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8480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0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工业电炉、旋转式模具铸造机和打磨机,所述工业电炉包括炉体以及包裹在炉体外表面的冷却夹层,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包括旋转台、一号铸造组件、二号铸造组件、三号铸造组件和四号铸造组件,所述二号铸造组件处设置有冷却机,所述冷却机包括上盖板、集水箱和内置水泵,所述打磨机包括打磨箱和成品仓,所述打磨箱的正下方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成品仓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正下方,所述打磨箱的成品出料管穿过所述通孔与成品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生产方式工人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生产效率低的缺陷,不仅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车间工作的危险性,而且生产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球生产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
技术介绍
耐磨钢球为研磨机用耐磨介质,是一种消耗品,主要用途是研磨物料,使物料达到使用标准,主要应用在矿山,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硅砂厂,煤化工等领域,在传统制造工艺中,需先将废钢和合金投入电炉熔化为高温金属溶液,再将高温金属溶液倒入耐磨钢球铸造模具中,再对铸造模具进行冷却,冷却后,从铸造模具中倒出耐磨钢球,再经过后续的打磨工作,才算完成耐磨钢球的制作,这样的生产方式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生产效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本技术不仅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车间工作的危险性,而且生产效率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工业电炉、旋转式模具铸造机、打磨机和PLC控制器,所述工业电炉包括炉体以及包裹在炉体外表面的冷却夹层,所述炉体的内壁设置有发热管,所述炉体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处设置有进料阀,所述炉体下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处设置有出料阀,所述出料口下端设置有输料管,所述输料管的内壁覆盖有耐高温涂层,所述炉体的左侧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底侧壁过进水管与所述冷却夹层的左下侧壁相连,所述水箱的右侧壁通过进水管与所述冷却夹层的左下侧壁相连,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设置在所述工业电炉的右下方,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包括旋转台、一号铸造组件、二号铸造组件、三号铸造组件和四号铸造组件,所述旋转台的正下方设置有一号电机,所述旋转台和一号电机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撑杆,所述旋转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旋转台下端面的中间位置相连,另一端与一号电机相连,所述一号铸造组件、二号铸造组件、三号铸造组件和四号铸造组件以所述旋转台为中心均匀分布;所述一号铸造组件包括上铸造模具、上支撑杆、下铸造模具和下支撑杆,所述上铸造模具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液孔,所述进液孔设置在所述输料管出液端的正下方,所述进液孔下方的上铸造模具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上半球形槽,所述下铸造模具的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对应的下半球形槽,所述上铸造模具的底部与所述下铸造模具的顶部相贴合,所述上半球形槽与下半球形槽配套构成球形腔体,所述上铸造模具通过所述上支撑杆与旋转台相连,所述上支撑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铸造模具的左侧面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旋转台的圆周侧面上,偏离所述上支撑杆正下方的所述旋转台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轴向方向与所述上支撑杆垂直,所述轴承上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与二号电机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撑杆的右侧壁相连,所述下支撑杆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杆的正下方,所述下支撑杆远离所述旋转台的一端与所述下铸造模具的右侧壁相连,所述二号铸造组件、三号铸造组件和四号铸造组件的结构与一号铸造组件的结构一致;所述二号铸造组件处设置有冷却机,所述冷却机包括上盖板、集水箱和内置水泵,所述内置水泵设置在集水箱内壁,所述上盖板下表面的后端部通过连接板与集水箱上表面的后端部相连,所述上盖板与集水箱的上表面平行,所述集水箱的上端面设置有入水口,所述上盖板的下端面均匀设置有垂直的喷头,所述喷头通过内置水管与所述内置水泵相连,所述二号铸造组件的铸造模具端位于所述喷头的正下方,所述集水箱的侧壁下方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设置有排水阀;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的右下方设置有所述打磨机,所述打磨机包括打磨箱和成品仓,所述打磨箱上端面设置有铸件进料管,所述打磨箱的上端面设置有振动电机,所述打磨箱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凸起,所述打磨箱的左右内壁之间设置有打磨杆,所述打磨杆一端与所述打磨箱左内壁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打磨箱的右内壁与设置在所述打磨箱外壁上的三号电机相连,所述打磨杆上均匀设置有凸起,所述打磨箱下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成品出料管,所述成品出料管处设置有电磁感应阀,所述打磨箱的正下方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打磨箱的下端面通过弹簧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所述成品仓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正下方,所述成品出料管穿过所述通孔与成品仓相连通,所述成品仓内设置有筛网,所述发热管、进料阀、出料阀、水泵、一号电机、二号电机、内置水泵、三号电机、振动电机和电磁感应阀均与PLC控制器相连。优选的,所述输料管上设置有调节阀。优选的,所述调节阀的转盘上套设有耐高温橡胶套。优选的,所述水箱上设置有温度表。优选的,所述一号电机与旋转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一号电机相连,所述减速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旋转支撑杆相连。优选的,所述筛网的孔径为3mm。优选的,所述耐高温涂层为有机硅陶瓷玻璃涂层。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带冷却夹层的工业电炉、旋转式模具铸造机、冷却机和打磨机的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PLC控制器进行智能控制,实现了耐磨钢球的半自动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的危险性;同时,在旋转式模具铸造机上对称设置有一号铸造组件、二号铸造组件、三号铸造组件和四号铸造组件,可以同时进行金属溶液注入、模具冷却、钢球倒出和合模四个步骤,大大减少了耐磨钢球生产的时间;本技术解决了传统生产方式工人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生产效率低的缺陷,不仅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车间工作的危险性,而且生产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号铸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工业电炉;11-炉体;111-进料管;1111-进料阀;112-出料口;12-输料管;121-调节阀;13-冷却夹层;14-水箱;141-温度表;15-进水管;151-水泵;16-出水管;2-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1-旋转台;22-旋转支撑轴;23-一号电机;231-减速器;24-第一铸造组件;241-上铸造模具;2411-进液孔;242-上支撑杆;243-下铸造模具;244-下支撑杆;245-轴承;246-固定块;25-第二铸造组件;26-第三铸造组件;27-第四铸造组件;3-冷却机;31-上盖板;311-喷头;32-集水箱;321-排水口;33-连接板;34-入水口;4-打磨机;41-打磨箱;411-铸件进料管;412-成品出料管;42-打磨杆;43-三号电机;44-弹簧;45-支撑板;46-成品仓;461-筛板;47-振动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3所示,一种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工业电炉1、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打磨机4和PLC控制器,所述工业电炉1包括炉体11以及包裹在炉体11外表面的冷却夹层13,所述炉体11的内壁设置有发热管,所述炉体11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料管111,所述进料管111处设置有进料阀1111,所述炉体1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出料口112,所述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工业电炉(1)、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打磨机(4)和PLC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业电炉(1)包括炉体(11)以及包裹在炉体(11)外表面的冷却夹层(13),所述炉体(11)的内壁设置有发热管,所述炉体(11)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料管(111),所述进料管(111)处设置有进料阀(1111),所述炉体(1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出料口(112),所述出料口(112)处设置有出料阀,所述出料口(112)下端设置有输料管(12),所述输料管(12)的内壁覆盖有耐高温涂层,所述炉体(11)的左侧设置有水箱(14),所述水箱(14)的底侧壁过进水管(15)与所述冷却夹层(13)的左下侧壁相连,所述水箱(14)的右侧壁通过进水管(15)与所述冷却夹层(13)的左下侧壁相连,所述进水管(15)上设置有水泵(151);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设置在所述工业电炉(1)的右下方,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包括旋转台(21)、一号铸造组件(24)、二号铸造组件(25)、三号铸造组件(26)和四号铸造组件(27),所述旋转台(21)的正下方设置有一号电机(23),所述旋转台(21)和一号电机(23)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撑杆(22),所述旋转支撑杆(22)一端与所述旋转台(2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相连,另一端与一号电机(23)相连,所述一号铸造组件(24)、二号铸造组件(25)、三号铸造组件(26)和四号铸造组件(27)以所述旋转台(21)为中心均匀分布;所述一号铸造组件(24)包括上铸造模具(241)、上支撑杆(242)、下铸造模具(243)和下支撑杆(244),所述上铸造模具(241)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液孔(2411),所述进液孔(2411)设置在所述输料管(12)出液端的正下方,所述进液孔(2411)下方的上铸造模具(241)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上半球形槽,所述下铸造模具(243)的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对应的下半球形槽,所述上铸造模具(241)的底部与所述下铸造模具(243)的顶部相贴合,所述上半球形槽与下半球形槽配套构成球形腔体,所述上铸造模具(241)通过所述上支撑杆(242)与旋转台(21)相连,所述上支撑杆(2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铸造模具(241)的左侧面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旋转台(21)的圆周侧面上,偏离所述上支撑杆(242)正下方的所述旋转台(21)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块(246),所述固定块(246)内设置有轴承(245),所述轴承(245)的轴向方向与所述上支撑杆(242)垂直,所述轴承(245)上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与二号电机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撑杆(244)的右侧壁相连,所述下支撑杆(244)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杆(242)的正下方,所述下支撑杆(244)远离所述旋转台(21)的一端与所述下铸造模具(243)的右侧壁相连,所述二号铸造组件(25)、三号铸造组件(26)和四号铸造组件(27)的结构与一号铸造组件(24)的结构一致;所述二号铸造组件(25)处设置有冷却机(3),所述冷却机(3)包括上盖板(31)、集水箱(32)和内置水泵,所述内置水泵设置在集水箱内壁,所述上盖板(31)下表面的后端部通过连接板(33)与集水箱(32)上表面的后端部相连,所述上盖板(31)与集水箱(32)的上表面平行,所述集水箱(32)的上端面设置有入水口(34),所述上盖板(31)的下端面均匀设置有垂直的喷头(311),所述喷头(311)通过内置水管与所述内置水泵相连,所述二号铸造组件(25)的铸造模具端位于所述喷头(311)的正下方,所述集水箱(32)的侧壁下方设置有排水口(321),所述排水口(321)处设置有排水阀;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的右下方设置有所述打磨机(4),所述打磨机(4)包括打磨箱(41)和成品仓(46),所述打磨箱(41)上端面设置有铸件进料管(411),所述打磨箱(41)的上端面设置有振动电机(47),所述打磨箱(41)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凸起,所述打磨箱(41)的左右内壁之间设置有打磨杆(42),所述打磨杆(42)一端与所述打磨箱(41)左内壁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打磨箱(41)的右内壁与设置在所述打磨箱(41)外壁上的三号电机相连,所述打磨杆(42)上均匀设置有凸起,所述打磨箱(4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成品出料管(412),所述成品出料管(412)处设置有电磁感应阀,所述打磨箱(41)的正下方设置有支撑板(45),所述支撑板(4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打磨箱(41)的下端面通过弹簧(44)与所述支撑板(45)相连,所述成品仓(46)设置在所述支撑板(45)的正下方,所述成品出料管(412)穿过所述通孔与成品仓(46)相连通,所述成品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锰耐磨钢球制备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工业电炉(1)、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打磨机(4)和PLC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业电炉(1)包括炉体(11)以及包裹在炉体(11)外表面的冷却夹层(13),所述炉体(11)的内壁设置有发热管,所述炉体(11)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料管(111),所述进料管(111)处设置有进料阀(1111),所述炉体(1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出料口(112),所述出料口(112)处设置有出料阀,所述出料口(112)下端设置有输料管(12),所述输料管(12)的内壁覆盖有耐高温涂层,所述炉体(11)的左侧设置有水箱(14),所述水箱(14)的底侧壁过进水管(15)与所述冷却夹层(13)的左下侧壁相连,所述水箱(14)的右侧壁通过进水管(15)与所述冷却夹层(13)的左下侧壁相连,所述进水管(15)上设置有水泵(151);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设置在所述工业电炉(1)的右下方,所述旋转式模具铸造机(2)包括旋转台(21)、一号铸造组件(24)、二号铸造组件(25)、三号铸造组件(26)和四号铸造组件(27),所述旋转台(21)的正下方设置有一号电机(23),所述旋转台(21)和一号电机(23)之间设置有旋转支撑杆(22),所述旋转支撑杆(22)一端与所述旋转台(2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相连,另一端与一号电机(23)相连,所述一号铸造组件(24)、二号铸造组件(25)、三号铸造组件(26)和四号铸造组件(27)以所述旋转台(21)为中心均匀分布;所述一号铸造组件(24)包括上铸造模具(241)、上支撑杆(242)、下铸造模具(243)和下支撑杆(244),所述上铸造模具(241)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液孔(2411),所述进液孔(2411)设置在所述输料管(12)出液端的正下方,所述进液孔(2411)下方的上铸造模具(241)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上半球形槽,所述下铸造模具(243)的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对应的下半球形槽,所述上铸造模具(241)的底部与所述下铸造模具(243)的顶部相贴合,所述上半球形槽与下半球形槽配套构成球形腔体,所述上铸造模具(241)通过所述上支撑杆(242)与旋转台(21)相连,所述上支撑杆(2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铸造模具(241)的左侧面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旋转台(21)的圆周侧面上,偏离所述上支撑杆(242)正下方的所述旋转台(21)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块(246),所述固定块(246)内设置有轴承(245),所述轴承(245)的轴向方向与所述上支撑杆(242)垂直,所述轴承(245)上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与二号电机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撑杆(244)的右侧壁相连,所述下支撑杆(244)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杆(242)的正下方,所述下支撑杆(244)远离所述旋转台(21)的一端与所述下铸造模具(243)的右侧壁相连,所述二号铸造组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雪剑周华黄明富徐群坤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金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