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6473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包括海绵垫体、中单套和纯棉布套;所述的中单套缝制在所述的海绵垫体上形成抬高垫本体;所述的纯棉布套套设在所述的抬高垫本体外;所述纯棉布套设置拉链开口;所述的抬高垫本体朝向人体的一端设置弧形结构的左腘窝托和右腘窝托,另一端设置有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所述的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均为内凹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宽度为14‑16cm,深度为4‑6c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抬高下肢,保持功能位,方便经济。

Improved medical device for raising lower limb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edical improved lower extremity lift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ponge pad body, a middle single set and a pure cotton cloth sleeve; the middle single set is sewn on the sponge pad body to form a lifting pad body; the pure cotton cloth sleeve is set outside the lifting pad body; the pure cotton cloth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 zipper opening; The lifting pad body of the lifting pad is facing one end of the human body with an arc-shaped left popliteal fossa bracket and a right popliteal fossa bracket, while the other end is provided with a left leg groove and a right leg groove. The left leg groove and the right leg groove are arc grooves with an inner groove, the width of the arc groove is 14.16 cm and the depth of the arc groove is 4.6 cm.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raise the lower limbs, maintain functional positions, and is convenient for econom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是涉及一种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枕头、脚圈、棉被、布朗氏架等物品或直接摇高床尾将下肢抬高,但因为枕头、脚圈、棉被支撑力差、易变形,患肢不固定,易滑动,不能有效保持下肢功能位,且透气性差,患者感觉不舒适;布朗氏架使用时制作繁琐、费时,靠近病人臀部铁架圈顶着臀部,容易引起压疮;摇高床尾会导致床单元不平整,影响病房环境,床尾呈斜坡状,患者感觉不舒适。以上抬高下肢的方法均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且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有效抬高下肢,保持功能位,方便经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包括海绵垫体、中单套和纯棉布套;所述的中单套缝制在所述的海绵垫体上形成抬高垫本体;所述的纯棉布套套设在所述的抬高垫本体外;所述纯棉布套设置拉链开口;所述的抬高垫本体朝向人体的一端设置弧形结构的左腘窝托和右腘窝托,另一端设置有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所述的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均为内凹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宽度为14-16cm,深度为4-6cm。进一步地,所述海绵垫体的整体宽度为54-56cm,高度为24-26cm,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的中心距离为28-32cm。进一步地,套有纯棉布套的抬高垫本体的下方设置有调节架;所述调节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为倒U型结构;所述的第二架体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架体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套有纯棉布套的抬高垫本体的置放槽;所述的第二架体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架体内;所述的第二架体内在四个角上固定设置有滚珠丝杠,所述的滚珠丝杠的底部限位于所述的第二架体内,所述的滚珠丝杠上套设有与其螺接的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下表面设置有同步带轮;所述螺母座的上部限位于所述的第一架体内,能够在所述的第一架体内旋转;所述的第一架体内设置有电机和第二带轮,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驱动第二带轮转动,一闭合的同步带环绕4个同步带轮和一个第二带轮。进一步地,所述的纯棉布套包括表面的第一棉布层、设置于第一棉布层下方的防水层以及设置于防水层下方的第二棉布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有效抬高下肢:该垫为高致密性海绵制成,不易被下肢的重量压扁,抬高下肢20cm,符合下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利于患肢血液、淋巴回流,减轻下肢肿胀。2)保持功能位:使用该抬高垫时,下肢稍外展,处于中立位,膝部稍屈曲,足部直立,保持患者下肢功能位,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下肢外展、足下垂。3)舒适:该垫为高致密性海绵制成,外套纯棉布套,柔软舒适,缓冲压力。腘窝放置在腘窝托上,双下肢放置在凹槽内,凹槽为中凹半弧形,符合人体生理力学,患者感觉舒适。凹槽向远端延伸,增加脚后跟与抬高垫的接触面积,预防脚后跟处出现压疮,患者感觉舒适。4)方便经济:该垫为高致密性海绵制成,成本较低、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经济实惠。内衬防水医用一次性中单,可防止病人血液、分泌物等污染内层海绵。外套带拉链纯棉布套,便于拆洗,污染后可随时更换、清洁消毒处理。抬高垫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即可。5)应用范围广:适用于所有因下肢水肿,下肢静脉、淋巴疾病或外伤后引起下肢肿胀需要抬高并制动下肢的患者。该垫重量轻、体积小、易摆放、方便搬运,可应用于各种病床,不影响病房环境。6)在垫体的下方设置的调节装置,在需要调节高度的时候便可使用,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海绵垫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双下肢抬高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调节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纯棉布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包括海绵垫体1、中单套2和纯棉布套3;中单套2缝制在所述的海绵垫体上形成抬高垫本体;纯棉布套3套设在所述的抬高垫本体外;所述纯棉布套3设置拉链开口4;所述的抬高垫本体朝向人体的一端设置弧形结构的左腘窝托11和右腘窝托12,另一端设置有左小腿凹槽13和右小腿凹槽14;所述的左小腿凹槽13和右小腿凹槽14均为内凹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宽度为14-16cm,深度为4-6cm。海绵垫体的整体宽度为54-56cm,高度为24-26cm,左小腿凹槽13和右小腿凹槽14的中心距离为28-32cm。实施例2如图3所示,套有纯棉布套的抬高垫本体的下方设置有调节架;所述调节架包括第一架体51和第二架体52;所述第一架体51为倒U型结构;第二架体52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架体51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套有纯棉布套的抬高垫本体的置放槽59;所述的第二架体52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架体51内;所述的第二架体52内在四个角上固定设置有滚珠丝杠53,所述的滚珠丝杠53的底部限位于第二架体52内,所述的滚珠丝杠53上套设有与其螺接的螺母座54;所述螺母座54的下表面设置有同步带轮55;所述螺母座54的上部限位于所述的第一架体51内,能够在所述的第一架体51内旋转;所述的第一架体51内设置有电机56和第二带轮57,所述的电机56的输出轴驱动第二带轮57转动,一闭合的同步带58环绕4个同步带轮55和一个第二带轮57。本技术的调节架5通过电机驱动第二带轮转动,第二带轮通过同步带58带动同步带轮55转动,同步带轮与螺母座54固定连接,螺母座在滚珠丝杠53上转动的同时上下移动,使得第一架体51上下移动,实现高度微调的作用。本技术的第一架体51内壁设置有导向槽61;所述的第二架体52的外壁设置有导向块62。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纯棉布套3包括表面的第一棉布层31、设置于第一棉布层下方的防水层32以及设置于防水层下方的第二棉布层33,纯棉布套不仅实用舒适还具有很好的防水和防污的效果,防止抬高垫本体被污染。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请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全部记载在技术要求书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海绵垫体、中单套和纯棉布套;所述的中单套缝制在所述的海绵垫体上形成抬高垫本体;所述的纯棉布套套设在所述的抬高垫本体外;所述纯棉布套设置拉链开口;所述的抬高垫本体朝向人体的一端设置弧形结构的左腘窝托和右腘窝托,另一端设置有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所述的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均为内凹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宽度为14‑16cm,深度为4‑6cm;套有纯棉布套的抬高垫本体的下方设置有调节架;所述调节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为倒U型结构;所述的第二架体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架体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套有纯棉布套的抬高垫本体的置放槽;所述的第二架体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架体内;所述的第二架体内在四个角上固定设置有滚珠丝杠,所述的滚珠丝杠的底部限位于所述的第二架体内,所述的滚珠丝杠上套设有与其螺接的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下表面设置有同步带轮;所述螺母座的上部限位于所述的第一架体内,能够在所述的第一架体内旋转;所述的第一架体内设置有电机和第二带轮,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驱动第二带轮转动,一闭合的同步带环绕4个同步带轮和一个第二带轮。

【技术特征摘要】
1.医用改良型双下肢抬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海绵垫体、中单套和纯棉布套;所述的中单套缝制在所述的海绵垫体上形成抬高垫本体;所述的纯棉布套套设在所述的抬高垫本体外;所述纯棉布套设置拉链开口;所述的抬高垫本体朝向人体的一端设置弧形结构的左腘窝托和右腘窝托,另一端设置有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所述的左小腿凹槽和右小腿凹槽均为内凹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宽度为14-16cm,深度为4-6cm;套有纯棉布套的抬高垫本体的下方设置有调节架;所述调节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为倒U型结构;所述的第二架体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架体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套有纯棉布套的抬高垫本体的置放槽;所述的第二架体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架体内;所述的第二架体内在四个角上固定设置有滚珠丝杠,所述的滚珠丝杠的底部限位于所述的第二架体内,所述的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萍凡银银傅巧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鼓楼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