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4795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9:38
限制壳体内的端子零件进行不必要的移动。在壳体(10)形成有基板收纳空间(15),在端子零件(30)形成有弹性接触部(32),弹性接触部(32)与插入到基板收纳空间(15)的电路板(40)弹性地接触,在端子收纳室(12)的内壁部形成有接受部(22),在端子零件(30)形成有嵌合部(34),嵌合部(34)以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位被限制的状态与接受部(22)嵌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壳体,在所述壳体形成有端子收纳室;以及端子零件,其从后方插入到端子收纳室。在壳体内形成有在其正面以狭缝状开口的基板收纳空间,在端子零件的前端部形成的弹性接触部面对基板收纳空间。若电路板插入到基板收纳空间内,则弹性接触部与电路板的触点部弹性地抵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86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插入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零件利用矛状件的卡止来防止脱离。但是,在端子零件的插入过程中,矛状件弹性变形,端子零件被正规插入后,矛状件弹性复位而与端子零件卡止。因此,端子零件能在和端子收纳室的正面壁抵接的位置与和矛状件卡止的位置之间稍微前后移动。因此,有可能在与端子零件连接的电线在壳体的外部振动的情况下,端子零件基于该振动而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导致在端子零件的弹性接触片与电路板的触点部之间产生微滑动摩耗。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上述事情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限制壳体内的端子零件进行不必要的移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形成有端子收纳室;端子零件,其从所述壳体的后方插入到所述端子收纳室;基板收纳空间,其形成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基板收纳空间在所述壳体的正面以狭缝状开口;弹性接触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零件,所述弹性接触部与插入到所述基板收纳空间的电路板弹性地接触;接受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内壁部;以及嵌合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零件,所述嵌合部以向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被限制的状态与所述接受部嵌合。专利技术效果通过接受部和嵌合部的嵌合,从而能限制端子零件相对于电路板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位。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侧截面图。图2是示出在连接器连接有电路板的状态的侧截面图。图3是示出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示出端子零件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端子零件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端子零件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嵌合部配设于所述端子零件的外表面中的位于与所述弹性接触部的形成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根据此结构,因为通过弹性接触部与电路板弹性地接触,从而嵌合部被接受侧按压,所以端子零件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被更确实地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电路板未插入到所述基板收纳空间的状态下,所述端子零件能向使所述嵌合部从所述接受部分开的方向移位。根据此结构,就算不使嵌合部弹性变形,也能使嵌合部与接受部嵌合。本专利技术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嵌合部与所述接受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相对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接受部的嵌合方向倾斜的限制面。根据此结构,因为通过弹性接触部的弹性复原力,从而在限制面使得嵌合部与接受部确实地抵接,所以端子零件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更确实地限制。<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至图6对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然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的方向,将图1~4的右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的方向,将在图1~5中示出的朝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本实施例的连接器A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以及收纳到壳体10内的多个端子零件30。壳体10通过组装壳体主体11和前保持件16而构成。在壳体主体11内形成有端子收纳室12,端子收纳室12形成为沿前后方向贯通壳体主体11的形态。端子收纳室12形成为沿上下排列的端子收纳室彼此成对,且多对端子收纳室12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并列排列。在上段侧的端子收纳室12形成有矛状件13,矛状件13沿上段侧的端子收纳室12的上壁面向前方以悬臂状延伸出。在矛状件13形成有防脱突起14。矛状件13通过使防脱突起14与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2内的端子零件30卡止从而防止端子零件30脱落。在端子零件30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2的过程中,矛状件13与端子零件30干渉而向上方弹性变形。在下段侧端子收纳室12也形成有与上段侧的矛状件13上下对称的矛状件13。另外,在上段侧的端子收纳室12与下段侧的端子收纳室12之间形成有沿左右方向细长地延伸的狭缝状的基板收纳空间15。基板收纳空间15在壳体10的前端面开放,并且与上下两端子收纳室12的前端部连通。电路板40的连接端缘部40E从壳体10的前方插入到基板收纳空间15内。电路板40安装于基板保持件42。在连接端缘部40E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触点部(图示省大致)。在触点部的表面(与后述的弹性接触部32接触的接触面)实施有基于镀锡(图示省大致)的表面处理。前保持件16组装于壳体主体11的前端部。前保持件16具有将上下两端子收纳室12的前端的开口分别闭塞的上下对称的一对前壁部17。在上侧的前壁部17与下侧的前壁部17之间开设有基板插入口18,基板插入口18形成为与基板收纳空间15的前端连通的横向较长的狭缝状。电路板40的连接端缘部40E贯通基板插入口18。前保持件16具有将壳体主体11的外周包围的周壁部19。周壁部19的前端与前壁部17相连。在周壁部19形成有挠曲空间20,挠曲空间20用于容许矛状件13通过与端子零件30干涉而进行弹性变形。前保持件16具有与各端子收纳室12对应的多个限制部21。限制部21位于端子收纳室12的前端部,且隔着端子零件30位于与基板收纳空间15相反的一侧。限制部21从前壁部17向后方以悬臂状延伸出。限制部21中的面对端子收纳室12的内表面成为遍及整个区域而与端子零件30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2的插入方向平行的平面,并构成端子收纳室12的内壁面。限制部21的左右两侧缘与将相邻的端子收纳室12区划的隔壁部相连。由此,限制部21被加强而不易变形。另外,限制部21的外表面中的前端侧区域以向前方从端子收纳室12远离的方式倾斜。因此,限制部21的前端侧区域的厚度尺寸(上下尺寸)向前方逐渐变大,在与前壁部17相连的前端成为最大尺寸。基于该厚度增大的形状,限制部21也被加强而不易变形。在限制部21中的后端侧区域形成有接受部22。该接受部2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限制部21(与端子零件30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2的插入方向以大致直角交叉的方向)的形态。限制部21的内表面(面对端子收纳室12的面)中的接受部22的开口形状是圆形。接受部22配置于比矛状件13的防脱突起14靠前方的位置。端子零件30形成为整体呈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在端子零件30的后端部连接有电线36。在端子收纳室12的后端部内周与电线36的外周之间设置有防水用的橡胶栓37。在端子零件30的前端部形成有呈大致方筒状的端子主体部31。在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面中的面对基板收纳空间15的区域形成有弹性接触部32,弹性接触部32与插入到基板收纳空间15的电路板40的触点部弹性接触。在包含弹性接触部32的端子零件30的表面(与前述的触点部接触的接触面)实施基于镀锡(图示省大致)的表面处理。在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面中的位于与面对基板收纳空间15的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形成有台阶状的卡止部33。在端子零件30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2的过程中,通过端子主体部31的外表面与防脱突起14干渉,从而矛状件13以从端子收纳室12退避的方式弹性移位。并且,若端子零件30到达正式插入位置,则通过端子主体部31的前端与前壁部17抵接从而限制端子零件30进一步移动。若端子零件30被限制进一步移动,则大致同时,卡止部33结束穿过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在所述壳体形成有端子收纳室;端子零件,其从所述壳体的后方插入到所述端子收纳室;基板收纳空间,其形成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基板收纳空间在所述壳体的正面以狭缝状开口;弹性接触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零件,所述弹性接触部与插入到所述基板收纳空间的电路板弹性地接触;接受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内壁部;以及嵌合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零件,所述嵌合部以向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被限制的状态与所述接受部嵌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11 JP 2016-048207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在所述壳体形成有端子收纳室;端子零件,其从所述壳体的后方插入到所述端子收纳室;基板收纳空间,其形成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基板收纳空间在所述壳体的正面以狭缝状开口;弹性接触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零件,所述弹性接触部与插入到所述基板收纳空间的电路板弹性地接触;接受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内壁部;以及嵌合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零件,所述嵌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守安圣典田端正明石田英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