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1806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送风装置具备叶轮、使叶轮旋转的马达、配置于比定子靠轴向下侧的电子部件以及配置于比马达外壳靠轴向下侧的电路基板。马达外壳具备马达外壳流入口,该马达外壳流入口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延伸至比鼓风机外壳的轴向下端靠下侧并包围上述电子部件的径向外侧,并且在轴向上形成于比鼓风机外壳的下端靠下侧,且连通马达外壳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

Air supply device and vacuum clean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ir supply device and a vacuum cleaner. The air supply device has an impeller, a motor that rotates the impeller,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arranged 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ratio stator against the axis, and a circuit board arranged 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ratio motor housing against the axis. The motor housing has a flow inlet of the motor housing, which is a barrel-shaped flow inlet extending axially to a lower side than the axial lower end of the blower housing and surrounds the radial outer side of the above-mention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is formed axially at a lower side than the lower end of the blower housing and communicates with the radial inner side of the motor housing. And radial later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送风装置以及具备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技术介绍
以往的电动送风机(送风装置)公开于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02-021794号公报。该电动送风机具备马达部和配备于马达部的轴的输出侧的风扇部。并且,风扇部具备叶轮、配置于叶轮的外周部并形成将从叶轮流出的气流引导至马达部的通风路的空气导向件、以及覆盖它们的负载侧托架。并且,在负载侧托架设有多个将来自空气导向件的气流导入至马达部的开口部。当电动送风机旋转时,叶轮旋转而产生吸引力,吸气从壳体的吸入口向叶轮流入并从叶轮的外周排出。从叶轮的外周排出的气流到达马达部的负载侧托架上表面,通过负载侧托架的开口部而被引导至马达部内部。在马达部的内部配置有对马达部进行控制的电路部所包含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通过被引导至马达部的内部的气流,冷却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02-021794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送风机中,在由叶轮产生的气流的流路内配置基板,使气流与基板接触,因此基板在气流内成为流路阻力,存在送风效率下降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能够抑制送风效率的降低,并且能够冷却马达以及用于进行马达驱动的电子部件。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送风装置具备:叶轮,其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马达,其具有定子和转子,且与上述转子成为一体并使上述叶轮旋转;马达外壳,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马达的径向外侧;鼓风机外壳,其配置于上述叶轮的径向外侧,并且隔着间隙与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表面对置;电子部件,其配置于比上述定子靠轴向下侧;以及电路基板,其配置于比上述马达外壳靠轴向下侧,上述马达外壳具备马达外壳流入口,该马达外壳流入口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延伸至比上述鼓风机外壳的轴向下端靠下侧并包围上述电子部件的径向外侧,并且在轴向上形成于比上述鼓风机外壳的下端靠下侧,且连通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吸尘器具备上述的送风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送风装置,能够抑制送风效率的降低,并且能够冷却马达以及用于进行马达驱动的电子部件。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送风装置,能够实现具备能够抑制送风效率的降低、并且能够冷却马达以及用于进行马达驱动的电子部件的送风装置的吸尘器。有以下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下侧观察上侧马达外壳以及定子芯的立体图。图6是上侧马达外壳以及定子芯的仰视图。图7是下侧马达外壳的立体图。图8是下侧马达外壳的俯视图。图9是放大马达外壳流入口后的放大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例的马达以及上侧马达外壳的仰视图。图11是其它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从下侧观察马达以及上侧马达外壳的立体图。图15是电路基板和包围电路基板的周围的基板壳的俯视图。图16是图11所示的送风装置所使用的基板壳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基板壳的俯视图。图18是基板壳的仰视图。图19是基板壳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A中,将与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作为“轴向”,将与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作为“径向”,将沿以送风装置A的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作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A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叶轮20,将叶轮罩41的吸气口43侧作为上侧来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上下方向是为了简单地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送风装置A的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在使叶轮20旋转时所产生的气流S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在本说明书中,在吸尘器100中,将接近图1的地板面F(被清扫面)的方向作为“下侧”,并且将离开地板面F的方向作为“上侧”来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这些方向是为了简单地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吸尘器100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使送风装置A驱动时从吸气部10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吸尘器100是所谓的杆型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在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分别开设吸气部103以及排气部104的箱体102。从箱体102的背面导出电源线(未图示)。电源线与设于居室的侧壁面等的电源插座(未图示)连接,向吸尘器100供给电力。此外,吸尘器100也可以是所谓机器人型、卧型或者手持型的电动吸尘器。在箱体102内形成有连结吸气部103和排气部104的空气通路(未图示)。在空气通路内,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A。在空气通路内流通的空气所含有的尘埃等垃圾被过滤器遮蔽,集聚于形成为容器状的集尘部内。集尘部以及过滤器构成为相对于箱体102能够装卸。在箱体102的上部设有把持部105以及操作部106。使用者能够把持把持部105使吸尘器100移动。操作部106具有多个按钮106a,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来进行吸尘器100的动作设定。例如,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指示送风装置A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在吸气部103连接有筒状的吸引管107。在吸引管107的上游端(图中,下端),以相对于吸引管107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吸引管嘴110。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送风装置A搭载于吸尘器100来吸引空气。送风装置A具备马达10、叶轮20、马达外壳30、鼓风机外壳40以及电路基板50。在送风装置A中,在鼓风机外壳40的内部收纳有叶轮20以及马达外壳30。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外壳40收纳马达外壳30的上侧。如图3所示,在鼓风机外壳40与马达外壳30的后述的上侧马达外壳31的间隙构成流路60。流路60在上端(上游端)与后述的叶轮罩41连通,在流路60的下端(下游端)构成排气部61。马达10收纳于马达外壳30的内部。叶轮20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马达10配置于叶轮20的下侧并使叶轮20旋转。通过马达10的旋转,叶轮20绕中心轴C旋转,产生气流S。因叶轮20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S通过流路60从排气部61排出。如图3所示,在叶轮20的下侧配置有收纳于马达外壳30的马达1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流动于流路60的气流也称为气流S。马达10是所谓的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0具备轴11、转子12以及定子13。即、马达10具有定子13和转子12。轴11是圆柱状。轴11沿中心轴C配置。如图3所示,轴11贯通设于上侧马达外壳31的后述的上侧外壳顶板部311的上侧轴孔314。在轴11的从上侧外壳顶板部311突出的端部固定有叶轮20。轴11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轴承Br1以及下轴承Br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装置,具备:叶轮,其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马达,其具有定子和转子,且与上述转子成为一体并使上述叶轮旋转;马达外壳,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马达的径向外侧;鼓风机外壳,其配置于上述叶轮的径向外侧,并且隔着间隙与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表面对置;电子部件,其配置于比上述定子靠轴向下侧;以及电路基板,其配置于比上述马达外壳靠轴向下侧,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马达外壳具备马达外壳流入口,该马达外壳流入口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延伸至比上述鼓风机外壳的轴向下端靠下侧并包围上述电子部件的径向外侧,并且在轴向上形成于比上述鼓风机外壳的下端靠下侧,且连通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21 JP 2017-142250;2017.09.15 JP 2017-178331.一种送风装置,具备:叶轮,其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马达,其具有定子和转子,且与上述转子成为一体并使上述叶轮旋转;马达外壳,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马达的径向外侧;鼓风机外壳,其配置于上述叶轮的径向外侧,并且隔着间隙与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表面对置;电子部件,其配置于比上述定子靠轴向下侧;以及电路基板,其配置于比上述马达外壳靠轴向下侧,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马达外壳具备马达外壳流入口,该马达外壳流入口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延伸至比上述鼓风机外壳的轴向下端靠下侧并包围上述电子部件的径向外侧,并且在轴向上形成于比上述鼓风机外壳的下端靠下侧,且连通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马达外壳具备多个上述马达外壳流入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上述马达外壳流入口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马达外壳具备:上侧马达外壳;以及配置于上述上侧马达外壳的轴向下侧的下侧马达外壳,上述下侧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早光亮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