且伞的中棒都是采用逐级设计,因此,从伞的顶部到下部伞把手所设置的中棒,其直径都是逐步缩小的,由此,为了能够配合中棒的设计,设置于中棒内的开伞弹簧必须保持与最下部中棒内径的配合,即其开伞弹簧的螺距必须略小于最下部中棒的内径,否则无法顺利开收伞,这必然存在下列问题1、在上部的中棒,尤其是最上部的中棒中,开伞弹簧与中棒的内径具有相当的差距,开伞弹簧会在上部中棒内摇摆,这样会导致纠缠穿套于开伞弹簧内的拉线,且与中棒内部的配件构成冲突,使得配件的活动不顺,不能顺利开收伞;2、开伞弹簧在上部的中棒中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收伞的时候,开伞弹簧会先扭曲,开伞弹簧不能顺利下压,个别空间过大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变形失效;3、开伞弹簧扭曲或者变形后,卡掣部件之一的子弹头就会被弹簧卡住,无法顺利到达把手内,不能实现卡掣的作用,自然也就无法达到自动开收的目的;而上述的问题是一种通病,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要求厂家必须严格安装设计尺寸生产中棒的各节配件,否则就会出现不能自动开收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也增加了生产厂家的制作成本,因此提供一种不会导致变形的弹簧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该结构可使得开伞弹簧在中棒收拢下压的过程中不变形、不扭曲,可顺利下压,顺利完成自动开收的工作。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该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实现,不需增加其它部件,使用安装方便,且不会纠缠拉线,不会卡住子弹头,可保证中棒的顺利收拢。也降低了中棒的制作成本。因此,本技术是按照如下方式实现的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其是由弹簧构成,其特征在于弹簧具有不同紧密度的结构,即弹簧本身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弹簧有效圈数,且从弹簧的两端向中部延伸,弹簧的有效圈数是递增的。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其弹簧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密度,即弹簧有效圈数,其中密度大的弹簧部分位于弹簧的中部或中上端,即从上巢向下等于或略高于弹簧中间的位置,因为弹簧的大部分其外径是大大小于伞的中棒内径的,不能与中棒有一个比较紧密的容纳关系,经实际检验,弹簧在压缩过程中,其上部(一般是中部以上部分)不能被中棒紧密容纳的部分,受到压力的作用,不仅仅会发生压缩,而且还会产生扭曲变形的现象,特别是弹簧的中上部这种现象常常发生,为此,将密度大的弹簧部分设置于该容易发生扭曲变形的部位,有利于弹簧保持稳定的收缩,不会使弹簧纠缠拉线,可保证伞的顺利收拢。所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其顶部,即靠近上巢的一端具有扩张部分,该扩张部分其外径小于其所安装的中棒的内径,这样即可根据应用情况设置开伞弹簧,也可保证该开伞弹簧能够具有足够的自身外径,在收缩过程中保持其本身的形状,不至于扭曲。上述的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依据其安装的上下关系,该弹簧呈塔形结构,该塔形的结构设置于弹簧的最顶部,其长度大大小于弹簧本身的长度,这样该长度的塔形结构可于中棒的内径差距大大缩小,有利于保持开伞弹簧在收伞时的稳定性,而且在弹簧的压缩过程中不会影响中棒的收拢。所述的弹簧,其从中间向两端延伸,至少分别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位于弹簧的中部或者中部偏上的位置,其两侧分别是两个对应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则设置于弹簧的两端,按照弹簧的密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这样弹簧的密度有一定的过渡,即可保证弹簧的收缩稳定性,又可保持弹簧具有相当的弹性。上述的弹簧,其第一部分的长度不超过弹簧总长度的1/4。上述的弹簧,其第二部分具有两段,位于第一部分的两侧,这两段第二部分的长度一致,且第二部分的总长度不超过弹簧总长度的1/2。上述的弹簧,根据其密度不同,还可设置多段不同的密度段,如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等,以满足实际设置的需要。所述的弹簧,考虑到弹簧的弹性变化,其从两端到中部,其弹簧的密度逐渐增加,弹簧的中部具有最大的密度,弹簧两端的密度相对比较小,一般情况下两端的弹簧采用密度最小的结构形式,但是两端的弹簧密度可保持一致,也可不保持一致。所述的弹簧,其从顶端到中部,其弹簧的密度逐渐增加,弹簧的中部具有最大的密度,弹簧下部的密度保持一致,不发生变化,仅仅上部的密度是向中部递增的。此时,弹簧顶部的密度可与其下部的密度一样,也可不保持一样,而是在弹簧密度逐渐递增的过程中某一段与下部的密度保持一致。本技术采用上述的具有不同密度的弹簧结构,使得弹簧改变了以往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其应用的场所及时调整其应用的密度,保证了弹簧在受压收缩过程中弹簧本身的稳定性,使弹簧不易发生扭曲、变形的情形,从而保证了中棒在收拢过程中的顺利进行,使得弹簧内的子弹头可顺利卡扣把手内的卡掣部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结构简单的实施形式,在该实施形式中只采用两段式的区分密度方式,首先本技术具有不同的密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间部位设置有第一部分11,其余部分是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具有两段,分别位于第一部分11的两侧,且第一部分11的密度是大于第二部分的密度的。其第一部分11的长度为弹簧整体长度的1/10左右。且该弹簧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外径都是完全一致的。图2所示,是本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多种密度的分布形式。其中部具有第一部分21,两边依次有第二部分22、第三部分23和第四部分24,第二部分22、第三部分23和第四部分24都是对称于第一部分21分布的,其中该弹簧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五部分25,上部的第四部分23上还依次设置有第第六部分26、第七部分27、第八部分28,第八部分28位于弹簧的最上端,第五部分25位于弹簧的最下端,从弹簧的两端第八部分28(上端)和第五部分25向弹簧中间,弹簧的密度逐渐增大,直至弹簧的第一部分21,弹簧的密度最大。其第一部分21的长度为弹簧整体长度的1/6,第二部分22、第三部分23和第四部分24每段的长度为第一部分21的一半,第五部分25的长度和第一部分相当,第六部分26、第七部分27的长度是第一部分21的一半。且第八部分26的外径大于其余的部分,第七部分27的顶部其外径与第八部分28一致,其余部分的外径逐渐缩小,到第七部分27的底部,其外径与第六部分26的外径一致,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第三部分23、第四部分24、第五部分25及第六部分26的外径都是一致的。图2所示,是一种复杂的设置方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该方式并不一定得到实际的应用,这只是用来说明,本技术的本质在于弹簧本身具有不同的密度部分,且该密度部分的分布是从两端向其中部逐渐实现密度增大的。由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此并不能穷尽,凡是基于此目的,采取类似的方式,达到上述的效果的技术方案,都应属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结构,其是由弹簧构成,其特征在于弹簧具有不同紧密度的结构,即弹簧本身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弹簧有效圈数,且从弹簧的两端向中部延伸,弹簧的有效圈数是递增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闵
申请(专利权)人:张书闵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