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用配流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7646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0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用配流盘,属于液压元件技术领域。通过在配流盘上设计阻尼孔和预压缩容腔,为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叶片所形成的封闭容腔增加了一个缓存区,来降低叶片所形成的封闭容腔在升压和降压过程中油液的压力梯度,从而降低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工作腔在高低压切换时的压力冲击,减小马达振动和噪声。

A new distributor for vane continuous rotary electrohydraulic servomoto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new vane type valve plate for continuous rotary electro-hydraulic servo motor,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By designing damping holes and pre-compression chambers on the valve plate, a buffer area is added to the closed chamber formed by the blade of the vane type continuous rotary electro-hydraulic servomotor to reduce the pressure gradient of the oil in the closed chamber formed by the vane during the boost and step-down process, thereby reducing the pressure gradient of the vane type continuous rotary electro-hydraulic servomotor. The pressure shock of the working chamber during high and low voltage switching reduces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of the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用配流盘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元件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用配流盘。
技术介绍
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作为大负载仿真转台的驱动元件,在马达运转过程中,工作腔在高低压切换时由于油液压差较大而造成的压力冲击不仅会破坏叶片的正常工作状态,而且对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的超低速性能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在工作腔在高低压切换时,油液还会产生气穴现象,并由此产生振动和噪声,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目前市场上通用的技术手段是在配流盘上开三角缓冲槽来减小压力冲击,降低马达噪声。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以上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技术指标并不理想,为更好的降低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工作腔在高低压切换时的压力冲击,减小马达振动和噪声,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用配流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更好的降低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工作腔在高低压切换时的压力冲击,减小马达振动和噪声,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用配流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包括腰型槽一(1)、油道一(2)、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用配流盘,包括腰型槽一(1)、油道一(2)、腰型槽五(3)、油道五(4)、三角缓冲槽(5)、腰型槽六(6)、腰型槽二(7)、油道二(8)、油道三(9)、腰型槽三(10)、轴孔(11)、油道六(12)、阻尼孔(13)、预压缩容腔(14)、油道四(15)、腰型槽四(16),其特征在于:三角缓冲槽(5)分别位于腰型槽一(1)、腰型槽二(7)、腰型槽三(10)和腰型槽四(16)的两端,结构相同,油道一(2)、油道二(8)、油道三(9)、油道四(15)分别位于腰型槽一(1)、腰型槽二(7)、腰型槽三(10)和腰型槽四(16)的内部,腰型槽五(3)与腰型槽六(6)相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用配流盘,包括腰型槽一(1)、油道一(2)、腰型槽五(3)、油道五(4)、三角缓冲槽(5)、腰型槽六(6)、腰型槽二(7)、油道二(8)、油道三(9)、腰型槽三(10)、轴孔(11)、油道六(12)、阻尼孔(13)、预压缩容腔(14)、油道四(15)、腰型槽四(16),其特征在于:三角缓冲槽(5)分别位于腰型槽一(1)、腰型槽二(7)、腰型槽三(10)和腰型槽四(16)的两端,结构相同,油道一(2)、油道二(8)、油道三(9)、油道四(15)分别位于腰型槽一(1)、腰型槽二(7)、腰型槽三(10)和腰型槽四(16)的内部,腰型槽五(3)与腰型槽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晶陈帅刘美珍刘昊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