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1420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支护体系包括三级支护结构,第一级支护结构中的止水桩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桩间,第一级冠梁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顶部,第二级支护结构中的第二级冠梁设置在第二级支护桩顶部,第三级支护结构中的第三级冠梁设置在第三级支护桩顶部,第一级支护桩侧面对应于第二级冠梁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一级围檩,第一级围檩与第二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一级连梁相互连接,第一级冠梁与第二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一级斜梁相互连接;第二级支护桩侧面对应于第三级冠梁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级围檩,第二级围檩与第三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二级连梁相互连接,第二级冠梁与第三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二级斜梁相互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
本技术公开一种支护体系,特别是一种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属于基坑工程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轨道交通换乘、商业、停车等功能,在用地愈发紧张的密集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开发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深基坑工程呈现出面积大、深度深、周边环境复杂、变形控制要求严格、工期紧等特点,常规支护体系已很难同时满足众多的要求。桩(墙)锚体系存在问题:多地政府限制使用锚索、需要占用红线外空间、工期长、地层条件适应性差等。桩(墙)撑体系存在问题:内支撑体系与建筑地下结构相交叉,土石方外运受限,地下结构施工受限,支撑浇筑拆除工期长施工复杂。双排桩、悬臂桩存在问题:支护深度有限、变形控制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护体系不能满足技术要求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其采用刚节点将多排桩分级梯次连接形成刚架体系,可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支护体系包括三级支护结构,第一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级支护桩、止水桩和第一级冠梁,止水桩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桩间,第一级冠梁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顶部,第二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二级支护桩和第二级冠梁,第二级冠梁设置在第二级支护桩顶部,第三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三级支护桩和第三级冠梁,第三级冠梁设置在第三级支护桩顶部,第一级支护桩侧面对应于第二级冠梁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一级围檩,第一级围檩与第二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一级连梁相互连接,第一级冠梁与第二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一级斜梁相互连接;第二级支护桩侧面对应于第三级冠梁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级围檩,第二级围檩与第三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二级连梁相互连接,第二级冠梁与第三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二级斜梁相互连接。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所述的第一级支护桩的嵌固长度大于或等于1.2倍的基坑深度。所述的第二级支护桩嵌固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级平台高度。所述的第三级支护桩嵌固长度大于或等于2.5倍的第二级平台高度。所述的第二级冠梁与第二级围檩之间区域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一级喷射面层,第三级冠梁与基坑坑底平面之间区域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级喷射面层。所述的第一级支护桩的桩长和桩径均大于第二级支护桩与第三级支护桩;第三级支护桩的桩长和桩径大于第二级支护桩。所述的各分级高度根据不同地层及基坑深度来确定,但第三级支护桩高度小于或等于0.25倍基坑深度。所述的第一级支护桩与第二级支护桩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倍的支护桩桩径;第二级支护桩与第三级支护桩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倍的支护桩桩径。所述的第一级支护桩至第三级支护桩之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H。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对深度深、开挖面积大的基坑可提供安全可靠、有效控制变形的支护体系。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切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级支护桩,2-止水桩,3-第一级冠梁,4-第二级支护桩,5-第三级支护桩,6-第一级斜梁,7-第一级围檩,8-第一级连梁,9-第一级喷射面层,10-第二级冠梁,11-第三级冠梁,12-第二级围檩,13-第二级斜梁,14-第二级连梁,15-第二级喷射面层。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请参看附图1,本技术为一种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其包括三级支护结构,第一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级支护桩1、止水桩2和第一级冠梁3,止水桩2与第一级支护桩1并排设置,止水桩2设置在相邻的第一级支护桩1之间,第一级冠梁3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1顶部,本实施例中,第一级支护桩1的嵌固长度(即第一级支护桩1进入基坑坑底长度)根据不同地层及基坑深度来确定,通常第一级支护桩1的嵌固长度大于或等于1.2H(H为基坑深度,即地平面至基坑坑底的高度);第二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二级支护桩4和第二级冠梁10,第二级冠梁10设置在第二级支护桩4顶部,本实施例中,第二级支护桩4嵌固长度(即第二级支护桩4进入基坑坑底长度)根据不同地层及基坑深度来确定,通常第二级支护桩4的嵌固长度大于或等于1.0H1(H1为第一级平台高度,即从第一级冠梁3顶面至基坑坑底的高度);第三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三级支护桩5和第三级冠梁11,第三级冠梁11设置在第三级支护桩5顶部,本实施例中,第三级支护桩5嵌固长度(即第三级支护桩5进入基坑坑底长度)根据不同地层及基坑深度来确定,通常第三级支护桩5的嵌固长度大于或等于2.5H2(H2为第二级平台高度,即从第二级冠梁10顶面至基坑坑底的高度)。本实施例中,止水桩2应进入相对不透水层且入坑底(坑底指基坑坑底)深度应大于2m。本实施例中,第一级支护桩作为主要止水结构时,第一级支护桩1的桩间净距小于或等于500mm;第二级支护桩与第三级支护桩桩间距与第一级支护桩1的桩间净距相匹配。本实施例中,第一级支护桩1侧面对应于第二级冠梁10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一级围檩7,第一级围檩7与第二级冠梁10之间通过第一级连梁8相互连接,第一级冠梁3与第二级冠梁10之间通过第一级斜梁6相互连接;第二级支护桩4侧面对应于第三级冠梁11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级围檩12,第二级围檩12与第三级冠梁11之间通过第二级连梁14相互连接,第二级冠梁10与第三级冠梁11之间通过第二级斜梁13相互连接;第二级冠梁10与第二级围檩12之间区域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一级喷射面层9,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喷射面层9采用水泥砂浆结构,第三级冠梁11与基坑坑底平面之间区域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级喷射面层15,第二级喷射面层15采用水泥砂浆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级支护桩1作为本技术的主要受力构件,第一级支护桩1的桩长和桩径均大于第二级支护桩4与第三级支护桩5;第三级支护桩5的桩长和桩径大于第二级支护桩4。本实施例中,各分级支护桩的高度(即支护桩顶部至基坑底部平面的距离)根据不同地层及基坑深度来确定,第三级支护桩5高度小于或等于0.25H(H为基坑深度)。本实施例中,各级支护桩排距优选等间距,各级支护桩的排距大于或等于3倍的桩径最小的支护桩桩径,支护体系的整体宽度大于或等于0.5H(H为基坑深度),本技术中所述的支护体系的整体宽度指的是第一级支护桩至第三级支护桩之间的宽度,同时还包括第一级支护桩和第三级支护桩自身的宽度,与第一级支护桩至第三级支护桩之间的宽度所表述的含义相同。本实施例中,各级连梁与相应的支护桩通过在支护桩中的预留钢筋和后植筋并结合围檩形成刚节点。各级斜梁与上部冠梁的预留钢筋连接,与下部冠梁钢筋同时绑扎,一起浇筑形成。本技术中,各级支护桩均包括一个以上,同一级支护桩之间采用相应的冠梁连接,多级支护桩均沿着基坑内部结构呈环形分布。本技术在实施时,主要包括下述步骤:步骤S1、施工场地进行平整操作,对支护结构进行放线定位,以保证其竖直设置。步骤S2、对第一级支护桩1及止水桩2在地面进行施工,随后进行相应第一级冠梁3施工筑造。步骤S3、分层分段开挖土方至第二级支护桩4桩顶顶标高。步骤S4、对第二级支护桩4进行施工。步骤S5、施工筑造相应的第二级冠梁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护体系包括三级支护结构,第一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级支护桩、止水桩和第一级冠梁,止水桩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桩间,第一级冠梁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顶部,第二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二级支护桩和第二级冠梁,第二级冠梁设置在第二级支护桩顶部,第三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三级支护桩和第三级冠梁,第三级冠梁设置在第三级支护桩顶部,第一级支护桩侧面对应于第二级冠梁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一级围檩,第一级围檩与第二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一级连梁相互连接,第一级冠梁与第二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一级斜梁相互连接;第二级支护桩侧面对应于第三级冠梁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级围檩,第二级围檩与第三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二级连梁相互连接,第二级冠梁与第三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二级斜梁相互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护体系包括三级支护结构,第一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一级支护桩、止水桩和第一级冠梁,止水桩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桩间,第一级冠梁设置在第一级支护桩顶部,第二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二级支护桩和第二级冠梁,第二级冠梁设置在第二级支护桩顶部,第三级支护结构包括第三级支护桩和第三级冠梁,第三级冠梁设置在第三级支护桩顶部,第一级支护桩侧面对应于第二级冠梁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一级围檩,第一级围檩与第二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一级连梁相互连接,第一级冠梁与第二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一级斜梁相互连接;第二级支护桩侧面对应于第三级冠梁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第二级围檩,第二级围檩与第三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二级连梁相互连接,第二级冠梁与第三级冠梁之间通过第二级斜梁相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级支护桩的嵌固长度大于或等于1.2倍的基坑深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梯次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级支护桩嵌固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级平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晓光杨志银王召磊姜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