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吸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0870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3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吸盘,包括接吸盘本体,所述接吸盘本体包括底盘、三层吸盘结构、通道一、通道二、通道三和连接管,其中,所述连接管、所述通道三、所述通道二、所述通道一、所述三层吸盘结构和所述底盘之间从上到下相互连通且依次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所述三层吸盘结构,三段式设计,吸附能力强,且吸附层本身具有褶皱,具有一定的缓冲量;通过设置的所述防回流装置,当出现漏气或者气泵出现故障的时候,内部气体被所述T形密封板阻挡,可以避免所述通道二内的气压瞬间消失,可以避免所述接吸盘本体吸附的工件瞬间掉落,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构简单,效果明显。

A suction cup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nnecting sucker,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ing sucker body, comprising a chassis, a three-layer sucker structure, a channel 1, a channel 2, a channel 3 and a connecting pipe. The connecting pipe, the channel 3, the channel 2, the channel 1, the three-layer sucker structure and the chassis are among the connecting pipe, the channel 3, the channel 2, the channel 1, the three-layer sucker structure and the chassis. From top to bottom, they are connected and sequentially sealed.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the utility model are as follows: the three-layer sucker structure, three-stage design,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the adsorption layer itself has folds and a certain buffer capacity; through the anti-reflux device, when air leakage or pump failure occurs, the internal gas is blocked by the T-shaped sealing plate. The blocking device can avoid the instantaneous disappearance of the pressure in the channel 2, avoid the instantaneous drop of the workpiece adsorbed by the suction cup body, improve the safety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obvious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吸盘
本技术涉及五金零件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接吸盘。
技术介绍
吸盘多材料采用丁腈橡胶制造,具有较大的扯断力,因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真空吸持设备上。SMC真空接管型吸盘,多类SMC真空吸盘易安装,安装简单,并且应用行业广。易使用,不管被吸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只要能密封,不漏气,均能使用。电磁吸盘就不行,它只能用在钢材上,其他材料的板材或者物体是不能吸的。SMC真空接管型吸盘,多类SMC真空吸盘无污染。真空吸盘特别环保,不会污染环境,没有光、热、电磁等产生,因此被广泛应用。现在的接吸盘在使用的过程中,尤其是安装在机械手上的接吸盘,在出现漏气或者气泵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导致气压迅速降低,被抓取在吸盘上的工件就会掉落,导致工件损伤或者报废,而且安全性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接吸盘,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接吸盘,包括接吸盘本体,所述接吸盘本体包括底盘、三层吸盘结构、通道一、通道二、通道三和连接管,其中,所述连接管、所述通道三、所述通道二、所述通道一、所述三层吸盘结构和所述底盘之间从上到下相互连通且依次密封连接,且所述三层吸盘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吸盘层、第二吸盘层和第三吸盘层,且所述第一吸盘层、所述第二吸盘层与所述第三吸盘层之间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道三的右侧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管道接口和第二管道接口,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位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的上方,其中,所述通道二内设置防回流装置。所述防回流装置包括流入管、T形密封柱、十字固定架和固定杆,所述流入管通过左右对称设置的所述固定杆固定于所述通道二的中心位置处,所述流入管的顶端设有所述T形密封柱,所述T形密封柱包括圆形密封板和支柱,所述圆形密封板和所述支柱垂直设置,所述流入管的内部连接有所述十字固定架,所述T形密封柱插入所述十字固定架中心连接的圆环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道接口和所述第二管道接口远离所述通道三的一端均设有密封阀。进一步的,所述圆环的内径与所述支柱的外径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底盘的底部设有与所述三层吸盘结构相通的通孔。进一步的,所述底盘的底部设有若干径向延伸至所述通孔中心处的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所述三层吸盘结构,三段式设计,吸附能力强,且吸附层本身具有褶皱,具有一定的缓冲量;通过设置的所述防回流装置,当出现漏气或者气泵出现故障的时候,内部气体被所述T形密封板阻挡,可以避免所述通道二内的气压瞬间消失,可以避免所述接吸盘本体吸附的工件瞬间掉落,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构简单,效果明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接吸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接吸盘中防回流装置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接吸盘中防回流装置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接吸盘中十字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接吸盘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接吸盘本体;2、第一管道接口;3、密封阀;4、第二管道接口;5、防回流装置;6、通道一;7、第一吸盘层;8、第二吸盘层;9、第三吸盘层;10、三层吸盘结构;11、底盘;12、通道二;13、通道三;14、连接管;15、凹槽;16、通孔;17、固定杆;18、T形密封柱;19、支柱;20、十字固定架;22、流入管;23、圆环;24、圆形密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吸盘。如图1-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吸盘,包括接吸盘本体1,所述接吸盘本体1包括底盘11、三层吸盘结构10、通道一6、通道二12、通道三13和连接管14,其中,所述连接管14、所述通道三13、所述通道二12、所述通道一6、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和所述底盘11之间从上到下相互连通且依次密封连接,且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吸盘层7、第二吸盘层8和第三吸盘层9,且所述第一吸盘层7、所述第二吸盘层8与所述第三吸盘层9之间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道三13的右侧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管道接口2和第二管道接口4,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位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4的上方,其中,所述通道二12内设置防回流装置5。所述防回流装置5包括流入管22、T形密封柱18、十字固定架20和固定杆17,所述流入管22通过左右对称设置的所述固定杆17固定于所述通道二12的中心位置处,所述流入管22的顶端设有所述T形密封柱18,所述T形密封柱18包括圆形密封板24和支柱19,所述圆形密封板24和所述支柱19垂直设置,所述流入管22的内部连接有所述十字固定架20,所述T形密封柱18插入所述十字固定架20中心连接的圆环23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和所述第二管道接口4远离所述通道三13的一端均设有密封阀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环23的内径与所述支柱19的外径相同。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11的底部设有与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相通的通孔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11的底部设有若干径向延伸至所述通孔16中心处的凹槽15。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接吸盘本体1,所述接吸盘本体1包括底盘11、三层吸盘结构10、通道一6、通道二12、通道三13和连接管14,其中,所述连接管14、所述通道三13、所述通道二12、所述通道一6、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和所述底盘11之间从上到下相互连通且依次密封连接,且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吸盘层7、第二吸盘层8和第三吸盘层9,且所述第一吸盘层7、所述第二吸盘层8与所述第三吸盘层9之间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道三13的右侧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管道接口2和第二管道接口4,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位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4的上方,其中,所述通道二12内设置防回流装置5。所述防回流装置5包括流入管22、T形密封柱18、十字固定架20和固定杆17,所述流入管22通过左右对称设置的所述固定杆17固定于所述通道二12的中心位置处,所述流入管22的顶端设有所述T形密封柱18,所述T形密封柱18包括圆形密封板24和支柱19,所述圆形密封板24和所述支柱19垂直设置,所述流入管22的内部连接有所述十字固定架20,所述T形密封柱18插入所述十字固定架20中心连接的圆环23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三段式设计,吸附能力强,且吸附层本身具有褶皱,具有一定的缓冲量;通过设置的所述防回流装置5,当出现漏气或者气泵出现故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吸盘本体(1),所述接吸盘本体(1)包括底盘(11)、三层吸盘结构(10)、通道一(6)、通道二(12)、通道三(13)和连接管(14),其中,所述连接管(14)、所述通道三(13)、所述通道二(12)、所述通道一(6)、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和所述底盘(11)之间从上到下相互连通且依次密封连接,且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吸盘层(7)、第二吸盘层(8)和第三吸盘层(9),且所述第一吸盘层(7)、所述第二吸盘层(8)与所述第三吸盘层(9)之间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道三(13)的右侧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管道接口(2)和第二管道接口(4),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位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4)的上方,其中,所述通道二(12)内设置防回流装置(5);所述防回流装置(5)包括流入管(22)、T形密封柱(18)、十字固定架(20)和固定杆(17),所述流入管(22)通过左右对称设置的所述固定杆(17)固定于所述通道二(12)的中心位置处,所述流入管(22)的顶端设有所述T形密封柱(18),所述T形密封柱(18)包括圆形密封板(24)和支柱(19),所述圆形密封板(24)和所述支柱(19)垂直设置,所述流入管(22)的内部连接有所述十字固定架(20),所述T形密封柱(18)插入所述十字固定架(20)中心连接的圆环(23)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吸盘本体(1),所述接吸盘本体(1)包括底盘(11)、三层吸盘结构(10)、通道一(6)、通道二(12)、通道三(13)和连接管(14),其中,所述连接管(14)、所述通道三(13)、所述通道二(12)、所述通道一(6)、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和所述底盘(11)之间从上到下相互连通且依次密封连接,且所述三层吸盘结构(1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吸盘层(7)、第二吸盘层(8)和第三吸盘层(9),且所述第一吸盘层(7)、所述第二吸盘层(8)与所述第三吸盘层(9)之间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通道三(13)的右侧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管道接口(2)和第二管道接口(4),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位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4)的上方,其中,所述通道二(12)内设置防回流装置(5);所述防回流装置(5)包括流入管(22)、T形密封柱(18)、十字固定架(20)和固定杆(17),所述流入管(22)通过左右对称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洁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洁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