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泽宗专利>正文

势能小口自供水蓄水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7517 阅读: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势能小口自供水蓄水池,其特征在于在需浇灌田块高处修建一池口口径为50-60cm的瓶状蓄水池,池口下部为一缩颈状圆台形池颈,池颈下部为一圆柱形池体,蓄水池口部设有一沉沙池,沉沙池底低于蓄水池口部上缘100-200cm,沉沙池上口部与田面相平并高于蓄水池口部上缘5-15cm,蓄水池口部设有覜虹吸装置。 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适合于山地和梯田抗旱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节约耕田、人力、能源,利于水土保持,便于推广等优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业生产用水利设施,特别是一种势能小口自供水蓄水池。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尤其在抗御旱灾方面,人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建造了大量抗旱蓄水工程,为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作出了贡献。目前抗旱蓄水设施主要有在山谷的适当地方筑坝蓄水的水库或山湾塘;在坡脚或平地挖塘蓄水的平塘;在河溪中筑坝拦蓄流水的石河堰等。虽然上述这些抗旱蓄水设施为农业抗旱保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均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是占用较多的耕地,蓄水量越大,占用耕地越多,一座大中型水库有时要影响几十乃至上百个县的耕地面积,即使是一些蓄水量很小的山塘、平塘也需占用数亩至上百亩耕地。第二,目前的蓄水设施蓄水相对集中,对离蓄水设施较远的田地使用蓄水十分困难。第三,目前的蓄水设施建筑于地面,堤坝受光照,风蚀侵害,易产生缝隙泄漏,成为病害工程。第四,现有蓄水设施极易受泥沙淤塞,蓄水量逐年明显减少。第五现有蓄水设施均是开放式,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大旱之年一些蓄水量小的库塘因易被蒸发而出现干枯达不到抗干旱目的。为克服上述问题,人们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找到了一部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中国专利CN 1042961A公开的防洪保土灌排系统,由水源、控制部件、输水部和集水器四部分组成,其主要特征是在输水管系统上,至少在支管引水管系统上沿各条引水管长度方向上按一定距离分别设置许多能在灌溉时自动关闭,排水时自动开启的集水器,以实现利用同一管道输水和灌溉排水以及收集降水补充水源。这种排灌系统与现有蓄水设施相比,虽可减少部分土地占用,节约敷设管道支出,减少部分水土流失。但占用土地仍较多,造价较高,仍不能解决设施受光照风蚀侵害易损、泥沙淤塞和易被蒸发干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占耕地甚少,田地使用蓄水方便,不易损害和淤塞,蓄水不易损失,可自动供水的势能小口自供水蓄水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在山地或梯田的高层地块的低洼部或山坡处设计口径为50-60cm小口瓶状蓄水池,蓄水池包括池口、池颈、池身和池底,池口为园形,池颈呈缩颈状圆台形,池颈下部的池体呈园柱形。蓄水池口部设有沉沙池,沉沙池底部低于蓄水池口部上缘100-200cm,其口部平于田面,而高于蓄水池口部5-15cm,在池口部外侧设有一固定虹吸装置的构件,虹吸装置包括一带有单向阀的吸水管,带开关的出水管,吸水管和出水管间设有一带开关的漏斗,漏斗开关下部的对应两侧分别与吸、出水管固接。虹吸装置的出水管端部设有控制水量控制开关。附图及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图;下面根据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所示,在面积为一亩的梯田的地块上一层农田的低洼的田角处设一小口瓶状蓄水池,蓄水池的池口1为直径60cm圆口,池口的高度为20cm,池口下部的池颈7内侧呈一外展的上小下大的园台形,池颈高280cm。池颈下部为池身8,池身8内壁与其上的池颈内壁呈155°角。池身高5米,池底9为一园柱形,其半径为1.5米,在池口部设有一沉沙池6,沉沙池为二个长条池,呈直角形布于小口瓶状蓄水池口部,沉沙池底部低于蓄水池口上缘1.5米,其上部口部平于田面,而高于蓄水池上口部15cm,长2米,宽0.8米,沉沙池沿田沟分布以利于节约耕地和蓄水,小口瓶状蓄水池上口部设有U形槽5,用以与虹吸装置2的漏斗下部设有的固定轴4插接。虹吸装置含有一带单向阀的吸水管和带开关的出水管,吸水管和出水管间设有带开关的漏斗3,漏斗开关下部的对应两侧分别与吸、出水管固接。在漏斗的最下部设有一固定轴以利与U形槽插接,在出水管端部设有可控制水流量的控制开关10和洒水头11。实施例2在坡度小于80°的山坡处设计一小口瓶状蓄水池,山坡面积应能保证有一定收集雨水的面积,一般不小于100米2,蓄水池池口为直径50cm的园口,池口的高度为20cm,池口设有一环形凹台供置池盖用,池盖一方面防止杂物掉入池内,另一方面可减少水分蒸发,池口下部的池颈2内侧自上而下呈园台形,池颈高1.3cm,池颈下部的池身壁垂直于地面,高0.5米,池身内壁与池颈壁呈148°角,池底直径为1.0米,在池口部设有一长方形沉沙池,沉沙池底部低于蓄水池口上缘1米,其上口部一侧平于坡面,而另一侧稍高于坡面,沉沙池池口高于蓄水池上口部10cm,沉沙池长1米,宽0.6米,蓄水池口部设有柱形凸起,用于固定虹吸装置,虹吸装置包括带单向阀的吸水管与带开关的出水管以及在吸、出水管间设置的带开关的漏斗,出水管可根据需要连接成所需长度,在出水管出水端设有一控制水流量的开关。实施例3,在山顶部田的低洼部设计一小口瓶状蓄水池,用于浇灌次高层的农田,池口1为直径54cm的园口,池口高24cm,池口下部的池颈呈缩颈状圆台形,池颈高380cm,池颈7下部的池身8呈园柱体,池身8内壁与池颈内壁呈146°角,池身下的池底9直径为400cm,池身高400cm,在池口部设有扣环,用以固定虹吸装置2,虹吸装置为一端设有单向阀的吸水管,带有开关的出水管,在二者间设有一带开关的漏斗3,开关下侧对应部位分别与进出水管固接,在出水管端设有可控制水流量控制开关10和洒水头11。在小口瓶形蓄水池口部设有上口部呈长方形沉沙池6,池宽90公分,其长为3米,其底部低于蓄水池口部195cm,其口部与田面齐平并高于蓄水池口部上缘5cm。从上述情况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蓄水池口部较小,一方面便于加盖,防止杂物落入蓄水池中,另一方面防止水分蒸发,同时整个池口较小,占用耕地面积极少,其大部分是占用田沟部位,池颈呈缩颈状,即上小下大,逐步外展,其高度在100cm以上,以防蓄水池上部垮塌。及便于土地利用,当然如果在荒坡上修建势能小口瓶蓄水池,池颈可浅一些。有时地块的面积较大,可在上一层地上多修数个蓄水池,以保证有足够水量蓄积。修建蓄水池时要特别注意池内壁防漏,一般池壁用沙浆泥后可用纯水泥再粉刷一次,沉沙池的形状最好是长条形,其根据田块与建池位置而定,池长如果与田沟结合可以长一些,否则一般不超过2米,池宽以60-90cm为宜,宽了则占用耕,过窄则池坎易倒,深度以小于2米为宜,过深则清理沉沙不便,池底低于蓄水池池口100-200cm以上,利于泥沙沉淀。虹吸装置主要是利用虹吸原理不需动力自动取水,一般使用时,取高一块田的蓄水池水浇灌次高一块地。取次高一块田的蓄水池水浇灌再低一点的田,依次类推,如果上、下两块田间高度差较小,也可用最高块田的势能小口蓄水池灌浇第三高或第四高的田,设计时一般以一亩地蓄水20-30米3为宜,过小则存水不能满足抗旱需要,过大则成本增加。池深不能超过8米。同时蓄水也底不能低于所浇灌田的田面。因超过8米或低于灌浇田,虹吸装置难以吸出全部储水。使用虹吸装置时,首先关闭出水管开关,打开漏斗开关,向漏斗内灌满水,再关闭漏斗开关,打开出水管开关,这时水即可自动流出。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是不占或很少占用耕地,整个蓄水池除池口部位和沉沙池较一般田沟多占一点地以外,其它部位均不占耕地,同时建造一个瓶形小口蓄水池工程量小,花费较小,一般只需100-300元,农民承受得起,建造周期短,便于推广,可在短短时间内建成一大批不怕天旱的农田。第二蓄水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势能小口自供水蓄水池,由蓄水池与虹吸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在需浇灌田的高层地的低洼处或山坡处设计小口瓶状蓄水池,池口1为50-60cm口径圆形,池口下部为一缩颈状圆台形池颈7,池颈7下部的池体8呈圆柱形,蓄水池口部设有沉沙池6,沉沙池底部低于蓄水池口部上缘100-200cm,沉沙池口部平于田面并高于蓄水池口部5-15cm,蓄水池口部设有一虹吸装置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泽宗
申请(专利权)人:胡泽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