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线线束绕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6654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绞线线束绕线装置,包括绞线动力部分、绞线定位部分、工作平台和电控部分,相对设置的绞线动力部分和绞线定位部分均固定安装在工作平台上;绞线动力部分包括同轴连接的驱动电机和线端夹持机构Ⅰ;绞线定位部分包括导轨、线端夹持机构Ⅱ和拉线弹簧,导轨正对线端夹持机构Ⅰ设置,线端夹持机构Ⅱ滑动配合安装在导轨上,线端夹持机构Ⅱ对应线端夹持机构Ⅰ的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另一端与拉线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拉线弹簧的另一端安装连接在导轨上。本绞线线束绕线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保证缠绕力度的均匀度、进而保证缠绕呈麻花状的分支线束的韧性均匀性,特别适用于对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进行麻花缠绕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绞线线束绕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绕线装置,具体是一种针对绞线线束的绕线装置,属于线束加工

技术介绍
线束为一定负载源组提供服务设备的总体,如中继线路、交换装置、控制系统等。为了便于安装、维修,确保电气设备能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将各电气设备所用的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电线通过合理的安排将其合为一体,并用绝缘材料把电线捆扎成线束,这样既完整、又可靠。常见的线束有汽车线束、电器设备线束等。在线束的生产过程中,一般一条主线束上会设有多条分支线束,且主线束和分支线束上通常均具有插接头结构,因此线束的结构较为繁杂。为了增加分支线束的韧性,用户有时会要求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缠绕呈麻花状。缠绕呈麻花状的分支线束的加工通常采用人工将多根电线的一端合并后进行旋转缠绕,人工操作的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通常会因人为因素造成缠绕后的分支线束因缠绕力度不均匀造成麻花状的分支线束的缠绕密度不均匀,进而造成分支线束的韧性分布不均、易造成分支线束破劲散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绞线线束绕线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保证缠绕力度的均匀度、进而保证缠绕呈麻花状的分支线束的韧性均匀性,特别适用于对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进行麻花缠绕操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绞线线束绕线装置包括绞线动力部分、绞线定位部分、工作平台和电控部分,绞线动力部分和绞线定位部分均固定安装在工作平台上、且绞线动力部分和绞线定位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的绞线动力部分包括驱动电机和线端夹持机构Ⅰ,线端夹持机构Ⅰ的一端同轴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所述的绞线定位部分包括导轨、线端夹持机构Ⅱ和拉线弹簧;导轨正对线端夹持机构Ⅰ设置、且导轨平行于驱动电机的中轴线设置,线端夹持机构Ⅱ滑动配合安装在导轨上,线端夹持机构Ⅱ对应线端夹持机构Ⅰ的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另一端与拉线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拉线弹簧的另一端安装连接在导轨上;所述的电控部分包括控制器和缠绕控制回路,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电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绞线定位部分还包括行程开关,行程开关对应线端夹持机构Ⅱ的滑移位置安装在工作平台上;所述的电控部分还包括行程控制回路,控制器与行程开关电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导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挂接孔,拉线弹簧通过挂接孔与导轨安装连接;所述的工作平台上沿导轨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行程开关安装孔或一个长圆形行程开关安装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线端夹持机构Ⅰ的线端夹持部件和线端夹持机构Ⅱ的线端夹持部件是弹性夹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绞线线束绕线装置由于设有相对设置的绞线动力部分和绞线定位部分,因此将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的一端通过线端夹持部件夹持固定在线端夹持机构Ⅰ上,然后将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的另一端通过线端夹持部件夹持固定在线端夹持机构Ⅱ上,最后启动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启动,驱动电机即带动线端夹持机构Ⅰ旋转实现自动缠绕,缠绕过程中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因缠绕而造成长度缩短、带动线端夹持机构Ⅱ在导轨上向线端夹持机构Ⅰ方向移动,拉线弹簧可防止线端夹持机构Ⅱ快速移动造成缠绕力度的不均匀、进而保证缠绕呈麻花状的分支线束的韧性均匀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特别适用于对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进行麻花缠绕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1、绞线动力部分,11、驱动电机,12、线端夹持机构Ⅰ,2、绞线定位部分,21、导轨,22、线端夹持机构Ⅱ,23、拉线弹簧,24、行程开关,3、工作平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绞线线束绕线装置包括绞线动力部分1、绞线定位部分2、工作平台3和电控部分,绞线动力部分1和绞线定位部分2均固定安装在工作平台3上、且绞线动力部分1和绞线定位部分2相对设置。所述的绞线动力部分1包括驱动电机11和线端夹持机构Ⅰ12,线端夹持机构Ⅰ12的一端同轴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所述的绞线定位部分2包括导轨21、线端夹持机构Ⅱ22和拉线弹簧23;导轨21正对线端夹持机构Ⅰ12设置、且导轨21平行于驱动电机11的中轴线设置,线端夹持机构Ⅱ22滑动配合安装在导轨21上,线端夹持机构Ⅱ22对应线端夹持机构Ⅰ12的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另一端与拉线弹簧23的一端固定连接;拉线弹簧23的另一端安装连接在导轨21上。所述的电控部分包括控制器和缠绕控制回路,控制器与驱动电机11电连接。本绞线线束绕线装置使用时,首先将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的一端通过线端夹持部件夹持固定在线端夹持机构Ⅰ12上,然后将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的另一端通过线端夹持部件夹持固定在线端夹持机构Ⅱ22上,最后启动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11启动,驱动电机11即带动线端夹持机构Ⅰ12旋转实现自动缠绕。缠绕过程中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因缠绕而造成长度缩短、带动线端夹持机构Ⅱ22在导轨21上向线端夹持机构Ⅰ12方向移动,拉线弹簧23可防止线端夹持机构Ⅱ22快速移动造成缠绕力度的不均匀。为了防止过度缠绕造成电线损伤,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如图2所示,所述的绞线定位部分2还包括行程开关24,行程开关24对应线端夹持机构Ⅱ22的滑移位置安装在工作平台3上,所述的电控部分还包括行程控制回路,控制器与行程开关24电连接。当线端夹持机构Ⅱ22在导轨21上向线端夹持机构Ⅰ12方向移动至碰触行程开关24时,控制器即控制驱动电机11关闭,进而实现自动控制、防止过度缠绕造成电线损伤。为了便于根据不同长度的分支线束控制缠绕力度和行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导轨21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挂接孔,拉线弹簧23通过挂接孔与导轨21安装连接;所述的工作平台3上沿导轨21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行程开关安装孔或一个长圆形行程开关安装孔。通过拉线弹簧23挂接不同的挂接孔、行程开关24安装在工作平台3上不同的安装位置可以实现根据不同长度的分支线束控制缠绕力度和行程。为了实现快速夹持操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线端夹持机构Ⅰ12的线端夹持部件和线端夹持机构Ⅱ22的线端夹持部件是弹性夹板结构。本绞线线束绕线装置由于设有相对设置的绞线动力部分1和绞线定位部分2,因此将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的一端通过线端夹持部件夹持固定在线端夹持机构Ⅰ12上,然后将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的另一端通过线端夹持部件夹持固定在线端夹持机构Ⅱ22上,最后启动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11启动,驱动电机11即带动线端夹持机构Ⅰ12旋转实现自动缠绕,缠绕过程中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因缠绕而造成长度缩短、带动线端夹持机构Ⅱ22在导轨21上向线端夹持机构Ⅰ12方向移动,拉线弹簧23可防止线端夹持机构Ⅱ22快速移动造成缠绕力度的不均匀、进而保证缠绕呈麻花状的分支线束的韧性均匀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特别适用于对具有多根电线的分支线束进行麻花缠绕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绞线线束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绞线动力部分(1)、绞线定位部分(2)、工作平台(3)和电控部分,绞线动力部分(1)和绞线定位部分(2)均固定安装在工作平台(3)上、且绞线动力部分(1)和绞线定位部分(2)相对设置;所述的绞线动力部分(1)包括驱动电机(11)和线端夹持机构Ⅰ(12),线端夹持机构Ⅰ(12)的一端同轴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所述的绞线定位部分(2)包括导轨(21)、线端夹持机构Ⅱ(22)和拉线弹簧(23);导轨(21)正对线端夹持机构Ⅰ(12)设置、且导轨(21)平行于驱动电机(11)的中轴线设置,线端夹持机构Ⅱ(22)滑动配合安装在导轨(21)上,线端夹持机构Ⅱ(22)对应线端夹持机构Ⅰ(12)的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另一端与拉线弹簧(23)的一端固定连接;拉线弹簧(23)的另一端安装连接在导轨(21)上;所述的电控部分包括控制器和缠绕控制回路,控制器与驱动电机(11)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绞线线束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绞线动力部分(1)、绞线定位部分(2)、工作平台(3)和电控部分,绞线动力部分(1)和绞线定位部分(2)均固定安装在工作平台(3)上、且绞线动力部分(1)和绞线定位部分(2)相对设置;所述的绞线动力部分(1)包括驱动电机(11)和线端夹持机构Ⅰ(12),线端夹持机构Ⅰ(12)的一端同轴固定安装在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所述的绞线定位部分(2)包括导轨(21)、线端夹持机构Ⅱ(22)和拉线弹簧(23);导轨(21)正对线端夹持机构Ⅰ(12)设置、且导轨(21)平行于驱动电机(11)的中轴线设置,线端夹持机构Ⅱ(22)滑动配合安装在导轨(21)上,线端夹持机构Ⅱ(22)对应线端夹持机构Ⅰ(12)的一端设有线端夹持部件、另一端与拉线弹簧(23)的一端固定连接;拉线弹簧(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扬阚勇刘栋孙娇杨林
申请(专利权)人:凯保乐电子徐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