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撞能量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2877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追撞能量吸收装置将具有框体和固定于该框体上的多个冲击缓冲部分的冲击缓冲构件形成为主要构成部件,上述冲击缓冲部分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8字形的金属制空心管状,具有与中央平板部分的两端连续地分别朝外方突出的侧壁部分以及与该侧壁部分的另一端连续的平板状前侧壁和平板状后侧壁;还设有用于固定到路面的腿部或支柱;或还具有:分隔壁,立设在固定于引导通道的基部的前方端部,形成为与该基部一起的整体形状为L字形;前方分隔室和后方分隔室,由分隔壁和壳体分别形成在该分隔壁的前后;冲击缓冲构件,分别内装于上述前方分隔室和后方分隔室;当车辆冲撞(追撞)时,由具有引导通道、并固定于路面的基础部的上述引导通道引导而朝后方移动。(*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追撞能量吸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追撞能量吸收装置,该追撞能量吸收装置载置在路面上或固定在路面上,用于吸收汽车冲撞时的冲撞能量,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通常使用护栅、护栏、安全锥、水桶、砂袋等。另外,提出有这样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日本特公平2-1168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中的权利要求1),该追撞能量吸收装置是形成为大致三棱柱形态的泡沫塑料等的成形物,使1个斜面接触于路面,将其载置于通道路上,当汽车冲撞到斜面时,该整个成形物以埋入于底面与背面的棱线附近的重物为支点旋转,钻入到汽车前部下面,使汽车停止。另外,还开发出这样的车辆冲撞缓冲装置(日本特开平11-280030号公报,图10~图12),该车辆冲撞缓冲装置是从使用氨甲酸酯树脂等缓冲材料的缓冲主体朝向进入的汽车、沿其进入方向一体地延长出片状部而构成。另外,还提出这样的车辆冲撞缓冲装置(日本特开2003-74024号公报,权利要求书中的权利要求1),该车辆冲撞缓冲装置具有缓冲主体和片构件;该缓冲主体在车辆的冲撞时产生变形,而缓冲对该车辆的冲击,并且使车辆停止;该片构件在发生上述冲撞时被车辆压住;上述片构件具有在一端部的分歧部和从该分歧部延伸的、上下重合两张片而成的二重构造部,并且还具有接合装置,该接合装置在该二重构造部的薄片之间夹入上述-->缓冲主体的状态下,可解除接合地在该二重构造部的开放端部互相接合上下片。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上述安全锥或水桶,当汽车冲撞时,存在由汽车具有的强大的动能而简单地被撞飞的危险。特别是水桶,在冬季,水桶内的水结冰,变化成坚硬的混凝土块状,所以不能吸收或减轻由乘坐人员承受的外来的冲击力,确实非常危险。另外,砂袋尽管在汽车冲撞时不易被撞飞,但即使汽车以低速冲撞,堆积的砂袋也简单地被撞塌,当砂袋堆被撞塌时,用于使汽车紧急停止的作用下降。为此,必须时常维护,设置时需要用手工作业一个一个地堆积多个砂袋的作业,所以,存在设置作业费时费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日本特公平2-11687号公报中所述的车辆用保安防护体必须在后方确保充分的退避区域,需要使人等不进入到该区域的管理。另外,如车辆跃入进行冲撞,撞飞或崩落,难以使车辆安全地紧急停止,即,难以在设置位置吸收车辆的追撞能量。日本特开平11-28003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3-74024号公报中所述的车辆冲撞缓冲装置由于在片状部上行驶后与缓冲主体冲撞,因此成为由于汽车的自重而压住片状部的状态,所以,缓冲主体不会被撞飞,另外,由于缓冲主体在该处受到冲击而变形,所以,可吸收冲击能量。然而,当在实际的现场使用时,组装设置作业麻烦,另外,安装于汽车上的轮胎本身的制动效果不能发挥出来,冲撞缓冲装置自身作为滑雪板那样的滑动部件而动作,与上到其上的汽车一起滑行,所以存在难以在设置位置吸收车辆的追撞能量的问题。本技术就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后作出的,-->其目的在于用简单的构造提供一种用于吸收和缓和汽车冲撞时的追撞能量、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是将具有框体和固定于该框体的多个冲击缓冲部分的冲击缓冲构件形成为主要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缓冲部分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8字形的金属制空心管状,具有与中央平板部分的两端连续并分别朝外方突出的侧壁部分、以及与该侧壁部分的另一端连续的平板状前侧壁和平板状后侧壁。在此,框体可以是固定冲击缓冲部分的外框、内框中的任一方或该外框和内框双方,另外,作为框体,包含设于冲击缓冲构件内侧的圆盘状的板、盖构件、壳体有底壁等。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追撞能量吸收装置上设有用于固定到路面上的腿部或支柱。而且,在技术方案1及2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中,也可将整个冲击缓冲构件内装到例如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内。根据上述各项技术方案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由于构造简单,所以可较简单地制造,可简单而且自由地移动、设置。另外,当车辆冲撞(追撞)时,由于在中央部分设有中央平板部分,所以可将车辆的追撞能量(外来的冲击力)仅引导至朝外方突出的侧壁部分。即,这些侧壁部分不会被无秩序地推压而使之变形,而是确实地朝前后方向推压而使之变形,与此相随,可吸收、减轻追撞能量。特别是在技术方案2中,由于该追撞能量吸收装置设有腿部或支柱,所以,即使汽车冲撞该追撞能量吸收装置,也不会简单地被撞飞。-->接着,技术方案3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由具有引导通道、并被固定于路面上的基础部的上述引导通道引导,当车辆冲撞(追撞)时,朝后方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分隔壁、前方分隔室和后方分隔室、及冲击缓冲构件;该分隔壁立设在卡定于上述引导通道上的基部的前方端部,形成为与该基部一起的整体形状成为L字形;该前方分隔室和后方分隔室由该分隔壁和壳体分别形成在该分隔壁的前后;该冲击缓冲构件分别内装于上述前方分隔室和后方分隔室;上述冲击缓冲部分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8字形的金属制空心管状,具有与中央平板部分的两端连续,并分别朝外方突出的侧壁部分、以及与该侧壁部分的另一端连续的平板状前侧壁和平板状后侧壁。根据技术方案3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可使前方分隔室和后方分隔室的追撞能量吸收性能不同地形成,所以,当车辆例如正面冲撞时,先将追撞能量吸收性能小的分隔室压扁。接着,例如由基础部的引导通道一体地引导被压扁的前方分隔室和分隔壁使其朝后方移动,进而压扁(推压、使其变形)追撞能量吸收性能大的分隔室。即,除上述各作用之外,在由以往的冲击缓冲装置不能应对的场所(例如高速公路等道路分支点等)也可设置本技术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可有利于确保安全。另外,作为横截面呈大致8字形的上述金属制空心管,包含形成为连接长直径和短直径不同的、2种或2种以上的大致椭圆环部分的形状的空心管。在该情况下,由于尺寸形状不同的大致椭圆环形成为大致8字形,所以,首先可推压大直径的环状部分(环部分)使其变形,然后可推压小直径的环状部分(环部分)使其变形。即,除了上述各作用之外,可阶段性地吸收、减轻由乘坐人员承受的外来的冲击力,使对乘坐人员的冲击能量负荷(冲击力)-->的吸收、减轻作用更缓慢地进行。技术方案4在第1~3中任何一项技术方案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冲击缓冲部分是连接横截面呈大致Ω字形的金属制空心管而形成的。根据本技术,即使相对于车辆作用规定以上的外来冲击力(追撞能量),通过推压冲击缓冲构件使其变形,可吸收和减轻乘坐人员承受的外来冲击力。另外,本技术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与水桶或多个砂袋等相比重量轻,在冬天也不会冻结成变成坚硬的混凝土块状。即,即使将其设置到结冻地域或结冻场所,也可确实地吸收、减轻外来冲击力,可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特别是根据技术方案2,即使车辆冲撞也不会简单地被撞飞。另外,作为支柱例如设计有信号机或电线杆等,将它们设置到该追撞能量吸收装置的偏心位置时(例如设计成仅在车辆通过侧配置冲击缓冲构件),则除上述作用效果之外,还可减少冲击缓冲构件的数量、减小安装空间,而且,可防止该信号机或电线杆等的破损、倒塌。根据技术方案3,当车辆例如正面冲撞时,由基础部的引导通道引导,使其朝后方移动,所以,除上述作用效果之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追撞能量吸收装置,将具有框体和固定于该框体上的多个冲击缓冲部分的冲击缓冲构件形成为主要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冲击缓冲部分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8字形的金属制空心管状,具有与中央平板部分的两端连续地分别朝外方突出的侧壁部分、以及与该侧壁部分的另一端连续的平板状前侧壁和平板状后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12-26 JP2005-3718521.一种追撞能量吸收装置,将具有框体和固定于该框体上的多个冲击缓冲部分的冲击缓冲构件形成为主要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缓冲部分形成为横截面呈大致8字形的金属制空心管状,具有与中央平板部分的两端连续地分别朝外方突出的侧壁部分、以及与该侧壁部分的另一端连续的平板状前侧壁和平板状后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追撞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追撞能量吸收装置设有用于将该追撞能量吸收装置固定到路面上的腿部或支柱。3.一种追撞能量吸收装置,由具有引导通道、并固定于路面上的基础部的上述引导通道引导,当车辆冲撞或追撞时,朝后方移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花井功花井干夫花井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花井制作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