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电蓄热及地热联合供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1896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蓄热及地热联合供热装置,包括水井,水井的内侧底部设有抽吸泵,抽吸泵的一侧设有贯穿于水井顶端的抽吸水管,抽吸水管的顶端设有三通阀,三通阀的顶端设有管道一,三通阀的一侧设有管道二,管道二的一端设有位于水井一侧的过滤箱,过滤箱内设有与管道二相连接的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的下方设有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的下方设有位于过滤箱内侧底部的净水器,净水器远离水井的一侧设有贯穿于过滤箱的管道三。有益效果:通过光伏板一和光伏板二的作用,将热能储存来改变蓄热水箱的温度,通过电热丝和加热器的设置,来控制水管道内的水温,使得通过多重角度实现供热,不仅节约了电能,还降低了热能的流失,保护了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蓄热及地热联合供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热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电蓄热及地热联合供热装置。
技术介绍
电蓄热即是通过电能来实现供暖的方式,而地热则是通过对水加热实现供暖的方式。申请人经过查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216870公开了一种多能源转换控制系统,其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太阳能一地热能一燃气能耦合系统,所述的太阳能一地热能一燃气能耦合系统包括一个三通电磁阀,所述的环境温度传感器和三通电磁阀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太阳能与地源热泵及燃气炉构建在一起,实现了太阳能、地热能、燃气能三者之间的耦合利用,不仅具有各自特有经济、环保的特性,而且可取长补短、合理补给;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可根据环境温度进行智能转换控制,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效果,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7131544公开了一种太阳能集热系统与地源热泵系统耦合运行的供暖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保温水箱、集热循环水泵、板式换热器和换热循环水泵;所述地源热泵系统包括地源热泵机组、地埋管系统、地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蓄热及地热联合供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蓄热及地热联合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井(1),所述水井(1)的内侧底部设有抽吸泵(2),所述抽吸泵(2)的一侧设有贯穿于所述水井(1)顶端的抽吸水管(3),所述抽吸水管(3)的顶端设有三通阀(6),所述三通阀(6)的顶端设有管道一(5),所述三通阀(6)的一侧设有管道二(4),所述管道二(4)的一端设有位于所述水井(1)一侧的过滤箱(7),所述过滤箱(7)内设有与所述管道二(4)相连接的第一过滤器(8),所述第一过滤器(8)的下方设有第二过滤器(9),所述第二过滤器(9)的下方设有位于所述过滤箱(7)内侧底部的净水器(10),所述净水器(10)远离所述水井(1)的一侧设有贯穿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蓄热及地热联合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井(1),所述水井(1)的内侧底部设有抽吸泵(2),所述抽吸泵(2)的一侧设有贯穿于所述水井(1)顶端的抽吸水管(3),所述抽吸水管(3)的顶端设有三通阀(6),所述三通阀(6)的顶端设有管道一(5),所述三通阀(6)的一侧设有管道二(4),所述管道二(4)的一端设有位于所述水井(1)一侧的过滤箱(7),所述过滤箱(7)内设有与所述管道二(4)相连接的第一过滤器(8),所述第一过滤器(8)的下方设有第二过滤器(9),所述第二过滤器(9)的下方设有位于所述过滤箱(7)内侧底部的净水器(10),所述净水器(10)远离所述水井(1)的一侧设有贯穿于所述过滤箱(7)的管道三(11),所述管道三(11)的一侧设有加热水箱(12),所述加热水箱(12)的顶端中部设有旋转电机(14)和位于所述旋转电机(14)一侧的温度计(17),所述旋转电机(14)位于所述过滤箱(7)和所述温度计(17)之间,所述旋转电机(14)的输出端设有贯穿于所述加热水箱(12)顶部的搅拌轴(15),所述搅拌轴(15)上套设有搅拌扇叶(16),所述加热水箱(12)的外部底端设有加热锅炉(13),所述加热锅炉(13)远离所述过滤箱(7)的一侧设有管道四(30)、管道五(18)和管道七(24),所述管道五(18)位于所述管道四(30)和所述管道七(24)之间,所述管道四(30)和所述管道五(18)的一端设有换热水箱(19),所述管道一(5)的底端连接于所述换热水箱(19)的顶端,且所述换热水箱(19)的顶端设有位于所述管道一(5)一侧的管道六(32),所述换热水箱(19)远离所述加热水箱(12)的一端设有若干个位于所述管道六(32)下方的管道八(22),所述管道八(22)的顶端设有出水阀门(23),其中一个所述管道八(22)的一端设有供热机构(21),其中另一个所述管道八(22)的一端设有位于所述供热机构(21)下方的生活用水模块(20),所述管道六(32)的底端设有远离所述换热水箱(19)且位于所述生活用水模块(20)一侧的蓄热水箱(25),所述蓄热水箱(25)的顶端设有位于所述管道六(32)一侧的蓄热水管(26),所述蓄热水箱(25)靠近所述生活用水模块(20)的一侧与所述管道七(2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管道一(5)、所述管道二(4)、所述管道三(11)、所述管道四(30)、所述管道五(18)、所述管道六(32)、所述管道七(24)、所述管道八(22)和所述蓄热管(26)上均设有循环水泵(27),所述蓄热水管(26)的一端设有位于所述蓄热水箱(25)一侧的固定箱(28),所述固定箱(28)的内部设有位于所述蓄热水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元訾振宁兰越前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