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音器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1645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音器装置及汽车,该消音器装置包括一筒状的消音管,其中,在消音管的内部沿轴向方向开设有一贴合内管,贴合内管用于贴合安装在发动机管路的外周,在消音管内还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以及第三消音腔,在贴合内管的内壁分别开设有与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以及第三消音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消音腔相通,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消音腔相通,第三通孔与第三消音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消音器装置,具有良好的消音效果,满足了实际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音器装置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消音器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出行也变得越加的方便。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在货物运输以及人们日常出行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大。对汽车而言,其在行驶时的噪音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用户的实际乘车体验。其中,汽车的行驶噪音主要来自于汽车的发动机,因此如何降低汽车发动机运行时的噪音便成为了研发人员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目前,大多是采用在发动机管路上安装消音器装置,以降低发动机行驶时的噪音。然而,现有的消音器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其对发动机的噪声消除能力仍较差,不能有效地消除发动机的噪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消音器装置无法对发动机噪音进行有效消除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消音器装置,包括一筒状的消音管,其中,在所述消音管的内部沿轴向方向开设有一贴合内管,所述贴合内管用于贴合安装在发动机管路的外周,在所述消音管内还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以及第三消音腔,在所述贴合内管的内壁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消音腔、所述第二消音腔以及所述第三消音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消音腔相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消音腔相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三消音腔相通。本技术提出的消音器装置,包括一消音管,在该消音管内开设有一贴合内管,在该消音管内还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以及第三消音腔,在该贴合内管的内壁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由于第一通孔与上述的第一消音腔相通,第二通孔与上述的第二消音腔相通,第三通孔与上述的第三消音腔相通,在实际应用中,贴合内管中的气流会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分别进入到上述的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以及第三消音腔中。且由于上述的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以及第三消音腔均分别独立,气流噪声会在各消音腔中停留一段时间直至能量损耗,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消音器装置,具有良好的消音效果,满足了实际应用需求。所述消音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消音腔、所述第二消音腔以及所述第三消音腔的形状均为圆形,所述第一消音腔、所述第二消音腔以及所述第三消音腔的轴向宽度依次增大。所述消音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以及多个所述第三通孔均分别呈环形排列。所述消音器装置,其中,在所述贴合内管的内壁贴附有一消音棉,在所述消音棉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第三通孔相吻合的消音通孔。所述消音器装置,其中,在所述消音管的相对的两个端面分别开设有嵌合孔,每个所述端面上开设的所述嵌合孔的数量为2。所述消音器装置,其中,在所述贴合内管的内壁的一端均匀设有多根卡接条。所述消音器装置,其中,在所述消音管的一端固定设有一贴合片,在贴合片的外侧设有一磁吸部。所述消音器装置,其中,所述消音器装置为一体化冲压成型。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汽车车身,在所述汽车车身上安装有一发动机,其中,在所述发动机上应用有如上所述的消音器装置。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消音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消音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出的消音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消音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出的消音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出的消音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符号说明:消音管10嵌合孔103第一消音腔11卡接条104第二消音腔12磁吸部141第三消音腔13第一通孔1011贴合片14第二通孔1012贴合内管101第三通孔1013消音棉10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现有的消音器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其对发动机的噪声消除能力仍较差,不能有效地消除发动机的噪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乘客的乘坐体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消音器装置,请参阅图1与图2,对于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消音器装置,其包括一筒状的消音管10,其中,在该消音管10的内部沿轴向方向开设有一贴合内管101。对上述的消音管10而言,在该消音管10内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消音腔11、第二消音腔12以及第三消音腔13。其中,上述的第一消音腔11、第二消音腔12以及第三消音腔13的形状均为圆形。从图2中可以看出,上述的第一消音腔11、第二消音腔12以及第三消音腔13的轴向宽度依次增大。此外,在上述的贴合内管101的内壁分别开设有与上述的第一消音腔11、第二消音腔12以及第三消音腔13位置相对应的第一通1011、第二通孔1012以及第三通孔1013。其中,上述的第一通孔1011与第一消音腔11相通,第二通孔1012与第二消音腔12相通,第三通孔1013与第三消音腔13相通。从图2中可以看出,上述的第一通孔1011、第二通孔1012以及第三通孔1013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通孔1011、第二通孔1012以及第三通孔1013均沿着上述的贴合内管101呈环形排列。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上述的消音器装置可以为一体化冲压成型。本技术提出的消音器装置,包括一消音管10,在该消音管10内开设有一贴合内管101,在该消音管10内还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消音腔11、第二消音腔12以及第三消音腔13,在该贴合内管101的内壁开设有第一通孔1011、第二通孔1012以及第三通孔1013,由于第一通孔1011与上述的第一消音腔11相通,第二通孔1012与上述的第二消音腔12相通,第三通孔1013与上述的第三消音腔13相通,在实际应用中,贴合内管101中的气流会通过第一通孔1011、第二通孔1012以及第三通孔1013分别进入到上述的第一消音腔11、第二消音腔12以及第三消音腔13中。且由于上述的第一消音腔11、第二消音腔12以及第三消音腔13均分别独立,气流噪声会在各消音腔中停留一段时间直至能量损耗,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消音器装置,具有良好的消音效果,满足了实际应用需求。请参阅图3与图4,对于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消音器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大致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在上述贴合内管101的内壁贴附有一消音棉102,在该消音棉102上开设有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音器装置,包括一筒状的消音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音管的内部沿轴向方向开设有一贴合内管,所述贴合内管用于贴合安装在发动机管路的外周,在所述消音管内还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以及第三消音腔,在所述贴合内管的内壁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消音腔、所述第二消音腔以及所述第三消音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消音腔相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消音腔相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三消音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音器装置,包括一筒状的消音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音管的内部沿轴向方向开设有一贴合内管,所述贴合内管用于贴合安装在发动机管路的外周,在所述消音管内还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以及第三消音腔,在所述贴合内管的内壁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消音腔、所述第二消音腔以及所述第三消音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消音腔相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消音腔相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三消音腔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腔、所述第二消音腔以及所述第三消音腔的形状均为圆形,所述第一消音腔、所述第二消音腔以及所述第三消音腔的轴向宽度依次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音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杰程火平尹伟廖程亮吴斌龙亮曾小荣印遂王昌罗鑫涂迪何毅吴训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