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齿锥齿轮副及其齿向修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38611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齿锥齿轮副及其齿向修形方法,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主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或正向鼓形,被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或反向鼓形,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靠近齿小端处。齿向修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软件造型→制造修行模具→批量生产。本发明专利技术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相配合齿面的齿线采用同向弯曲但曲率不同的一组或多组曲线,通过造型软件和数控制造技术制造相应的修形模具,用锻造工艺实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既保留了现有齿向修形方式的优点,又提高了现有修形方式的齿面接触强度;所提出的齿向修形方式易于实现,不会带来额外增加的制造成本。

A straight bevel gear pair and its tooth profile modific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pur bevel gear pair and a tooth modification method thereof, which comprises an active gear and a passive gear meshing with each other. The tooth surfaces of both sides of the active gear adopt reverse or forward drum shape, the tooth surfaces of both sides of the passive gear adopt forward or reverse drum shape, and the drum curves of the active gear and the passive gear are circular arc and drum shape. The apex is located at the middle of the tooth width near the small end of the tooth. The method of tooth profile modifica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software modeling, manufacturing, training, mold and batch production. The tooth line of the active gear and the passive gear matching the tooth surface of the invention adopts one or more groups of curves with the same direction bending but different curvature. The corresponding modification die is manufactured by the modeling software and numerical contro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the large-scale batch production is realized by the forging process, which not only retains the 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modification mode of the tooth direction, but also improves it. The contact strength of tooth surface of existing modification methods and the proposed modification method of tooth orientation are easy to implement without additional manufacturing cos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齿锥齿轮副及其齿向修形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齿轮设计和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直齿锥齿轮副及其齿向修形方法。
技术介绍
齿线为锥齿轮齿面与其节圆锥相交形成的曲线,齿向未修形的直齿锥齿轮的齿线是一条直线,啮合时齿轮副在整个齿长上相接触(见图1),由于制造、装配以及接触弹性变形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实际接触区移向齿缘,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对安装误差和负载变形十分敏感。解决此问题的现有做法是在设计时采用修鼓等齿向修形方式,将线接触改变为点接触(见图2),其优点是:理想情况下,齿轮副的接触点在设计点上,存在误差情况下,实际在接触点附近移动而不至于像线接触传动那样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可见鼓向修形能降低直齿锥齿轮副对安装误差的敏感程度,对提高传动质量和齿轮寿命有着明显的效果。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原先分布于整条接触线上的载荷全部集中于接触点附近,接触点处的接触应力明显增大,接触强度下降,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接触疲劳失效。公开号为CN1936749的专利公开了球面渐开线直齿锥齿轮的一种齿向修形的方法,该技术方案齿向修形技术方案有中间不修形齿面、大端修形齿面和小端修形齿面三个齿面合并而成,考虑到齿轮组件之间的间隙以及齿轮组与其配合零件间的装配间隙,此设计仅能减缓安装误差带来的敏感程度,在冲击扭矩作用下仍有产生边缘接触的可能性。目前在业界齿向特指的是齿宽方向,而不是齿高方向;齿高方向称为齿廓方向。所以齿向修形指的是齿宽方向修形,齿廓修形指的是齿高方向修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齿面接触强度高且易于进行齿向修形的直齿锥齿轮副及其齿向修形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直齿锥齿轮副,包括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相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或正向鼓形,被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或反向鼓形,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靠近齿小端处。优选的,所述主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鼓形,被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鼓形,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稍微靠近齿小端处。优选的,所述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一侧齿面采用正向鼓形,另一侧齿面采用反向鼓形,主动齿轮采用正向鼓形的齿面与被动齿轮采用反向鼓形的齿面相啮合,主动齿轮采用反向鼓形的齿面与被动齿轮采用正向鼓形的齿面相啮合,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靠近齿小端处。优选的,所述主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鼓形,被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鼓形,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分段曲线,主动齿轮鼓形曲线有三段顺次光滑连接的圆弧组成,被动齿轮鼓形曲线有三段顺次光滑连接的圆弧组成。优选的,所述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一侧齿面采用正向鼓形,另一侧齿面采用方向鼓形,主动齿轮采用正向鼓形的齿面与被动齿轮采用反向鼓形的齿面相啮合,主动齿轮采用反向鼓形的齿面与被动齿轮采用正向鼓形的齿面相啮合;被动齿轮鼓形曲线有三段顺次光滑连接的圆弧组成,主动齿轮鼓形曲线有三段顺次光滑连接的圆弧组成。一种直齿锥齿轮副的齿向修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软件造型→制造修形模具→批量生产;在软件造型步骤中,根据接触应力计算公式,其中b为接触面半宽,σHmax为最大接触应力,来设计较高的接触强度;在制造修形模具步骤中,软件造型步骤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控机床,由数控机床将毛坯直接加工成用于锻造成形的齿轮模具;在批量生产步骤中,采用精锻法进行批量生产。优选的,在软件造型步骤中,采用UG造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相配合齿面的齿线采用同向弯曲但曲率不同的一组或多组曲线,通过造型软件和数控制造技术制造相应的修形模具,用锻造工艺实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既保留了现有齿向修形方式的优点,又提高了现有修形方式的齿面接触强度;同时所提出的齿向修形方式易于实现,不会带来额外增加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齿轮副理论齿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齿轮副齿向常规修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节平面齿线啮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节平面齿线啮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节平面齿线啮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节平面齿线啮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动齿轮,2.被动齿轮。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7所示,一种直齿锥齿轮副,包括主动齿轮1和被动齿轮2,主动齿轮1与被动齿轮2啮合;所述主动齿轮1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或正向鼓形,被动齿轮2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或反向鼓形,主动齿轮1和被动齿轮2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稍微靠近齿小端处。一种直齿锥齿轮副的齿向修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软件造型→制造修形模具→批量生产;在软件造型步骤中,根据接触应力计算公式,其中b为接触面半宽,σHmax为最大接触应力,来设计较高的接触强度;以上公式各参数物理含义可参照有关书籍,其中表示两啮和齿面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外接触时取正号,内接触时取负号;传统修形方式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齿线均向外弯曲,属于外接触;本申请中主动齿轮1和被动齿轮2齿线向同侧弯曲,属于内接触,可见在相同的载荷和齿轮副参数下,本申请中接触点处应力小于传统修形,所以有较高的接触强度。在制造修形模具步骤中,软件造型步骤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控机床,由数控机床将毛坯直接加工成用于锻造成形的齿轮模具;在批量生产步骤中,采用精锻法进行批量生产;在软件造型步骤中,采用UG造型。由赫兹弹性接触理论可知,齿向修形后接触区面积减小,齿轮强度减弱,为改善现有齿向修形方式对齿轮强度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保留齿向修形能改善受载变形引起的齿轮啮合错位和齿面偏载现象的优点,本申请将主动齿轮1和被动齿轮2相配合的齿线修整成向相同方向完全但曲率不同的一对曲线,具体来讲,以下结合差速器直齿锥齿轮实施例加以说明:实施例1:如图3所示,主动齿轮1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鼓形,被动齿轮2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鼓形,主动齿轮1和被动齿轮2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稍微靠近齿小端处,其中主动齿轮1圆弧鼓形曲线C1曲率略小于被动齿轮2圆弧鼓形曲线C2曲率,曲率方向相同;该实施例中,圆弧可代替为其他类型的曲线。实施例2:如图4所示,主动齿轮1和被动齿轮2一侧齿面采用正向鼓形,另一侧齿面采用反向鼓形,主动齿轮1采用正向鼓形的齿面与被动齿轮2采用反向鼓形的齿面相啮合,主动齿轮1采用反向鼓形的齿面与被动齿轮2采用正向鼓形的齿面相啮合,主动齿轮1和被动齿轮2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靠近齿小端处,其中被动齿轮1圆弧鼓形曲线C1曲率略小于主动齿轮2圆弧鼓形曲线C2曲率,曲率方向相同。实施例3:如图5所示,主动齿轮1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鼓形,被动齿轮2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鼓形,主动齿轮1和被动齿轮2鼓形曲线均为分段曲线,主动齿轮1鼓形曲线C1有三段顺次光滑连接的圆弧组成,其中a1b1圆弧和c1d1圆弧之曲率大于b1c1圆弧曲率;被动齿轮2鼓形曲线C2有三段顺次光滑连接的圆弧组成,其中a2b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齿锥齿轮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或正向鼓形,被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或反向鼓形,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靠近齿小端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齿锥齿轮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或正向鼓形,被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或反向鼓形,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靠近齿小端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齿锥齿轮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鼓形,被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鼓形,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靠近齿小端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齿锥齿轮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一侧齿面采用正向鼓形,另一侧齿面采用反向鼓形,主动齿轮采用正向鼓形的齿面与被动齿轮采用反向鼓形的齿面相啮合,主动齿轮采用反向鼓形的齿面与被动齿轮采用正向鼓形的齿面相啮合,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圆弧,鼓形顶点在齿宽中部靠近齿小端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齿锥齿轮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反向鼓形,被动齿轮两侧齿面齿线采用正向鼓形,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鼓形曲线均为分段曲线,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继松王小乾申明许君陈晨张辰瑞王颖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太平洋齿轮传动有限公司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