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泡产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5086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6 1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气泡产生器,包括进水管,与进水管螺纹连接的外壳,且螺纹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一进气通道;置于外壳内的增压管,增压管与外壳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与第一进气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气泡产生管,气泡产生管靠近增压管的端面与所述增压管上对应的端面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三进气通道。增压管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的内径小于第一进水口的内径,从而使得第一出水口处的水压大于第一进水口处的水压,进而使得第一出水口处的流速加大,将经由三个进气通道的空气吸入气泡产生管内并与水混合产生大气泡,外壳内还设有切割器,通过切割器将大气泡切割成微气泡。

Microbubble generato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icrobubble generator, which comprises a water inlet pipe, a shell connected with the thread of the water inlet pipe, and a gap between the threads and forms a first air inlet passage; a pressurized pipe arranged in the casing, a gap between the pressurized pipe and the outer casing and a second air inlet passag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ir inlet passage are arranged in the casing; The bubble generating tube in the casing is close to the end face of the booster tube and the corresponding end face of the booster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gap and a third inlet channel is formed. The supercharged pipe includes the first inlet and the first outlet,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first outlet is smaller than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first inlet, so that the water pressure at the first outlet is greater than that at the first inlet, thereby increasing the flow velocity at the first outlet, and sucking air through the three inlet channels into the tube to produce bubbles and merging with the tube. Water mixing produces air bubbles. A cutter is also provided in the outer shell, through which large bubbles are cut into micro bubb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气泡产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气泡产生装置,特指一种微气泡产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于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注重。由于微气泡的直径量级非常小,对于蔬菜清洗、健康沐浴,以至废水处理、杀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广泛应用于养殖业、农业、林业、医疗业等。现有的微气泡产生器为了将空气引入装置内并与水混合产生气泡,通常需要在该装置外壳上开设进气用的通道。然而,开设进气通道必然导致装置的外表面会留下明显的孔洞,外观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微气泡产生器必须开设进气孔而导致外观欠佳。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气泡产生器,其包括:进水管,内部形成有进水通道;与所述进水管螺纹连接的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且所述外壳与所述进水管的螺纹连接处留设有间隙并形成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和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一进气通道,所述外壳远离所述进水管的端部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的气泡流出口;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增压管,所述增压管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所述增压管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内径,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水口处的水压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处的水压,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水口处水的流速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处水的流速,且所述增压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气泡产生管,所述气泡产生管靠近所述增压管的端面与所述增压管上对应的端面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三进气通道,所述第三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使得水流出所述第一出水口时,通过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通道和第三进气通道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并与水混合产生大气泡;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切割器,所述切割器对应所述气泡流出口设置,通过所述切割器将所述大气泡切割成微气泡。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产生微气泡的原理为:通过所述增压管加大所述第一出水口处的水的流速并使该处产生压强,并通过三个进气通道将外界空气吸入气泡产生管内,从而实现空气与水混合产生大气泡,进而通过切割器将所述大气泡切割形成微气泡。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通道通过进水管与外壳的连接面上的间隙、外壳与增压管的连接面上的间隙以及增压管与气泡产生管的连接面上的间隙组成,在实现外界空气可通过进气通道进入气泡产生管的同时,不需要另外在装置上开设进气孔,使得装置外表面完整,不仅外观更为美观,且免去了开孔步骤,制作也更为简便。另外,现有技术中进气孔的孔径通常比较大,进气量不可控,导致产生的微气泡中含有部分大于50微米直径的气泡。而本专利技术的进气通道是通过零部件的装配面上的间隙来进气,可通过调节装配的紧密程度来控制进气量,从而使得产生的微气泡的大小和数量更为稳定。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泡产生管靠近所述增压管的端面上形成有一圈凸出部,所述增压管的端面对应所述凸出部形成有一圈凹陷部,所述第三进气通道包括开设于所述凸出部上靠近所述增压管的端面的进气槽。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泡产生管的外侧壁和所述增压管的外侧壁平齐,所述第三进气通道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凸出部的外侧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的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连通所述进气槽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泡产生管具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位于靠近所述增压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远离所述增压管的一端;所述增压管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周围形成出水部,所述出水部伸入所述第二进水口内,使得所述第一出水口置于所述第二进水口内,所述第三进气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出水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凸出部的内侧面之间的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连通所述进气槽和所述第二进水口。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泡产生管包括靠近所述第二进水口的气液混合部,所述气液混合部为漏斗状,且其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口处的内径大于远离所述第二进水口处的内径。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泡产生管还包括靠近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扩张引导部,所述扩张引导部位于所述第二出水口处的内径大于远离所述第二出水口处的内径,所述扩张引导部位于所述第二出水口形成有与所述气泡流出口连通的安装空间,所述切割器卡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水管靠近所述增压管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嵌槽,所述嵌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表面抵靠于所述增压管上对应的端面。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泡产生管的外侧壁开设有一圈第二嵌槽,所述第二嵌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以使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于所述气泡产生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切割器为切割网,所述切割网上开设有多个方形的切割孔。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切割器为涡轮,通过所述涡轮旋转从而将所述大气泡切割成微气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进气通道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气泡产生管上设有进气槽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进水管10;外螺纹11;外壳20;内螺纹21;端面22;气泡流出口23;增压管30;插入部301;出水部302;第一进水口31;第一出水口32;气泡产生管40;气液混合部401;扩张引导部402;凸出部403;第二进水口41;第二出水口42;安装空间43;第一进气通道51;连通间隙511;第二进气通道52;第三进气通道53;第一缝隙531;第二缝隙532;进气槽533;切割网60;第一密封圈71;第二密封圈7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微气泡产生器包括进水管10、外壳20、增压管30、气泡产生管40、进气通道、切割器60以及两个密封圈。其中,进水管10的外侧面设有外螺纹11,外壳20的内侧面设有对应外螺纹11设有内螺纹21,外壳20的一端部和进水管10螺纹连接,且外螺纹11与内螺纹21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连通外壳20内外部的第一进气通道51。进水管10内形成有进水通道,外壳20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且外壳20远离进水管10的一端开设有连通于容置空间的气泡流出口23。增压管30置于外壳20的容置空间内,增压管3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进水口31和第一出水口32,第一进水口31与进水管10的进水通道连通,第一出水口32的内径小于第一进水口31的内径,从而使得第一出水口32处的水压大于第一进水口31处的水压,进而使得第一出水口32处的流速大于第一进水口31处的流速。优选地,所述增压管30的内径从第一进水口31至第一出水口32逐渐减小。且,增压管30的外侧壁与外壳20的内侧壁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与第一进气通道51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52。气泡产生管40置于外壳20的容置空间内、且与第一出水口32连通,气泡产生管40具有第二进水口41和第二出水口42,第二进水口41位于靠近增压管30的一端,第二出水口42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气泡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内部形成有进水通道;与所述进水管螺纹连接的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且所述外壳与所述进水管的螺纹连接处留设有间隙并形成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和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一进气通道,所述外壳远离所述进水管的端部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的气泡流出口;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增压管,所述增压管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所述增压管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内径,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水口处的水压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处的水压,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水口处水的流速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处水的流速,且所述增压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气泡产生管,所述气泡产生管靠近所述增压管的端面与所述增压管上对应的端面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三进气通道,所述第三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使得水流出所述第一出水口时,通过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通道和第三进气通道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并与水混合产生大气泡;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切割器,所述切割器对应所述气泡流出口设置,通过所述切割器将所述大气泡切割成微气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气泡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内部形成有进水通道;与所述进水管螺纹连接的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且所述外壳与所述进水管的螺纹连接处留设有间隙并形成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和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一进气通道,所述外壳远离所述进水管的端部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的气泡流出口;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增压管,所述增压管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所述增压管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进水口的内径,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水口处的水压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处的水压,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水口处水的流速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处水的流速,且所述增压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气泡产生管,所述气泡产生管靠近所述增压管的端面与所述增压管上对应的端面之间留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三进气通道,所述第三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使得水流出所述第一出水口时,通过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第二进气通道和第三进气通道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并与水混合产生大气泡;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切割器,所述切割器对应所述气泡流出口设置,通过所述切割器将所述大气泡切割成微气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气泡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产生管靠近所述增压管的端面上形成有一圈凸出部,所述增压管的端面对应所述凸出部形成有一圈凹陷部,所述第三进气通道包括开设于所述凸出部上靠近所述增压管的端面的进气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气泡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产生管的外侧壁和所述增压管的外侧壁平齐,所述第三进气通道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凸出部的外侧部与所述凹陷部之间的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松蔡木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久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