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710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背光模组和白色中胶框,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下框和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下框上的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组,所述下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中胶框套设在所述下框上,所述中胶框包括承载部和由承载部边缘向下延伸的挡壁,所述承载部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由于承载部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当用户斜看时,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不会通过承载部边缘的侧边反射到用户眼睛,而是因为倒角而使光线被反射回去,从而防止斜看亮线的情况产生;而中胶框的颜色仍然可以选用白色,其大部分光线不会被吸收,从而防止降低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模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显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传统的背光模组和中胶框配合使用时,由于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会通过中胶框的侧边反射到用户眼睛,所以常常在可视区域边缘伴随有亮线产生,特别是在用户斜看时尤其严重,行业内通常将中胶框的颜色选为黑色的,以吸收此部分光线,防止斜看亮线的产生,但是如果采用黑色的中胶框,其可视区域内的正常光线也将部分被吸收,导致显示亮度相对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由于承载部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当用户斜看时,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不会通过承载部边缘的侧边反射到用户眼睛,而是因为倒角而使光线被反射回去,从而防止斜看亮线的情况产生;而中胶框的颜色仍然可以选用白色,其大部分光线不会被吸收,从而防止降低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背光模组和白色中胶框,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下框和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下框上的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组,所述下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中胶框套设在所述下框上,所述中胶框包括承载部和由承载部边缘向下延伸的挡壁,所述承载部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进一步地,所述倒角为倒圆角或倒直角。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部的厚度为H,所述倒角的尺寸为C,其中C≥1/2H。进一步地,所述侧壁上还设有FPC和设于所述FPC上的LED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承载部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当用户斜看时,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不会通过承载部边缘的侧边反射到用户眼睛,而是因为倒角而使光线被反射回去,从而防止斜看亮线的情况产生;而中胶框的颜色仍然可以选用白色,其大部分光线不会被吸收,从而防止降低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处放大图。图5为图4的进一步改进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的FPC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背光模组和白色中胶框1,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下框2和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下框2上的反射片、导光板3和光学膜组4,所述下框2包括底板21和由底板21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22,所述底板21和所述侧壁22相互垂直;所述中胶框1套设在所述下框2上,其通过卡扣扣合固定,所述中胶框1包括承载部11和由承载部11边缘向下延伸的挡壁12,所述承载部11和所述挡壁12相互垂直,所述承载部11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13。由于承载部11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13,当用户斜看时,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不会通过承载部11边缘的侧边反射到用户眼睛,而是因为倒角13而使光线被反射回去,从而防止斜看亮线的情况产生;而中胶框1的颜色仍然可以选用白色,其大部分光线不会被吸收,从而防止降低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请结合图1和图2,进一步地,所述倒角13为倒圆角或倒直角。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部11的厚度为H,所述倒角13的尺寸为C,其中C≥1/2H,当倒角13为倒圆角时,倒角13的尺寸C为半径,其优选为C≥1/2H。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部11的外侧表面设有粗糙面,其可使没有被吸收的光线产生漫反射,进一步防止此部分光线进入用户眼睛,从而防止斜看亮线的产生。进一步地,所述侧壁22上还设有FPC5和设于所述FPC5上的LED灯。请参阅图3和图4,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3的上表面其中一侧还设有双面粘6,所述双面粘6的下表面具有粘性,其粘贴固定于所述导光板3上,所述双面粘6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台阶61,所述台阶61表面具有粘性;所述光学膜组4设于所述双面粘6上,所述光学膜组4包括至少一层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双面粘6的台阶61上,所述台阶61的数量与所述光学膜片的数量相对应。每个所述台阶61的高度大于每层所述光学膜片的高度,本实施例的光学膜组4优选为依次叠加设置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所述台阶61优选为三个,其与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相对应。由于台阶61表面具有粘性,其可使光学膜片固定在台阶61表面上;双面粘6可由模切厂完成,组装只需一次贴附,可以自动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也避免了在导光板3上设置台阶61而导致的粘不住光学膜片和产生亮线的问题;导光板3模具制造也更简单,发光效果更容易处理;双面粘6与显示模组的可视区域的距离可设置的更小。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所述双面粘6包括叠加层62和粘胶层63,所述叠加层62形成有所述台阶61,所述粘胶层63设于所述台阶61上。叠加层62可由长短不一的多层结构构成,以形成该台阶61,该多层结构的每一层的高度可根据光学膜片的高度来设计,从而保证双面粘6的高度与光学膜片的高度一致。进一步地,所述叠加层62的材料优选为薄膜材料,更优地,该材料优选为PET。请参阅图6,进一步地,该FPC5包括基材层51,基材层51的上表面设置有电路层52,基材层51的下表面设置有金属散热层53,其设置方式可以为电路层52、金属散热层53分别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基材层51上。由于基材层51的厚度较薄,FPC5上的热量可以通过基材层51扩散到金属散热层53,该金属散热层53能够有效增大FPC5的散热面积,起到均匀散热的作用,从而提高了FPC5的散热效率。其中基材层51可以为聚酰亚胺、聚酯、聚砜或聚四氟乙烯中的任意一种,双面胶为丙烯酸胶层或环氧树脂胶层中的任意一种,该金属散热层53可以为铜箔层。进一步地,FPC5还包括至少一个贯穿基材层51、电路层52以及金属散热层53的通孔54,该通孔54的内壁设置有与电路层52、金属散热层53接触的导热层,利用通孔54处良好的导热性能,可电性连接基材层51两侧的电路层52以及金属散热层53,发挥良好的导热功能,且导热层可提供导热功能,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其中,该导热层可以为铜胶导电油墨层。进一步地,在通孔54内设置有与外部导热结构连接的导热体,该导热体从电路层52的一侧与外部导热结构相连接,还与通孔54内的导热层相接触,以使得电路层52、金属散热层53可以通过通孔54与外部导热结构相连接,从而使得FPC5中的热量通过该通孔54中的导热体扩散至外部导热结构,以进一步提高FPC5的散热效率。优选地,为了使通孔54可以与外部导热结构相连接,该通孔54设置于FPC5的边缘位置。进一步地,该金属散热层53为均匀散热结构,其结构可以为网状结构、条状结构、波浪状结构或蜂窝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通过该均匀散热结构,能够更好地提高散热效果。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背光模组,其包括下框和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下框上的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组,所述下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白色中胶框,其套设在所述下框上,所述中胶框包括承载部和由承载部边缘向下延伸的挡壁,所述承载部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背光模组,其包括下框和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下框上的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组,所述下框包括底板和由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白色中胶框,其套设在所述下框上,所述中胶框包括承载部和由承载部边缘向下延伸的挡壁,所述承载部下表面的外缘处设有倒角。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佳民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