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009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机械,该建筑机械,其履带式行走体的构架,具有箱状的中央构架、配置在中央构架两侧部外方的一对履带架、连接中央构架和履带架的连结构件,将中央构架和连结构件的接合部上的中央构架的上面或下面和连结构件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或下面的各自的高度差中至少任意一个,设定为各自中央构架的上面板或下面板的厚度范围或其以下的尺寸。这种建筑机械,在作业中,能够适当地传递施加给车体的负荷,确保车体的强度,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焊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压挖掘机等建筑机械,具体涉及建筑机械中的下部行走体的构架的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油压挖掘机11,如图8侧视图所示,具有用于移动的下部行走体12和可转动地装配在其上部的上部旋转体13。下部行走体12,在履带架14的两端部分别安装驱动轮15和从动轮(浮动轮)16,在驱动轮5和从动轮6的之间,卷装履带17。油压挖掘机11,通过驱动动力源的发动机,由油压泵变换成油压,驱动行走电机,转动驱动轮15,转动移动驱动履带17,进行行走。根据特愿2002-332379号,下部行走体的构架12F,如图9所示,在箱状的旋转箱20上,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上部旋转体13的安装环20r的上面部及下面部,焊接钣金加工的罩21、22,在其两端,焊接钣金加工的“コ”字型的壳体23进行固定,在钣金加工的“コ”字型的壳体23的上部形成上面板24。此外,在特开平10-236346号公报中公开了履带式车辆的履带架。可是,上述的油压挖掘机11,由于在户外进行作业,通过转动驱动履带17,在各种状态的地面上行走,履带17能卷起土、泥等。如图8所示,配置在履带17附近的钣金加工的罩21、上面板24,由于是水平方向延伸的构成,所以,履带17卷起的土、泥等,重叠堆积地滞留在罩21、上面板24、24上。因此,作业者必须清除这些滞留的土、泥等,此外,如果土、泥等堆积不动,在油压挖掘机11行走时,也成为行走的阻力。为此,为落下罩21上的土,采取在罩21上开孔等对策。然而,罩21等,由于无论怎样也产生平面部分,所以难于解决容易载土的问题。因此,为了良好地落下土,考虑将下部行走体的构件12F分离形成中央部的箱状的转动箱部和两侧部的一对履带架,借助脚状的一对连结构件,将各履带架部连结在转动箱部的构成。如果采用该构成,由于转动箱部和履带架部借助一对连结构件连结,所以在一对连结构件之间形成空的空间,履带17卷上的土,通过该空的空间落下到地面上,良好地促进土下落。然而,以往,如图9所示,由于借助一块板的平板状的钣金加工的罩21、22,连接有时外加过大负荷的履带架14和转动箱20,外加给履带架14的负荷的应力传递给一块平面方向延伸的板罩21、22,所以,存在强度问题。可是,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借助另设的连结构件连结外加负荷的履带架部和中央部的转动箱部,所以,有可能因连结构件和中央部的转动箱部的连结结构,对车体产生破坏。因此,要将从履带架部传递施加给连结构件的负荷的应力,适当地从连结构件传递给中央部的转动箱部,连结构件和转动箱部的连结结构成为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状况,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机械,在作业时,能够适当地传递施加给车体的负荷,确保车体的强度,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焊接的可靠性。第1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履带式行走体的构架,具有箱状的中央构架、配置在中央构架两侧部外方的一对履带架、连结中央构架和履带架的中空状的连结构件;将中央构架和连结构件的接合部的中央构架的上面或下面与连结构件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或下面的各自的高度差中至少任意一个,分别设定为中央构架的上面板或下面板的厚度左右或其以下的尺寸。第2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机械,如第1专利技术所述,其特征在于在中央构架和连结构件的接合部,相对于中央构架的上面,接近上方或下方地配置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并且,同一高度地配置中央构架的下面与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第3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机械,如第1专利技术所述,其特征在于在中央构架和连结构件的接合部,同一高度地配置中央构架的上面与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并且,相对于中央构架的下面,接近上方或下方地配置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第4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机械,如第1专利技术所述,其特征在于在中央构架和连结构件的接合部,相对于中央构架的上面,接近上方或下方地配置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并且,相对于中央构架的下面,接近上方或下方地配置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第5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机械,如第1专利技术所述,其特征在于在中央构架和连结构件的接合部,同一高度地配置中央构架的上面和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并且,同一高度地配置中央构架的下面和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采用第1~第5专利技术的构成,由于传递到连结构件的上面板的负荷的应力顺利、效率地传递流入刚性高的中央构架的上面板,或者,传递到连结构件的下面板的负荷的应力顺利、效率地传递流入刚性高的中央构架的下面板,所以,能够确保车体的抗负荷强度,提高机械的可靠性。另外,在分别接近配置中央构架的上面板、下面板和连结构件的上面板、下面板的情况下,由于形成阶梯差部,所以容易准确进行焊接时的示教的动作位置定位,在简化焊接作用的同时,还提高焊接的可靠性。第6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机械,具有上部旋转体和下部行走体,下部行走体的构架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上部旋转体并具有围住侧面的侧板的中空状的中央构架、配置在中央构架两侧部外方的一对履带架、连结中央构架和履带架的中空状的连结构件,在中央构架的侧板上焊接连结构件的中央接合部,其特征在于使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接近中央构架的上面、同时配置在下方,并且,使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接近中央构架的下面、同时配置在上方;从而将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焊接在中央构架的侧板上。采用上述构成,由于使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接近中央构架的上面、同时配置在下方,并且,使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接近中央构架的下面、同时配置在上方,而由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和中央构架的上面形成阶梯差,此外,由于形成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和中央构架的下面构成的阶梯差,所以,容易准确进行焊接时的示教的动作位置定位,在简化焊接作用的同时,还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此外,由于接近地焊接中央构架的上面板和连结构件的上面板,并且,接近地焊接中央构架的下面板和连结构件的下面板,传递到连结构件的上面板的负荷的应力顺利、效率地传递流入刚性高的中央构架的上面板,此外,传递到连结构件的下面板的负荷的应力顺利、效率地传递流入刚性高的中央构架的下面板,所以,能够确保车体的抗负荷强度,提高机械的可靠性。第7专利技术涉及的建筑机械,如第6专利技术所述,其特征在于使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接近中央构架的上面、同时配置在下方形成尺寸与焊道的高度相同的阶梯差,并且,使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接近中央构架的下面、同时配置在上方形成尺寸与焊道的高度相同的阶梯差;从而将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焊接在中央构架的侧板上。如果采用上述构成,由于在连结构件上的中央接合部的上方设置与焊道的高度同一尺寸的阶梯差,此外,在中央接合部的下方设置与焊道的高度同一尺寸的阶梯差,所以,容易正确进行自动焊接时的示教的工作位置定位,在简化焊接作用的同时,还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此外,由于连结构件的中央接合部的上面和中央构架的上面形成的阶梯差,尺寸与焊道的高度相同,此外,连结构件的中央接合部的下面和中央构架的下面形成的阶梯差,尺寸与焊道的高度相同,所以,能够非常接近地焊接连结构件的上面板和中央构架的上面板,此外,能够非常接近地焊接连结构件的下面板和中央构架的下面板。因此,由于沿连结构件的上面板,顺利、效率地将传递的负荷的应力,传递流入刚性高的中央构架的上面板,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机械,其特征在于:履带式行走体的构架,具有:箱状的中央构架、配置在中央构架两侧部外方的一对履带架、连结中央构架和履带架的中空状的连结构件;将中央构架和连结构件的接合部的中央构架的上面或下面、与连结构件的中央接合部的上 面或下面的各自的高度差中至少任意一个,分别设定为中央构架的上面板或下面板的厚度左右或其以下的尺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刚辉仙波真一野口润浦濑广平西村孝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小松优特力株式会社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