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奥田敏夫专利>正文

折叠式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55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伞骨可折成四节的折叠式伞,为减轻开伞时导引用圈的阻力,大幅减少使用者所施加的力并可进一步减小收伞时的体积的一种改良伞骨构造的伞。其特征为在该中间内主骨5的对向下缘部间隔形成的二个挡止部A,B,及在该二挡止部之间配设一可在该挡止部A,B之间自由滑动的导引用圈R并使该第一弹性连系骨6穿通该导引用圈。(*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折叠式伞,尤其是关于一种伞骨可折成四节的折叠式伞。此种型式的 伞可以折成较短以利携带收藏,故长久以来广被人喜用,从而已有许多不同设计的此类型的洋伞被提供。本申请人于1994年2月18日申请的中国技术专利,申请案第94203684.0号中为了增进开伞状态时的稳定性及减小收伞状态时的体积,提供一咱如图6所示的伞骨结构经改良的四折伞具。上述伞具虽然可达成预期的开伞稳定性及减少收伞时的体积,但由于伞骨是由如图6所示的伞骨单元共八组枢装在上巢(10)及下巢(11)周缘所构成,而且其配设于断面呈倒U形的中间内主骨(5)以导引弹性连系骨(6),可在该中间内主骨(5)的下方滑动的导引用圈(R)是被固定在该中间内主骨(5)的周围。由于开伞时沿伞杆(13)施加的向上推力迫使该弹性连系骨(6)往内侧(即伞杆侧)移动。此时,在该连系骨(6)与该导引用圈(R)之间产生摩擦力阻抗连系骨(6)的移动。因为一支伞的伞骨含有如图6所示的伞骨单元有八组,故共配设有八个上述的导引用圈(R)结果其产生的综合阻力变得相当大,致使关伞时需施加较大的力将下巢(11)向上推移,无疑将对孩童及妇女增加不少不便及困扰。在伞骨上配设导引用环的另一例是见载于日本公开实用新案公报昭59-120912号。该导引用环系借填隙(caulking)方式固定在断面倒U形的沟槽内,由于该导引用环系被固定,故开伞时产生与上述相同的阻力。如上所述,一般配设于伞骨上的导引用环皆为固定式,故具有上述同样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解除以往的伞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使开伞时可大幅减少施加力的改良伞。本技术的又一目的为提供可进一步减小收伞时之体积的一种具有改良伞骨构造的伞。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申请人依实验观察开伞过程的伞骨的动作结果发现,因定式的导引用圈承开伞时会因弹性连系骨(6)的弯曲而与该弹性连系骨(6)契合而产生较大摩擦力阻碍该弹性连系骨(6)的移动使开伞动作增加抗力。为此将固定式的导引用圈(R)改为游动式,使其随上述摩擦力的增加得以沿中间内主骨(5)向上滑移,同时在收伞时,该导引用圈可随该弹性连系骨(6)的内弯进入中间内主骨(5)的U形的沟槽内,解除契合而沿该中间主骨内(5)往下自由下降。上述导引用圈(R)在中间内主骨(5)上的游动距离系可借实验决定。因在收伞时导引用圈位于弹性连系骨(6)的中点大致相对应的该中间内主骨(5)上时,由于导引用圈(R)与弹性连系骨(6)系呈不契合状态,故开伞所需施加之力为最小。因而将该点设为A点,令导引用圈(R)在下落位置时其外侧端缘可与该A点抵触。另在该A点的内侧方的该中间内主骨(5)上设有B点,此B点系设定在导引用圈(R)随着开伞受弹性连系骨(6)的作用向内侧移动至该导引用圈(R)与该弹性连系骨(6)解除契合之点,因而将该点设定为B点,令导引用圈(R)的内侧端缘可与该B点抵触。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说明本技术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伞的开伞状态的伞骨正面图,其中仅显示八组伞骨中的一组;图2为图1的虚线环围部份的放大图;图3为图1的伞骨的收合状态的正面图;图4为由图3的收合状态进至开伞状态的途中的伞骨正面图;图5为伞骨完全收合后的侧面图;图6为本案改良前的中国技术第94203684.0号的伞的开伞状态的伞骨正面图。图中,1为伞布、2为内主骨、3为内支骨、4为外支骨、5为中间内主骨、6为第1弹性连系骨、7为第2弹性连系骨、8为中间外主骨、9为外主骨、10为上巢、11为下巢、12为尖罩13为伞杆、J1为第1接合件、J2为第2接合件、R为导引用圈。其中除中间内主骨5及中间外主骨8外,其余各部份的构造与本申请人的前述中国技术第94203684.0号完全相同。亦即,本技术的改良点在于中间主内骨5,中间外主骨8及将导引用圈R构成得可自由游动。故仅针对其改良构造部份叙述于下。从图2显示,将一断面呈倒U形的中间内主骨5的对向下缘部沿纵向削除成较细状以形成段部A及B作为滑动自如的嵌装于该削除部的导引用圈R的挡止部。此挡止部A及B亦可不借削除缘部,而借设置突出部形成。因导引用圈R可在挡止部A及B之间自由滑动,故在闭伞时,如图3所示,由于中间内主骨5系大致呈垂直状,且第1弹性连系骨6已纳入该中间内主骨5的U形沟槽内,解除与该第1弹性连系骨6的契合,于是该导引圈可因其自重滑落而停留在挡止部A的内侧缘部(如图3)。由图3的闭伞状态开伞时,因下巢11的上升,使内主骨2向斜上方移动从而带动各个伞骨构件向外扩张。当各个伞滑构件向外扩张至图4所示状态时,因第1弹性连系骨6受内主骨2的向外扩张及第1接合件J1的向内枢动的对向二作用力逐渐向外侧方向弯曲,同时自中间内主骨5的沟槽向外出现而与导引用圈R契合,如图4所示。然后随着伞骨组的继续扩张,第1弹性连系骨6与导引用圈R间的摩擦力乃增加至大于该导引用圈R和中间内主骨5之间的摩擦力,于是导引用圈沿着中间内主骨5往上移动,最后在解除上述的契合后停止于挡止部B的前缘部。此时伞骨组呈如图1所示的完全展开状态。相反地,由此展开状态进至如上述图4的半开伞状态时,由于下巢11的向下移动驱使第1接合件J1向伞杆13侧移动,因而使第1弹性连系骨6弯曲并由中间内主骨5的沟槽出现而与导引用圈契合,使导引用圈R得因其与第1弹性连系骨的摩擦力开始由挡止部B向下移动,随后依其自重滑落至挡止部A,最后又回归至图3所示状态。由于导引用圈R可自由在中间内主骨5的挡止部A及B之间自由移动,即在开伞时借导引用圈R及第1弹性连系骨6的摩擦,由A点朝向B点移动,收伞时相反的由B点向A点移动,故可大幅减小开伞时的施加力,使能以较轻的下巢11推动力即可使伞呈开伞状态。另外,由于开伞时的施加力较小,动作较轻,故对伞的使用寿命的增长自有贡献。本技术之另一特点为如图5将中间外主骨8之内侧端部8a略加以向左侧边施弯,使该中间外主骨8在收伞状态时位置于中间内主骨5之左侧,则在卷收伞布1时以手使收合之伞向反时针方向卷动时,外主骨9亦自然会位置于上述中间内主骨5之左侧,避免塔叠于中间内主骨5之外方,使整体收合之伞骨缩小体积,对收藏携带较为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伞,系由内主骨2、内支骨3、外支骨4、断面U形的中间内主骨5、第1弹性连系骨6、第2弹性连系骨7、中间外主骨8及外主骨9构成可折成四节的伞骨组,其特征在于该中间内主骨5的对向下缘部间隔形成的二个挡止部A、B,及在该二挡止部之间配设一可在该挡止部A、B之间自由滑动的导引用圈R并使该第1弹性连系骨6穿通该导引用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伞,其特征在于该挡止部A、B系借削除该中间内主骨5的下缘部形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伞,其特征在于该挡止部A、B系突出状的形成于该中间内主骨5的下缘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伞,其特征在于该中间外主骨8的内侧端部8a系向左侧略加弯曲使在卷收伞布时,该中间外主骨可位于中间内主骨5的左侧边。专利摘要一种伞骨可折成四节的折叠式伞,为减轻开伞时导引用圈的阻力,大幅减少使用者所施加的力并可进一步减小收伞时的体积的一种改良伞骨构造的伞。其特征为在该中间内主骨5的对向下缘部间隔形成的二个挡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伞,系由内主骨2、内支骨3、外支骨4、断面U形的中间内主骨5、第1弹性连系骨6、第2弹性连系骨7、中间外主骨8及外主骨9构成可折成四节的伞骨组,其特征在于该中间内主骨5的对向下缘部间隔形成的二个挡止部A、B,及在该二挡止部之间配设一可在该挡止部A、B之间自由滑动的导引用圈R并使该第1弹性连系骨6穿通该导引用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田敏夫
申请(专利权)人:奥田敏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