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4922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1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所述的防碰头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卷线轮、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支撑杆、弹簧;所述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安装卷线轮;所述的卷线轮上缠绕有卷线,且卷线一端固定在第一框架上;所述的第一框架通过支撑杆连接第二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的一侧边连接弹簧。其优点表现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驾驶员及乘客上下车时头部易碰撞门框,并对驾驶员及乘客的头部造成损伤等缺陷,以实现有效的降低头部碰撞门框时产生的疼痛和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防碰头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在上、下车时头部很容易碰到门框。或者有的为了避免头部碰撞门框,需要用手扶着门框上缘上、下车。给人们带来繁琐和不便。现有技术中,并没有设计出现一种能够防止头部碰撞的车门,究其原因如下:因车门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部位,需要时刻根据需要进行打开或者闭合,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力学,为了使得车门具有防碰头的功能,需要其新增加的结构除了防功能的功能外,同时还要满足车门相关的结构力学,这无疑是增加了设计难度。其次,还要考虑新增加的防碰头结构如何与现有车门安装,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防碰头的车门,且该车门不影响正常的功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01620664869.0,申请日20160628,专利名称为:一种汽车防碰头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辆防碰头装置包括:伸出装置,其能够在伸出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运动,在伸出位置,伸出装置相对于车门门框伸出,用于对进出车辆的人员进行提醒;驱动结构,用于驱动伸出装置在伸出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运动;以及控制开关,其与驱动结构关联,用于控制伸出装置的伸出与收起。上述专利文献的汽车防碰头装置中,驱动结构驱动伸出装置在伸出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运动。使伸出装置在伸出位置时能够对进出车辆的人员进行提醒,以防碰头。控制开关与驱动结构关联,用于由操作者操作伸出装置的伸出与收起。以实现在车门开启状态下,将伸出装置收起,以防止阻碍人员或者物品的上下车。但是关于一种充分利用现有车门的结构力学,具有缓冲防碰头功能,且方便安装的技术方案则无相应的报道。综上所述,亟需一种充分利用现有车门的结构力学,具有缓冲防碰头功能,且方便安装的防碰头装置,而关于这种防碰头装置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充分利用现有车门的结构力学,具有缓冲防碰头功能,且方便安装的防碰头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所述的防碰头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卷线轮、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支撑杆、弹簧;所述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安装卷线轮;所述的卷线轮上缠绕有卷线,且卷线一端固定在第一框架上;所述的第一框架通过支撑杆连接第二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的一侧边连接弹簧,当车门打开时,弹簧呈伸长状态,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间呈撑开状态,且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相对齐,支撑杆与第一框架所在平面相垂直;当车门关闭时,弹簧呈收缩状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呈收拢状态,第一框架相对第二框架向一侧伸出,且支撑杆倾斜分布,相邻支撑杆之间的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状。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齿轮上设有第一齿孔,所述的第一齿孔中装配有第一转轴。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轴一端端部和车门链铰接。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齿轮上设有第二齿孔;所述卷线轮的中央设有通孔,所述的第二齿孔和通孔中装配有第二转轴,且第二齿轮和卷线轮位于同一轴线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卷线轮的外周面设有卷线槽,卷线轮通过卷线槽缠绕卷线,卷线一端端部设有第一卡环。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为矩形状,且在拐角处采用圆角设计;所述的第一框架的宽度方向上设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卷线上的第一卡环相匹配;所述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在长度方向设有支撑杆嵌合槽,并在支撑杆嵌合槽的一侧设有螺钉孔;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安装在支撑杆嵌合槽中,并在螺钉孔安装锁定螺钉固定支撑杆。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弹簧一端设有第二卡环,所述的第二卡环与第一框架上的第二卡槽相配合;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门框架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支撑杆均采用柔软的塑料材质制造而成。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支撑杆两端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固定连接均为铰接形式。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门防碰头装置。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驾驶员及乘客上下车时头部易碰撞门框,并对驾驶员及乘客的头部造成损伤等缺陷,以实现有效的降低头部碰撞门框时产生的疼痛和损伤;2、充分利用现有车门的结构力学作为触发点,当第一齿轮转动时,第二齿轮和卷线轮跟随转动,卷线收紧或松弛,使第一框架相对第二框架左右运动,实现收拢和撑开两种状态,具有缓冲防碰头的功能,且方便安装。3、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能够在因车门打开或者闭合受力转动,便于触发和控制整个触发防碰头装置,设计巧妙,操作方便;4、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采用啮合方式,啮合方式使得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同步运动,能够有效的传递第一齿轮的动作指令;5、第二齿轮和卷线轮通过第二转轴实现了同轴连接,使得卷线轮能够相对第二齿轮同步转动;6、设有卷线,卷线的功能如下:当车门关闭时,卷线呈放松状态,这样便于通过弹簧将第一框架安装固定在门框上;当车门打开时,卷线受到齿轮转动的拉力,该拉力通过卷线作用在第一框架上,对第一框架具有牵拉作用;7、第一框架两端分别连接卷线和弹簧,并通过支撑杆连接第二框架,充分利用现有车门的结构力学,通过车门的打开和闭合来触发防碰头装置的撑开和收拢,当车门打开时,就通过拉伸状态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来保护人体头部,防止头部碰撞车门框,具有缓冲作用,保证司机或者乘客能安全的上下车,避免头部碰疼或碰伤;当车门关闭时,呈收拢状态,减少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占据的空间,且能固定在门框上,方便安装。8、第一转轴一端端部和车门链铰接,该设计方式,能够将车门不同状态下的力学作用进行传递,在不影响现有技术中车门正常功能外,充分利用其结构力学用于本专利技术的防碰头装置上作为触发动力源。9、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通过支撑杆铰接,该连接方式使得第一框架能够相对第二框架具有活动自由度,便于第一框架相对第二框架进行撑开或收拢。10、支撑杆铰接的具体形式是通过设置支撑杆嵌合槽、螺钉孔以及锁定螺钉来实现,该设计方式的作用是:使得第一框架能够获得良好的行程量。11、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支撑杆均采用柔软的塑料材质制造而成,具有缓冲保护作用。12.现有车辆上无本专利技术的防碰头装置,可广泛应用汽车及其它车辆上,具有缓冲保护作用。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在撑开状态下的示意图。附图2第一齿轮上相关部件拆分爆炸示意图。附图3为第二齿轮和卷线轮的拆分爆炸示意图。附图4为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拆分爆炸示意图。附图5为弹簧结构示意图。附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在收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请参照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在撑开状态下的示意图。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所述的防碰头装置包括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卷线轮3、第一框架5、第二框架6、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碰头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卷线轮、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支撑杆、弹簧;所述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安装卷线轮;所述的卷线轮上缠绕有卷线,且卷线一端固定在第一框架上;所述的第一框架通过支撑杆连接第二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的一侧边连接弹簧,当车门打开时,弹簧呈伸长状态,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间呈撑开状态,且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相对齐,支撑杆与第一框架所在平面相垂直;当车门关闭时,弹簧呈收缩状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呈收拢状态,第一框架相对第二框架向一侧伸出,且支撑杆倾斜分布,相邻支撑杆之间的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防碰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碰头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卷线轮、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支撑杆、弹簧;所述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安装卷线轮;所述的卷线轮上缠绕有卷线,且卷线一端固定在第一框架上;所述的第一框架通过支撑杆连接第二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的一侧边连接弹簧,当车门打开时,弹簧呈伸长状态,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间呈撑开状态,且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相对齐,支撑杆与第一框架所在平面相垂直;当车门关闭时,弹簧呈收缩状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呈收拢状态,第一框架相对第二框架向一侧伸出,且支撑杆倾斜分布,相邻支撑杆之间的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碰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齿轮上设有第一齿孔,所述的第一齿孔中装配有第一转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防碰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一端端部和车门链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防碰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齿轮上设有第二齿孔;所述卷线轮的中央设有通孔,所述的第二齿孔和通孔中装配有第二转轴,且第二齿轮和卷线轮位于同一轴线上。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平钟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