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582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第一温度区(11)和第二温度区(12);吸热构件,该吸热构件设置为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温度区内的热量;以及热管(2),该热管内具有导热介质并从所述第一温度区延伸至所述第二温度区,以能够通过使得所述导热介质在所述热管内流动而将所述第二温度区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温度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冷设备便于减少吸热构件的设置数量,通过仅对第一温度区制冷而控制第一温度区和第二温度区的温度,由此可以采用一个制冷组件达到制冷目的,便于简化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制冷系统易匹配,成本易控制,利用热管实现两个目标温度不同的温度区之间的对流,节能降耗、降低故障发生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通常,现在的制冷设备采用的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并构成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干燥过滤器、毛细管和蒸发器,管路内有流动的导热介质,导热介质流过蒸发器时吸热,此时便可对蒸发器附近区域的构件或区域进行制冷,从而实现制冷的目的。目前制冷设备包括相互独立的冷冻室和冷藏室,以分别应对平时的冷冻和冷藏两种应用环境。对同时实现冷冻和冷藏,目前有两种控制方式:需要两个蒸发器(对应两套上述的制冷系统)进行制冷;使用一个蒸发器(采用一个制冷系统)对冷冻室制冷,用风扇把冷冻间室的冷气吹入到冷藏室。使用两个蒸发器进行制冷的方式,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复杂,系统匹配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使用风扇把冷冻间室的冷气吹入冷藏的方式,风扇本身需要耗费电能,能耗高,且风扇处于高湿低温的环境中运行,出现故障的几率也较大,可靠性不好,风扇噪音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复杂、系统匹配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且电能耗费大、故障率高及噪音大等缺陷,提供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第一温度区和第二温度区;吸热构件,该吸热构件设置为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温度区内的热量;以及,热管,该热管内具有导热介质并从所述第一温度区延伸至所述第二温度区,以能够通过使得所述导热介质在所述热管内流动而将所述第二温度区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温度区。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区为冷冻室,所述第二温度区为冷藏室。优选地,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冷冻室和所述冷藏室位于该壳体内并由隔热板隔开,所述热管穿过该隔热板延伸。优选地,所述制冷设备包括蒸发器,所述吸热构件包括环绕所述第一温度区布置的所述蒸发器的蒸发管。优选地,所述导热介质的沸点介于所述第一温度区的目标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区的目标温度之间,所述热管设置为能够使得所述导热介质随物态变化而在所述第一温度区和所述第二温度区之间往复流动。优选地,所述热管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一温度区内的冷端和延伸至所述第二温度区内的热端,所述冷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热端的高度。优选地,从所述冷端向所述热端,所述热管沿直线延伸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优选地,所述热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导热介质的流量的调节阀。优选地,所述导热介质为R114制冷剂或R123制冷剂。优选地,所述制冷设备为双温冷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制冷设备便于减少吸热构件的设置数量,通过仅对第一温度区制冷而控制第一温度区和第二温度区的温度,由此可以采用一个制冷系统的制冷组件达到制冷目的,便于简化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制冷系统易匹配,成本易控制,利用热管实现两个目标温度不同的温度区之间的对流,节能降耗、降低故障发生概率,相比风扇制冷运行时不会产生额外(在制冷系统工作的基础上)的噪音,并具有较高的制冷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制冷设备的剖视图;图3是本图1(箱盖打开状态)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热管11第一温度区21冷端12第二温度区22热端3调节阀4蒸发管5隔热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第一温度区11、第二温度区12、吸热构件和热管2,其中:该吸热构件设置为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温度区11内的热量;该热管2内具有导热介质并从所述第一温度区11延伸至所述第二温度区12,以能够通过使得所述导热介质在所述热管2内流动而将所述第二温度区12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温度区11。通过吸热构件将第一温度区11的热量吸走,第一温度区11被制冷,热管2内的导热介质在热管2内流动将第二温度区12的热量又传递到第一温度区11,从而第二温度区12被制冷。由此,本专利技术的制冷设备便于减少吸热构件的设置数量,通过仅对第一温度区11制冷而控制第一温度区11和第二温度区12的温度,从而可以采用一个制冷系统的制冷组件达到制冷目的,便于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制冷系统易匹配,成本易控制,利用热管2实现两个目标温度不同的温度区之间的对流,节能降耗、降低故障发生概率,相比风扇制冷运行时不会产生额外(在制冷系统工作的基础上)的噪音。第一温度区11为冷冻室,第二温度区12为冷藏室。目标温度是指需要第一温度区11和第二温度区12达到的温度,如第一温度区11的目标温度为-25℃-18℃时作为上述的冷冻室使用,第二温度区12的目标温度为3℃-10℃时作为冷藏室使用。制冷设备包括壳体1,参照图1和图3,冷冻室和冷藏室位于该壳体1内并由隔热板5隔开,热管2穿过该隔热板5延伸。由于冷冻室和冷藏室的目标温度不同,因此采用隔热板5将二者隔开,防止二者之间除热管以外的其他部分传递热量,方便将冷冻室与冷藏室的温度控制在目标温度。此处的隔热板5不限于板状结构,只要其能够阻止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的热传递即可,例如将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的距离(如10cm以上)设置较大、在冷冻室与冷藏室之间设置真空隔热结构、隔热棉等。另外制冷设备包括蒸发器,吸热构件包括环绕第一温度区11布置的蒸发器的蒸发管4。通过该设置,蒸发管对第一温度区11的周侧吸热(蒸发管内的导热介质在压缩机作用下被压缩为液态,在蒸发管处汽化吸热),吸热均匀,因此第一温度区11的温度分布均匀,保证食物的储存质量。导热介质的沸点介于第一温度区11的目标温度和第二温度区12的目标温度之间,热管2设置为能够使得导热介质随物态变化而在第一温度区11和所述第二温度区12之间往复流动。导热介质在第一温度区11温度下降而液化,液化后的导热介质流动到第二温度区12后,经第二温度区12的加热导热介质汽化,汽化后的导热介质又流动到第一温度区11,如此循环,并且导热介质液化发热、汽化吸热从而将第二温度区12的热量导入到第一温度区11中,使得第二温度区12的温度下降,第一温度区11的温度上升,制冷组件对第一温度区11持续制冷或者设定成:当第一温度区11的温度上升到目标温度的下限(如-18℃)制冷组件启动对第一温度区11间歇制冷。热管2具有延伸至第一温度区11内的冷端21和延伸至第二温度区12内的热端22,冷端21的高度高于热端22的高度。热管2是利用导热介质在热端22蒸发后在冷端21冷凝的相变过程(即利用液体的蒸发潜热和凝结潜热),使热量快速传导,其热传递方式为对流,传热效率高。热管2一般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热管2内部是被抽成负压状态,充入适当的导热介质,这种液体沸点介于第一温度区11的目标温度与第二温度区12的目标温度之间,在第一温度区11液化后在重力作用下从冷端21流向热端22,在第二温度区12汽化而容易挥发。当热端22在第二温度区12受热,导热介质吸热迅速汽化,蒸汽沿热管2上行至冷端21,并在冷端21冷凝释放出热量以将第二温度区12的热量导入第一温度区11,液态的导热介质在重力作用下又流向热端22,如此循环不止,以对第二温度区12提供持续制冷。为了利于液态的导热介质从冷端21流向热端22、气态的导热介质从热端22流向冷端21做出设置:从冷端21向热端22,热管2沿直线延伸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导热介质流动阻力小,流动顺畅,提高换热效率,最终保证了第二温度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制冷设备包括:第一温度区(11)和第二温度区(12);吸热构件,该吸热构件设置为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温度区(11)内的热量;以及,热管(2),该热管(2)内具有导热介质并从所述第一温度区(11)延伸至所述第二温度区(12),以能够通过使得所述导热介质在所述热管(2)内流动而将所述第二温度区(12)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温度区(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制冷设备包括:第一温度区(11)和第二温度区(12);吸热构件,该吸热构件设置为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温度区(11)内的热量;以及,热管(2),该热管(2)内具有导热介质并从所述第一温度区(11)延伸至所述第二温度区(12),以能够通过使得所述导热介质在所述热管(2)内流动而将所述第二温度区(12)内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温度区(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区(11)为冷冻室,所述第二温度区(12)为冷藏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壳体(1),所述冷冻室和所述冷藏室位于该壳体(1)内并由隔热板(5)隔开,所述热管(2)穿过该隔热板(5)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蒸发器,所述吸热构件包括环绕所述第一温度区(11)布置的所述蒸发器的蒸发管(4)。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高维张华伟王瑞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