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7722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0 17:53
本申请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基板以及承载于基板上的多个灯源、荧光膜、指向膜和增亮膜,所述荧光膜位于灯源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指向膜和增亮膜位于荧光膜的出光方向上,且指向膜位于荧光膜和增亮膜之间,所述指向膜包括透明本体及多个锥形凸起,多个锥形凸起在透明本体一侧的表面上间隔排布,且锥形凸起的中心角为锐角。基于此,本申请能够提升增亮膜的一次出光效率,增强背光模组的正面出光亮度,增强显示装置的正面显示亮度。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a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he backlight module comprises a substrate and a plurality of light sources, fluorescent films, pointing films and brightening films loaded on the substrate. The fluorescent films are located in the direction of light output of the lamp source. The pointing films and brightening films are located in the direction of light output of the fluorescent films, and the pointing films are located between the fluorescent films and brightening films. The pointing films include transparent books. The body and a plurality of conical protrusions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on the surface of one side of the transparent body, and the central angle of the conical protrusion is an acute angle. Based on this, the application can improve the primary luminous efficiency of the brightening film, enhance the positive luminous brightness of the backlight module, and enhance the positive display brightness of the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通常在其下边框(border)预留有驱动结合区。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的下边框11设置有走线扇出(fanout)区12、IC结合(Integrated-Circuitbonding)区13和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结合区14,走线扇出区12扇出数据线等走线,IC结合区13排布有源极驱动器等IC,FPC结合区14排布有FPC,这三个区域导致下边框11的宽度难以降低。为了提高屏占比,现有显示装置已普遍采用COF(CircuitOnFilm,胶片电路)设计,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20的下边框21仅设置有FPC结合区22,IC23直接设置于该FPC结合区22内。上述显示装置20的背光模组(BacklightModule)可为侧入式或直下式。如图3所示,在侧入式背光模组30的结构设计中,灯源31位于导光板32的侧方,并且灯源31和导光板32的有效工作区域(即与显示装置20的有效显示区24相重叠的区域)之间需要预留有用于光线混合的混光区33,才能确保出光均匀,并避免在灯源31附近产生hotspot(热点)。为了有效利用空间,结合图2和图3所示,灯源31设置于显示装置20的下边框21内。但灯源31本身具有一定厚度,且混光区32的尺寸关系到显示装置20的出光均匀性,其尺寸很难压缩,从而导致下边框21的尺寸依然较大。一般来说,下边框21的极限尺寸约为2~3毫米,与左右边框为小于1毫米仍具有较大差距。而在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20中,灯源位于显示装置20的有效显示区24的背后而非侧方,从而能够有利于降低下边框21的尺寸。但是,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经扩散膜(diffusion)出射的光均匀分布,为朗伯型光,其发散角一般为100°~160°,这其中只有一部分光的发散角符合增亮膜(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BEF)允许出射的角度,其余部分的光会被增亮膜反射,因此会导致增亮膜的一次出光效率较低,显示装置20的正面显示亮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提升增亮膜的一次出光效率,有利于增强显示装置的正面显示亮度。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基板以及承载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灯源、荧光膜、指向膜和增亮膜,所述荧光膜位于所述灯源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指向膜和增亮膜位于所述荧光膜的出光方向上,且所述指向膜位于所述荧光膜和所述增亮膜之间,所述指向膜包括透明本体以及多个锥形凸起,所述多个锥形凸起在所述透明本体一侧的表面上间隔排布,且所述锥形凸起的中心角为锐角。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有益效果:本申请设计在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荧光膜和增亮膜之间增加指向膜,该指向膜的锥形凸起的中心角为锐角,经过扩散膜出射的朗伯型光在进入指向膜后会沿着锥形凸起的中心角方向分布,由此将均匀分布的光变为指向性分布的光,有利于光在传导至增亮膜时具有增亮膜出射所需的角度,从而能够增亮膜的一次出光效率,增强背光模组的正面出光亮度,以此有利于增强显示装置的正面显示亮度。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一实施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指向膜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的首要目的是:在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荧光膜和增亮膜之间增加指向膜,该指向膜的锥形凸起的中心角为锐角,即锥形凸起朝向预定方向倾斜,经过扩散膜出射的朗伯型光在进入指向膜后会沿着锥形凸起的中心角方向分布,由此将均匀分布的光变为指向性分布的光,有利于光在传导至增亮膜时具有增亮膜出射所需的角度,于此,本申请可以提升增亮膜的一次出光效率,增强背光模组的正面出光亮度,以此有利于增强显示装置的正面显示亮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并且,全文所采用的方向性术语,例如“上”、“下”等,均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各个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4,所述背光模组40包括基板41及位于该基板41上的各层结构:多个灯源42、荧光膜43、扩散膜44、指向膜45和增亮膜46。基板41可视为背光模组40的驱动基板,不仅承载上述结构元件,还可以排布驱动多个灯源32发光的驱动电路,例如FPC(或者PCB,全称Printed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IC及相关走线。多个灯源42呈阵列形式排布于基板41上,且分别单独与驱动电路连接,并在其驱动下发出预定颜色的光,例如蓝光。该灯源42可以为mini-LED,每一灯源42的尺寸可以为100~1000μm,相邻灯源4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00~2000μm,以此构成微型发光阵列。这些灯源42位于同一层,例如可设于一平坦层中,具体地,当多个灯源42排布完成后在相邻灯源42之间涂布形成平坦层,该平坦层的上表面为平面,以有利于与荧光膜43结合。当然,本申请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平坦层,而是通过荧光膜43直接覆盖多个灯源42,其中,荧光膜43可以采用热压合方式制备形成,由于制备荧光膜43的材料在高温(<300℃)下为熔融状态,因此最终制得的荧光膜43与多个灯源42和基板41紧密接触。对此,灯源42的封装层和基板41应该选用耐高温材质制得。荧光膜43设置于灯源42的出光方向上。其中,该荧光膜43可以由荧光介质(又称光致发光粒子)、散射颗粒431和透明胶(例如透明硅胶)等混合形成,并且,通过控制荧光介质和散射颗粒431的比例可以微调荧光膜43所出射的光的波长和混光均匀性。所述荧光介质在被波长较短的光激发时会发出波长较长的光,举例而言,若将灯源42发出的光视为第一原色光,则荧光介质在被所述第一原色光激发时可以发出第二原色光和第三原色光,且该第二原色光和第三原色光的波长均大于第一原色光的波长。所述散射颗粒431为透明材质并用于对光进行散射,且其折射率小于制备荧光膜43的透明胶的折射率,从而使得光线经过荧光膜43出射后具有较大的出光角度。扩散膜44设置于荧光膜43的出光方向上,并用于将荧光膜43出射的光变为均匀分布,即变为朗伯型光。指向膜45和增亮膜46依次设置于扩散膜44的出光方向上。如图5所示,所述指向膜45包括透明本体451以及多个锥形凸起452,这些锥形凸起452在透明本体451一侧的表面上间隔排布,且各自的宽度P相等,例如均为1~50μm,另外,这些锥形凸起452中任意相邻两个锥形凸起45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相等。所述锥形凸起452可以朝向荧光膜44的一侧设置,也可以朝向增亮膜46的一侧设置。所述锥形凸起452的中心角θ为锐角,例如为10~60°,所谓中心角θ即为所述锥形凸起452的顶角ψ的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基板以及承载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灯源、荧光膜、指向膜和增亮膜,所述荧光膜位于所述灯源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指向膜和增亮膜位于所述荧光膜的出光方向上,且所述指向膜位于所述荧光膜和所述增亮膜之间,所述指向膜包括透明本体以及多个锥形凸起,所述多个锥形凸起在所述透明本体一侧的表面上间隔排布,且所述锥形凸起的中心角为锐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基板以及承载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灯源、荧光膜、指向膜和增亮膜,所述荧光膜位于所述灯源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指向膜和增亮膜位于所述荧光膜的出光方向上,且所述指向膜位于所述荧光膜和所述增亮膜之间,所述指向膜包括透明本体以及多个锥形凸起,所述多个锥形凸起在所述透明本体一侧的表面上间隔排布,且所述锥形凸起的中心角为锐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凸起的中心角为10~6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凸起的顶角为锐角,且其角度至少大于30°。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向膜为一体成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向膜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