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11367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的步骤: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溶剂中,在镍催化剂及配体,金属锌,及添加剂作用下,将氰基化试剂与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反应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方法,使用廉价易得的镍催化剂和配体,能温和、高效地实现将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特别是能将廉价易得但反应低活性的氯代芳烃或氯代杂芳烃与毒性较小的氰基化试剂反应,制备得到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不仅具有操作简捷、温和、高效等优点,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和底物普适性等特征。

Preparation method of aromatic nitrile or heteroaromatic nitrile compound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aromatic nitriles or heteroaromatic nitriles,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inert gas, cyaniding reagents can be reacted with halogenat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or halogenat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lvents under the action of nickel catalyst and ligands, zinc metal and additive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provid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mildly and efficiently react aromatic halides or halogenat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especially chlorinat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or chlorinat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which are cheap and easy to obtain, with less toxic cyanidation reagents, using cheap and readily available nickel catalysts and ligands, to prepare aromatic nitriles or heteroaromatic nitriles. Chemical compou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not only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mildness and high efficiency, but also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functional group compatibility and substrate universa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芳香腈类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存在于医药、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染料、香料以及天然产物中。如可用于制造优良的亮蓝色重氮染料的2,4-二硝基-6-氰基苯胺以及具有尖锐而强烈的类似柠檬香气的国际新型腈类香料柠檬腈等。另外,氰基是一类含有碳-氮叁键的官能团,键长较短,具有相对较小的体积(约为甲基的1/8)和强极性及强吸电子性等特征,故而氰基是一种良好的氢键受体,使其能够深入到靶标蛋白深处与活性部位的关键氨基酸形成强的氢键相互作用;同时,氰基也由于其在活性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代谢稳定性以及作为羟基、羧基等官能团的生物电子等排体,能够增强药物小分子同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因而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化学研究中。如抗HIV药Etravirine,抗痛风药Febuxostat,抗肿瘤药Letrozole以及抗抑郁药Citalopram等都拥有芳香腈作为该药物分子的重要官能团。此外,氰基也可以发生多种多样的官能团转化,形成其它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如羧酸、醛、酮、酰胺、胺、四唑以及其它氮杂环化合物。正是基于氰基的这些独特性质和重要作用,有机腈化物的合成特别是芳香腈的合成引起了有机化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传统的芳香腈的合成方法是Rosenmund-vonBraun反应和Sandmeyer反应,前者是由芳基卤化物和当量或过量的氰化亚铜在高温下制得(150-250℃),反应条件较为苛刻;而后者是由芳基重氮盐同当量的氰化亚铜反应制得,由于需要使用重氮盐类化合物,故而存在爆炸的安全隐患。另外,这两种反应都需要当量的氰化亚铜,故而势必造成重金属的浪费,并且由于反应温度过高、后处理繁琐以及芳基氯/溴的反应活性较差等原因,也进一步限制了该类反应的发展和应用。而工业上另一个大规模生产芳香腈化合物的方法则是由甲苯衍生物与氧气和氨气在高温高压下通过氨氧化法制得,但是由于该方法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压力以及大量的氨气,所以官能团的兼容性不好,仅适用于不含有活泼官能团的甲苯衍生物,同时生产技术中也存在设备要求高、三废污染大等弊端。因此,探究和发展新型高效、绿色无毒的氰基化方法,以满足社会生产中医药、农药、染料和材料等各相关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则更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金属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为构筑C–C键及C–X键提供了简单、高效、强有力的合成方法,特别是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官能团兼容性好,反应高效等一系列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和药物的设计研究中。由于这些重要的应用价值A.Suzuki,R.F.Heck和E.Negishi于20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发展过渡金属催化的卤代芳烃同金属氰化物(如NaCN、KCN等)的交叉偶联反应,将无疑是形成芳基氰化物的最有效和简洁的合成方法。1973年Takagi课题组首次报道了钯催化的芳基碘化物和芳基溴化物同氰化钾的氰基化反应,但是该反应也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如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140℃)才能实现良好的转化率并且反应的底物普适性也较差(Takagi,K.;Okamoto,T.;Sakakiba,Y.;Oka,S.Chem.Lett.1973,471)。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开创性的研究工作,随后的几十年里,过渡金属(如Pd、Ni、Cu等)催化的卤代芳烃同氰化物的交叉偶联反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钯催化的氰基化反应由于其反应性能温和,官能团兼容性好以及催化剂的良好稳定性等一系列优点更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进而发展了一些低毒的氰基化试剂如TMSCN、ZnCN2、K4Fe(CN)6、丙酮氰醇、NCTS等。而镍则由于其稳定性较差(如对空气和水分敏感)、反应活性过于强烈、官能团兼容性不好等缺陷则发展的较为缓慢,主要局限于同高毒性的氰基化试剂(KCN、NaCN)的偶联反应且底物普适性也不是很好。基于以上文献调研,我们发现镍催化的氰基化反应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相较于Pd、Cu而言则发展的较为缓慢,主要局限于使用高毒性的氰基化试剂(KCN、NaCN、Ni(CN)2及丙酮氰醇)的研究中,且反应的普适性特别是杂芳烃的普适性及产率也都不是很好。如1988年K.Takagi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利用相对稳定的二价镍NiBr2(PPh3)2为催化剂在PPh3为配体和Zn粉为还原剂的条件下的氰基化反应,但是该反应需要用到剧毒的氰化钠或氰化钾以及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六甲基膦酰三胺为溶剂,另外,该反应不适用于杂芳烃的氰基化反应,如3-溴吡啶收率仅为19%。另一篇较为相关的是,1993年Y.Sakakibara课题组报道了利用原位形成的零价镍催化的卤代杂芳烃的氰基化反应。该反应虽然可以以中等至良好的产率得到相应的氰基化产物,但是该反应的普适性不好,仅适用于部分溴代杂芳烃,而当氯代杂芳烃如2-氯嘧啶作用于该反应体系时,反应则不能发生。同样,该反应体系也局限于剧毒的氰化钠、氰化钾以及具有致癌作用的六甲基膦酰三胺。(参考文献:Sakakibara,Y.;Okuda,F.;Shimobayashi,A.;Kirino,K.;Sakai,M.;Uchino,N.;Takagi,K.Bull.Chem.S℃.Jpn.1988,61,1985.Sakakibara,Y.;Ido,Y.;Sasaki,K.;Sakai,K.;Uchino,N.Bull.Chem.S℃.Jpn.1993,66,2776.)。而钯、铜催化的卤代芳烃的氰基化反应在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反应底物大都局限于价格较为昂贵、反应活性较高的芳基碘或芳基溴化物,而作为廉价、易得的芳基氯化物,则由于其较低的反应活性、较强的C-Cl键键能等原因研究的较少,仅局限于连有吸电子基的活化的芳基氯化物,且反应的温度通常较高(120-160℃),底物普适性也不是很好,不适用于氯代杂芳烃(Jin,F.Q.;Confalone,P.N.TetrahedronLett.2000,41,3271.)。近年来,过渡金属特别是钯催化的氯代芳烃或杂芳烃的氰基化反应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都有较大的自身局限性,如需要特殊且昂贵的膦配体:大位阻富电子的Buchwald类型的膦配体(binaphthyl)P(t-Bu)2或CM-Phos(Littke,A.;Soumeillant,M.;Kaltenbach,R.F.;Cherney,R.J.;Tarby,C.M.;Kiau,S.Org.Lett.2007,9,1711.Yeung,P.Y.;So,C.M.;Lau,C.P.;Kwong,F.Y.Org.Lett.2011,13,648.),复杂的操作(预制备催化剂)及后处理,特殊的催化剂前体如:第三代的Buchwald环钯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前体,以及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等限制了该类反应的发展和应用。(Littke,A.;Soumeillant,M.;Kaltenbach,R.F.;Cherney,R.J.;Tarby,C.M.;Kiau,S.Org.Lett.2007,9,1711.Yeung,P.Y.;So,C.M.;Lau,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溶剂中,在镍催化剂及配体,金属锌,及添加剂的作用下,将金属氰基化试剂与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进行反应,得到所述的芳香腈或杂芳香腈即可,所述的添加剂为无机碱、有机碱、季铵盐和无机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溶剂中,在镍催化剂及配体,金属锌,及添加剂的作用下,将金属氰基化试剂与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进行反应,得到所述的芳香腈或杂芳香腈即可,所述的添加剂为无机碱、有机碱、季铵盐和无机盐中的一种或多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碱为碳酸钾、错酸钾、碳酸锌,优选碳酸钾;和/或,所述的有机碱为未取代的、或C1-C5烷基取代的吡啶和/或C1-C5烷基取代的胺;和/或,所述的季铵盐为四丁基氯化胺;和/或,所述的无机盐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锂和氯化铅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中被取代的卤素与所述添加剂的摩尔比为1:0.1~1:10;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中被取代的卤素与所述金属锌的摩尔比为1:0.01~1:10;和/或,所述的镍催化剂为Ni(cod)2、NiCl2、NiBr2、NiI2、Ni(acac)2、NiBr2(diglyme)、NiBr2(PPh3)2、NiCl2(dppf)、NiCl2(glyme)、NiBr2(DME)、NiF2和NiCl2·6H2O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中被取代的卤素与所述的镍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1~1:1;和/或,所述的配体为三苯基膦、三乙基膦、三丁基膦、三环己基膦、双二苯基膦甲烷、二甲基苯基膦、二苯基甲基膦、1,2-双(二苯膦)乙烷、1,3-双(二苯基膦)丙烷、1,4-双(二苯基膦)丁烷、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9,9-二甲基-4,5-双二苯基膦氧杂蒽、4,5-二(二叔丁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和3-(二环己基膦基)-1-甲基-2-苯基-1H-吲哚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镍催化剂与所述配体的摩尔比为1:1~1:10;和/或,所述的镍催化剂为含有所述配体的络合物时,不加和/或加所述的配体;和/或,所述的氰基化试剂为金属氰化物为碱金属氰化物和/或过渡金属氰化物;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中被取代的卤素与所述的氰基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0.1~1:10;和/或,所述的溶剂为芳烃类溶剂、醚类溶剂、卤代烃类溶剂、腈类溶剂、酰胺类溶剂和亚砜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与所述的溶剂的摩尔体积比为0.01mmol/mL~1mmol/mL;和/或,所述的反应温度为-100℃至50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芳香腈或杂芳香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添加剂中所述的未取代的或C1-C5烷基取代的吡啶为吡啶、4-氨基吡啶、4-二甲氨基吡啶和4-甲基吡啶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添加剂中所述的C1-C5烷基取代的胺为三丁基胺;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中被取代的卤素与所述添加剂的摩尔比为1:0.5~1:5;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中被取代的卤素与所述金属锌的摩尔比为1:0.1~1:1;所述的镍催化剂为NiCl2(glyme)、NiBr2(DME)、NiCl2、NiBr2、NiBr2(diglyme)、NiBr2(PPh3)2、NiCl2(dppf)、NiI2和NiCl2·6H2O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中被取代的卤素与所述的镍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2~1:0.5;和/或,所述的配体为双二苯基膦甲烷、二苯基甲基膦、1,2-双(二苯膦)乙烷、1,3-双(二苯基膦)丙烷、1,4-双(二苯基膦)丁烷、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和9,9-二甲基-4,5-双二苯基膦氧杂蒽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镍催化剂与所述配体的摩尔比为1:1~1:5,优选1:1.2;和/或,所述的碱金属氰化物为氰化钠和/或氰化钾;和/或,所述的过渡金属氰化物为氰化镍、氰化锌和氰化亚铜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的卤代芳烃或卤代杂芳烃中被取代的卤素与所述的氰基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0.5~1:2;和/或,所述的芳烃类溶剂为苯、甲苯和二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醚类溶剂为乙醚、1,4-二氧六环和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卤代烃类溶剂为氯代烃类溶剂,所述的氯代烃类溶剂为二氯甲烷、二氯乙烷和氯仿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腈类溶剂为乙腈,所述的酰胺类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乙酰胺和六甲基磷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亚砜类溶剂为二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元红张兴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